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和集市的热闹还未散去,平阳府的晨光便裹着商队的驼铃声而来。陈文瀚刚在集市的便民巷喝过早茶,便见伊思玛仪带着两名异域打扮的男子匆匆走来,其中一人身着波斯锦袍,手持镶玉手杖,另一人则穿着南洋风格的麻布长衫,腰间挂着贝壳串成的饰品。
“陈帮主,为你介绍两位贵客!”伊思玛仪语气兴奋,“这位是波斯的商旅首领赛义德,专营玉石与香料;这位是南洋商会的会长阿加莎,他们的船队常年往来于南洋与中原,这次特意来平阳府,想与咱们开通跨洋商路!”
赛义德上前一步,用流利的中原话躬身行礼:“久闻陈帮主护民通商的美名,波斯的商队早想与中原建立稳定商路,如今平阳府的通和集市声名远扬,正是合作的好时机。我们带来了波斯最优质的和田玉与安息香,愿与贵地交换中原的丝绸与瓷器。”
阿加莎则笑着举起手中的贝壳串:“南洋盛产胡椒、燕窝与珍珠,我们的船队还能抵达吕宋、爪哇等地,若能开通跨洋商路,中原的商品不仅能卖到西域,还能远销南洋诸国,利润能翻三倍不止!”
陈文瀚心中一动,他接过赛义德递来的玉石样本,触手温润,色泽通透,确是上等和田玉;阿加莎展示的南洋胡椒,颗粒饱满,香气浓郁,比市面上的普通胡椒品质高出许多。“跨洋商路若能开通,不仅能让平阳府的商路延伸至四海,更能让中原与海外的文化、技艺相互交流,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他当即决定,“我们全力支持,明日便召集商贩、船匠与水手,商议商路规划与船只筹备。”
消息传开,平阳府再次沸腾。船匠们纷纷带着图纸赶来,有的擅长打造内河漕船,有的精通远洋海船的建造;经验丰富的老水手则主动分享航海经验,标注出南洋海域的暗礁与季风规律;商贩们更是摩拳擦掌,有的准备采购丝绸、瓷器,有的计划囤积茶叶、药材,只待商路开通,便能扬帆出海。
然而,筹备过程中却遇到了难题——平阳府的船坞大多只能建造内河船只,远洋海船所需的坚固木料与防水桐油储备不足,且熟悉南洋航线的水手仅有寥寥数人。“没有合适的海船与水手,跨洋商路就是空谈。”周文斌看着船匠们送来的图纸,眉头紧锁,“若从江南调运木料与水手,至少需要三个月,恐怕会错过最佳的航海时节。”
“我有办法!”马塔罗森突然从人群中走出,他手中拿着一张西洋海船的设计图,“我的商队在广州有船坞,能建造可抵御海上风暴的三桅帆船,还能招募熟悉南洋航线的西洋水手。我们可以合作,西洋的船匠与中原的船匠共同改良船只,西洋水手与中原水手一同制定航线,既能节省时间,又能兼顾双方的优势。”
卡文迪也补充道:“我曾随船队去过地中海,了解西洋海船的结构与航海技巧,可以协助改良船体,增加船的稳定性与载货量。”
陈文瀚当即拍板:“就按你们说的办!马塔罗森,你立刻联络广州的船坞,调运木料与船匠;卡文迪,你负责指导船匠改良船只设计;周大人,你组织水手培训,让中原水手尽快熟悉南洋航线与西洋航海仪器;我与赛义德、阿加莎商议商品贸易的细节,确保双方互利共赢。”
接下来的一个月,平阳府的船坞热闹非凡。西洋船匠带来了精密的罗盘与天文钟,中原船匠则传授了榫卯结构与桐油防水的技艺,双方取长补短,将三桅帆船的船体加固,还在船上加装了中原特有的防水隔舱,既能增加安全性,又能分类存放货物。
水手们的培训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西洋水手教中原水手使用天文钟判断方位、通过星象辨别航线;中原水手则向西洋水手讲解南洋海域的潮汐规律与鱼类分布,还教他们识别可食用的海草与淡水来源。韦小宝也凑了热闹,跟着老水手学习划船,结果不小心掉进水里,引得众人哈哈大笑,却也让原本略显紧张的培训氛围轻松了不少。
一日午后,陈文瀚正在船坞查看新船的建造进度,苏婉卿突然带着几名江南水勇赶来。“文瀚,听说你们要开通跨洋商路,我特意带来了江南最好的船医与航海图谱。”她递过一本泛黄的图谱,“这是我父亲当年绘制的南洋航线图,上面标注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避风港,或许能帮上忙。”
江南水勇的首领也上前说道:“我们常年在江南沿海巡逻,熟悉海上作战与防海盗的技巧,愿意加入商队,负责商路的安全护卫。”
陈文瀚握着苏婉卿的手,心中满是感激:“有你们的帮助,跨洋商路的开通就更有把握了。等商队出发时,咱们一起登上船头,看看远方的大海。”
