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是魏安厘王同父异母的弟弟。昭王去世后,安厘王继位,赐封公子无忌为信陵君。信陵君为人宽厚仁爱,无论士人有无才能,他都很谦恭地以礼相待,从不因为自己富贵而怠慢士人,因此方圆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招徕食客达三千人。各诸侯国因为公子贤明,宾客又多,连续十几年不敢谋犯魏国。
因魏公子贤能,归附的人多,魏王一直担心信陵君会夺了他的王位。但魏公子与魏王相处还是很和睦的,时常在一起下棋、饮酒。一次魏公子与魏王正在下棋,有警报传来说:“赵国发兵进犯魏边境。”
魏王立即放下棋子,想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魏公子劝阻魏王说:“是赵王打猎罢了,不是进犯边境。”
说完便与先前一样,继续与魏王下棋。可魏王担心,心思并没有放在下棋上。过了一会,北方又传来消息说:“是赵王在野外打猎,不是侵犯边境。”
魏王听后大感惊诧,问道:“公子是怎么知道的?”
魏公子回答说:“我的门客中有人能探到赵王的秘密,赵王做什么,门客就会及时的告诉我,因此我知道这件事。”
从此以后,魏王惧怕公子贤能,不敢让魏公子参入处理国家大事。魏安厘王二十年,秦国攻破赵国的长平防线,接着秦军兵围赵都邯郸。魏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姐姐多次派人给魏王和魏公子送信,向魏国求救。
魏王接到求救信后,立即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大军前去救赵。然而,秦王得知魏国出兵后,派使者警告魏王:“我攻下赵国是迟早的事,谁敢救赵,待我灭赵后就先攻打谁。”
魏王害怕秦国报复,便命晋鄙把军队驻扎在邺地,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在观望。赵国盼救兵望眼欲穿,魏救兵仍不见踪影。姐姐不断派人来责怪魏公子,魏王就是不派兵,魏公子无奈,自己准备一百辆战车,想以死赴赵。还是他的好友侯赢给魏公子出谋划策,窃取兵符骗了兵权,率魏军解了邯郸之围。
魏王恼怒魏公子盗了他的兵符,假传命令杀了晋鄙。魏公子自己也知道魏王会恼怒的,所以就让部将带领部队,返回魏国去。魏公子不敢回魏国,就带着他的门客留在赵国。魏公子广交贤才,名声愈发远扬。赵国平原君对他更是敬重有加,时常与他探讨天下局势。
赵孝成王感谢魏公子假托君命夺取晋鄙军权而保全赵国,就与平原君商议,把五座城池封赐给魏公子。魏公子深感愧疚,虽然救了赵国,做为臣子对魏国君主却是不忠。赵王把鄗邑封给魏公子,以供应他日常生活的开销。
魏公子在魏国一住就是十年,秦国听说魏公子留在赵国,就趁机不停地发兵向东进攻魏国。频繁侵扰魏国边境。魏国战事吃紧,魏王无奈之下,想到了魏公子的才能。于是,魏王放下成见,派使者前往赵国,恳请魏公子回国救援。
魏公子内心十分纠结,一方面他害怕回国后会受到魏王的惩罚,另一方面又不忍看到魏国百姓受苦。最终,他还是决定抛下个人恩怨,带领门客返回魏国,再次踏上保家卫国之路。
魏王见到了魏公子,兄弟俩不禁相对而泣,魏王把上将军的大印授给魏公子。魏公子就任统帅。魏安厘王三十年,魏公子派使臣遍告各诸侯国,自己担任上将军一事。各诸侯国得知魏公子担任上将军,纷纷响应。
楚国、赵国、韩国、燕国皆派出精锐之师,与魏国军队组成联军,共同抗秦。魏公子指挥若定,他深知秦军骁勇,不可硬拼,便采用分兵迂回、包抄夹击之策。他先派小股部队佯装正面进攻,吸引秦军主力,再令联军精锐从两侧突袭秦军后方。
秦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阵脚大乱。魏公子抓住时机,亲率中军冲锋陷阵,联军士气大振,奋勇杀敌。秦军节节败退,死伤无数。此役,联军大获全胜,将秦军赶回函谷关以西,解除了魏国的危机。魏公子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尚的品德,再次威震天下。
各诸侯国的宾客纷纷献上兵法,魏公子将它们汇编成册,后世称之为《魏公子兵法》。而魏公子也凭借这场胜利,重新赢得了魏王的信任,魏国也迎来了一段短暂的和平与繁荣。
秦军大败,秦才知道魏公子的厉害。秦王担心魏公子将进一步威胁秦国,便派人带着重金到魏国,求见晋鄙原来的那些门客,让他们在魏王面前毁谤说:“魏公子在国外流亡十年,如今回国担任上将军,各诸侯国的将领都听从他的指挥,他们只知道有魏公子,而不知道有魏王。魏公子野心勃勃,他想趁此机会联合诸侯,自己称王。到那时,魏国就不再是大王您的天下了。”
与此同时,秦国又多次派使者到魏国,假意祝贺魏公子,问他是否已经称王。魏王本就忌惮魏公子的才能和威望,听了这些毁谤之言。他开始怀疑魏公子的忠心,便派人接替上将军之职。
魏公子被撤职,心中十分痛苦。他知道这是秦国的离间之计,但却无法向魏王解释清楚,魏公子只好借口生病,不再上朝,整日与门客饮酒作乐。喝烈性酒,与女人厮混,这样日夜取乐,饮酒无度而死亡。而这一年,魏安厘王也去世了。
秦王听说魏公子死了,就派大将蒙骜率军进攻魏国,接连攻占魏国二十座城邑,蒙骜设立了秦国东郡。此后秦国不断蚕食魏国其余领土,十八年后,俘虏了魏王,血洗了魏国国都大梁,魏国灭亡。
天下人都赞赏魏公子的为人,他不仅结交士人,也结交那些埋没在社会各角落里的人物,所以人民尊崇他,爱戴他,在战国四公子中,最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