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侯继位以来就准备,一定要灭了郑国,虽然屡次讨伐郑国,也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始终没有灭了郑国。文侯在位十年去世,他的儿子韩哀侯继承君位。因父君文侯灭郑的目标没有达到,哀侯继位后,便厉兵秣马,调集给养,准备攻打郑国。
就在韩哀侯积极筹备之时,朝堂之上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大臣谏言:“如今魏国日渐强大,若我全力攻郑,魏国恐会趁机来犯,我等腹背受敌,恐有大患。”
韩哀侯听后,心中不免犹豫。然而,灭郑之志已在心中扎根多年,岂会轻易放弃。他一面加强与周边友好国家的联盟,并向魏国派去使臣,以示友好。同时韩魏边境增加了一些军事力量,以防万一。一面加快攻郑的部署。
在一个看似平常却暗藏风云的日子,韩哀侯亲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郑国进发。郑国得知消息后,也迅速集结兵力,严阵以待。两国军队在边境相遇,一场大战即将爆发,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双方士兵都握紧了手中的武器,只等主帅一声令下,便要展开一场血与火的较量。
为了提高士气,韩哀侯的战车停在阵前,叫郑国君出列答话。郑国君也不示弱,也把战车停在阵前。韩哀侯见郑君来到阵前,便对韩国将士说:“勇士们,有捉住郑国君者,赏千金。”
说完便下令攻击郑军,一时间,喊杀声震彻天地,双方士兵如潮水般相互冲击。韩军士气大振,如猛虎下山般冲向郑军。郑军也毫不畏惧,顽强抵抗。战场上刀光剑影,鲜血四溅。
就在双方激战正酣时,突然远处尘土飞扬,一支军队迅速赶来。韩哀侯心中一惊,莫非是郑国的援军到了?可仔细一看,竟是韩国的友军。原来是之前韩哀侯加强联盟的友好国家派来支援的军队。这支援军的到来,让韩军士气更盛。
郑军见状,开始有些慌乱。韩哀侯抓住时机,指挥军队发起更猛烈的攻击。与援军前后夹击,郑军渐渐抵挡不住,阵型开始出现松动。韩军乘胜追击,郑军大败。郑国君见大势已去,便在护卫的保护下开始向后撤退。想退回城里。
因郑军败退乱了阵形,战车互相倾轧,郑国君想撤回城里根本没有可能。韩哀侯看着节节败退的郑军,脸上露出来笑容,这场灭郑之战,他势在必得。
战斗很快就结束了,郑国君被俘,士兵投降,郑国灭亡了。为了进一步统治郑国,韩哀侯把国都迁到新郑。
韩哀侯虽然灭了郑国,获得了郑国土地,但韩国也遭受了巨大损失。从文侯开始,就不断对郑国实施打击,耗费了大量的资金,也没能攻破郑国。韩哀侯继位后,为了灭掉郑国,年轻人都去当了兵。打仗就是打钱,韩哀侯增加了税赋徭役,搞的民不聊生,民怨沸腾。
而这场战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参军都是年轻人,战斗结束了,战士死亡率十有四五。这些烈士的抚恤金就是一笔巨款。不少士大夫对韩哀公产生了不满情绪。韩公子韩严,也反对韩哀公的穷兵黩武,为了平民怨,韩国公子韩严,杀了韩国君哀公。
韩严弑君后,韩国朝堂顿时陷入一片混乱。各方势力蠢蠢欲动,都想在这权力的真空期谋取利益。一些支持韩哀侯的大臣们义愤填膺,欲为故主报仇,他们暗中联络旧部,准备对韩严发起反击。
而韩严虽手握大权,但也深知自己的处境并不安稳,他一边安抚那些摇摆不定的大臣,一边加紧巩固自己的势力。与此同时,周边各国听闻韩国发生内乱,也都打起了自己的算盘。魏国认为这是削弱韩国的绝佳机会,开始在边境集结军队,伺机而动。
赵国则担心魏国坐大,也开始调整战略,加强与韩国部分势力的联系,以维持地区的平衡。在这内忧外患的局势下,韩国就像一艘在暴风雨中飘摇的船只,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韩严为了稳定局面,立哀公的儿子继承君位,就是韩懿公。韩国灭了郑国,增加了领土面积,国力有所增强,引起了邻国的担忧。而魏国是强国,绝不会允许韩国也强大起来。双方都在练兵备战,韩、魏必有一战。韩懿侯二年,魏军在马陵布防。
韩懿侯得知魏军在马陵布防,深知大战将至。他紧急召集大臣商议对策,朝堂之上,众人各执一词。有大臣主张求和,认为韩国刚经历内乱,不宜再与强国交战;也有大臣力主一战,称若此时示弱,魏国必将得寸进尺。韩懿侯权衡再三,决定先派遣使者前往魏国,试探其态度,同时暗中调兵遣将,做好战斗准备。
使者到了魏国,却被魏王傲慢对待,谈判无果而终。韩懿侯怒不可遏,下令军队开赴马陵。两国军队在马陵对峙,气氛紧张到了极点。韩军虽士气高昂,但魏国实力雄厚,且早有准备。战斗打响后,魏军攻势凶猛,韩军一时陷入被动。
魏军中有一位将领想出奇计,他带领一支精锐部队绕到韩军后方,突然发起攻击。韩军腹背受敌,阵脚大乱,魏军趁机全面反攻,战局瞬间扭转。韩军大败。
韩军怎么也没有想到马陵一战,会败得这么惨,心有不甘,一直在整军备战,准备战胜魏国。翻过一局。韩懿侯五年,韩侯在宅阳与魏惠王相会。双方见面很不融洽,都希望对方作出让步。会谈无法进行下去了。双方见面不欢而散,没有达成任何协议。
韩懿侯九年,韩、魏两军再次开战。两军在浍水相遇,魏军在浍水与韩军相会,这次会谈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两军在浍水开战,魏军将领庞涓很能打仗,大败韩军,韩军败退。韩懿侯在位十二年去世,他的儿子继承君位,就是韩昭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