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这样了,不想着怎么减轻压力,让人放宽心养伤,还这么给压力,万一承受不住崩溃了岂不是要坏事?
以前,黄菊给她的感觉就是一位温温柔柔的贤妻良母,把孩子们照顾的妥妥帖帖,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为此邓科学没少被人羡慕。
但温柔持家的黄菊,缺乏支撑家庭的能力。果然,老话说的没错,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邓科学看着媳妇哭的稀里哗啦,脸色也不好看,
“行了,别哭了,再哭我也好不了,还不赶紧给嫂子倒水。”
“不用不用,我不渴,”李香琴赶紧摆手,“你也别急,先把伤养好了再说。”
“让嫂子笑话了。”邓科学苦笑一声,招呼黄菊,“还愣着做什么,还不给嫂子搬把椅子?”
“哎~,我这就去。”黄菊擦了把眼泪,去客厅搬了把椅子让李香琴坐下,“李姐你坐下说话。”
“咱们又不是外人,你跟我客气啥?以前我家老张在的时候,没少跟你家老邓一起喝酒。”
李香琴看着她两口子一脸的暗淡神色,也不知该怎么劝,
“我这人不咋会劝人,说话直,要是哪里说的不合适你们也别生气。反正我就觉得,不管如何,只要人活着,就比什么都强。”
邓科学一愣,想起张老哥的离去,眸中闪过惋惜,多好的一个人啊,说没就没了,还是那么惨的一场意外。
事故传到厂子里之后,好多人为他惋惜。一眨眼,都快两年了。
“张大哥是个好人。”
“再好又能怎么样,人死了就是尘归尘土归土,时间一长谁还记得他?”
李香琴瞅着他,语气淡淡。
“说实话,老张的离去,也让我看清很多事。这人呐,就得活在当下,别想那些乱七八糟的,活着才有希望,死了屁也捞不着一个。”
邓科学一噎,可不咋的,这年头,人走茶凉,除了在意的人伤心难过,谁还记得?
“嫂子说的没错,我还能活着,就是幸运。”
“呜呜……老邓,你终于想开了。只要你好好养伤,咱们家以后才有指望,孩子们都看着你呢。”
黄菊捂着嘴,激动的又哭了起来。
李香琴看她这样,也坐不下去了,说了几句安慰的话,就起身离开了。
黄菊殷勤的把人送到楼下,满眼的感激,
“李姐,谢谢您能来看老邓,自从醒来之后,情绪就很低沉,总说活着没意思,我和儿子轮流盯着,就怕他一时想不开,做了傻事。
他拒绝打针输液,坚持要出院,其实就是破罐子破摔。我这心一直提到嗓子眼,没想到李姐给开解了,我都不知道怎么感谢你了?”
“邻里邻居的谢什么谢?你家老邓就是一时钻了牛角尖而已,想开了也就好了。都住一个院子,别送来送去的,赶紧回吧。”
李香琴客气一句,拎着篮子回家了。
黄菊看着李香琴的背影,好一会才转身上楼。把她送来的蔬菜和麦乳精拿到卧室给老邓看。
“老邓,李姐这人真是大方的很,上次就送来一篮子的蔬菜,今儿不但送了蔬菜还有一瓶麦乳精。”
“嫂子两口子都是好人。”邓科学看了眼筐子里的东西,轻声开口。
“可不咋的,我给你冲一杯麦乳精补一补。”
黄菊附和一句,拧开瓶盖,舀了两勺麦乳精,冲了半茶缸。
“李姐是个能干的,退休后一刻都没有休息,就开始摆摊做生意,不但开了饺子馆,还跑到郊区种暖棚蔬菜,价格高的吓人。
听邻居说,李姐早就成了万元户,听着就让人羡慕。”
“那也是嫂子自己的本事。”
邓科学端着缸子抿了一口,退休的人多了,就嫂子干的有声有色,可惜,张老哥看不到了。
“谁说不是呢,要我说,李姐天生注定的好命。”
黄菊把麦乳精小心的收到柜子里,才端着青菜出去。
“中午我给你做个番茄蛋汤。”
李香琴回到家,带上小本本就去饺子馆,免得贺琏去了找不到人。
“大姑,咋样了?”
“都弄好了,随时准备开荒。”李香琴微微一笑,简单的给她叙述一遍,“荒地那边一动工,饺子馆以后就靠你了。”
“大姑放心,我保证把饺子馆看顾好,不给你添乱。”
她可是大姑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要是离开大姑就做不成事,那就是愧对大姑对她的培养。
“你做事稳妥,饺子馆交给你,大姑才放心。”
李香琴轻笑一声,
“租赁的十亩荒地需要投入不少,估摸着得把挣的钱全部投进去,成与不成,就看今年冬天了。”
所以,饺子馆是她的退路,若是赔了,还能再接再厉。
“大姑只管放手去做,以您的能力,肯定能赚大钱。”
她很喜欢大姑身上的拼劲儿,只要心中有目标,就一定能成功。
“哟~,这么相信大姑?”李香琴趁机捏了把侄女的脸颊,正想说什么,店里来客人了,李芳揉了揉脸颊,起身去忙活。
下午三点,贺琏骑着他的摩托车到了。
“大娘,恭喜啊,事业版图又扩大了。”
“托你的福,这不又要麻烦你了。”
李香琴招呼人坐下,这会店里没人,两人也没耽搁,直接切入主题。
“这十亩地,我准备都建成大棚。但建造之前,得先开荒,趁着天冷枯草干燥,先得烧荒……”
李香琴翻开自己的小本本,把自己列出来的想法一一给贺琏叙述一遍。
她虽然没多少种田经验,但也不算一无所知,特别是这一年的大棚种植,她跟着刘顺也学了不少。
但说归说,她暂时只能纸上谈兵,具体实施,还得靠大家集思广益。
贺琏听着李香琴的叙述,把重要的信息也列在本子上,
“大娘说的耕地农机,这个没问题,我在农机所有朋友,到时候租赁两台,十亩地,抓紧时间的话,连耕再耙,最多需要五六天。
至于开荒人员,大娘也不用下乡找,我手头就有这号人。都是以前下乡的知青,对种地开荒熟练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