苏婉卿笑着点头,目光落在正在建造的三桅帆船上,眼中满是期待:“我一直想看看南洋的大海,看看那里的岛屿与风土人情,如今终于有机会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桅帆船渐渐完工,水手培训也接近尾声。赛义德与阿加莎带来的波斯玉石、南洋胡椒已堆满了通和集市的仓库,中原的丝绸、瓷器也已打包完毕,只待吉日,便能扬帆起航。
出发当日,平阳府的港口人山人海。百姓们自发前来送行,有的手持彩带,有的燃放鞭炮,有的还为水手们送上亲手缝制的平安符。陈文瀚、苏婉卿、伊思玛仪、赛义德、阿加莎、马塔罗森、卡文迪等人站在船头,望着岸边的人群,心中满是激动。
“起锚!扬帆!”随着船长的一声令下,三桅帆船缓缓驶离港口,岸上的欢呼声与祝福声此起彼伏,渐渐被海风带走。陈文瀚站在甲板上,望着远方的海平面,心中思绪万千。从平阳府的疫灾,到抵御兰卡部落,再到如今开通跨洋商路,每一步都离不开众人的同心协力,离不开那份对和平与繁荣的向往。
航行途中,船队遇到过狂风暴雨,也遭遇过海盗的袭击。但在中西水手的默契配合与江南水勇的英勇护卫下,每次危机都能化险为夷。西洋水手凭借精密的仪器,在暴雨中准确判断航向;中原水手则凭借丰富的经验,找到隐藏的避风港;江南水勇则手持长枪,与海盗展开激战,将他们打得落荒而逃。
韦小宝在船上也没闲着,他用石灰包与飞针对付海盗,还跟着船医学着辨认海上的草药,偶尔还会给大家讲些平阳府的趣事,缓解航行的枯燥。卡文迪则与赛义德探讨波斯的剑术,两人时常在甲板上切磋,波斯弯刀的迅捷与双手剑的刚劲交织在一起,引得众人阵阵喝彩。
经过半个月的航行,船队终于抵达南洋的爪哇港。当三桅帆船驶入港口时,当地的百姓与商人纷纷围拢过来,好奇地打量着这艘中西合璧的大船,对船上的丝绸、瓷器赞不绝口。阿加莎带着陈文瀚一行人拜访了爪哇的首领,双方签订了贸易协议,约定今后将定期开展商品交换,互通有无。
在爪哇的日子里,陈文瀚一行人见识了南洋的风土人情。他们看到了高大的椰子树,品尝了香甜的菠萝蜜,欣赏了当地土着的舞蹈,还与南洋的商人交流了经商经验。赛义德的波斯玉石与阿加莎的南洋胡椒很快便销售一空,中原的丝绸、瓷器更是供不应求,不少南洋商人还主动提出,要跟随船队前往平阳府,亲自考察通和集市,建立长期的贸易合作。
返程时,船队满载着南洋的珍珠、燕窝与香料,还多了十几艘南洋商人的船只。陈文瀚站在甲板上,望着身后的船队,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这次跨洋航行的成功,不仅开通了一条新的商路,更搭建了一座连接中原与南洋的友谊桥梁,让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们能够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共同追求和平与繁荣。
当船队再次驶入平阳府的港口时,岸上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百姓们围着船只,好奇地查看南洋的特产,商贩们则忙着与南洋商人洽谈合作,通和集市瞬间变得比以往更加热闹。周文斌带着官员们赶来,笑着对陈文瀚说:“陈帮主,你们可算回来了!朝廷听说你们开通了跨洋商路,特意下旨,要将平阳府定为‘天下通商枢纽’,让各地的商队都来这里贸易!”
陈文瀚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感慨。他知道,平阳府的故事还在继续,商路还会延伸到更远的地方,侠义精神也会随着商路的延伸,传遍九州四海。只要众人同心,只要心中装着百姓,只要那份对和平与繁荣的信念不变,平阳府定能成为天下瞩目的通商枢纽,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的舞台,成为每一个人心中向往的家园。
当晚,通和集市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百姓们、商人、水手们围坐在一起,吃着南洋的美食,喝着波斯的美酒,唱着中原的歌谣,欢声笑语传遍了整个平阳府。月光下,青铜古钟静静地立在清凉寺遗址旁,钟身的梵文与八卦镜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芒,仿佛在见证着这一切,也在祝福着平阳府的未来——一个商路连四海、侠义传九州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