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济不富裕的人让出资源。
这个念头如同冰锥,猝不及防地刺穿了他刚看到通知时那点“还不错”的暖意。
他闭上眼睛,眼前浮现出非常清晰的画面:
城中村握手楼某个狭小的出租单间。
窗外是炙烤的水泥地。屋里闷热得像蒸笼。
一个刚下工的男人,汗流浃背地瘫在吱呀作响的旧椅子上。
桌上那台小风扇开到最大档,吹出来的风都是热的。
他纠结地看着手机上刚收到的电力通知。
“省一度电,得2块钱”。
2块钱,可以给孩子买个作业本,或者午饭加个肉菜?
他抹了把汗,咬咬牙。
“啪!”关掉了已经耗得发烫、勉强支撑工作的小风扇。
打开窗户,寄希望于那点不存在的穿堂风。
任由热浪像实质般包裹自己,忍耐,为了那区区的补贴。
老城区线路老旧的筒子楼里。
傍晚,一家几口挤在狭小的厨房做饭。
锅里滋滋响,油烟弥漫,本就闷热难耐。
老太太想开会儿厨房门上那小排风扇抽风,一看那呼呼转的电表,“省一度电两块钱呢!”立刻放弃。
一家人就在这热气和油烟的双重蒸腾下沉默地吃饭。
汗珠顺着鬓角往下滚。
孩子扒拉饭的动作都有点蔫。
健康?
舒适?
在补贴的诱惑和本就捉襟见肘的生活面前,是奢侈品。
“呼……”
陈志远长长地、无声地呼出一口气,胸口却感觉更加憋闷。
视线转向窗外阳光下那片漂亮的小区景观洋房。
他脑海里同步跳出的画面。
恒温中央空调系统在两百平米的空间里无声运行,温度恒定在最适宜的 24c。
健身房里的跑步机正在待机亮屏,嵌入式冰箱发出低沉的嗡鸣,大屏幕电视亮着播放无人在意的节目。
物业修剪草坪的电动工具声远远传来…
女主人在亮得如同水晶宫的开放式厨房里。
拿起手机瞥了一眼“省一度电奖励2元”的推送通知,嘴角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轻蔑,随手划掉。
“哦?有点意思,不过这2块钱够干嘛?买杯咖啡都不够零头。”
生活如常,毫无波澜。
甚至可能会因为新买的红酒恒温柜又增加了新爱好而用电量更高?
强烈的对比感,如同烧红的烙铁,烫得陈志远心头发紧。
这个活动,看起来是一碗平等的、温情的“普惠甜汤”。
但仔细咂摸其中的味道……
对低收入群体那不是补贴,那是在他们本就紧绷如弦的生活上。
又加了一根名为‘金钱诱惑’的负重砝码!
陈志远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力道加重。
每一度电的节省,都可能是关掉救命的风扇,忍受油烟,硬扛寒冷……
是把生存质量折价变现!
是经济脆弱性被精准狙击!
被迫出让维系基本尊严、舒适健康的资源!
而节省下来的这些‘让渡’出来的电力资源……”
陈志远的声音低哑,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控诉。
“它们流向了哪里?”
答案无比清晰,流向了保障整个电网在夏季极端高温下的稳定运行!
这种稳定,最大的受益者是谁?
是那些依赖恒温环境的大型商业综合体?
是科技园区的服务器机房?
还是……
那些原本用电就无负担的高净值人群?
一个恐怖的逻辑闭环在他脑中闪电般成型。
政策利用低收入群体的“省钱刚需”(2元对他们有价值),诱导他们压缩本就可怜的用电空间。
被压缩出的电力缓冲空间,被系统吸收。
客观上保障了整体电网稳定,尤其是降低了在负荷高峰期被迫对一些重点区域(富人区、商业区)进行限电的风险。
而这种整体的稳定,最终服务的核心,依旧离不开那群高能耗消费的主力军。
他们舒适的、习以为常的、甚至奢侈的生活方式(大面积恒温、高耗能娱乐设施、不间断待机),在这套机制下被优先保障了!
更绝的是,活动资金的来源。
全省工商业用户附加费?
包含他陈志远自己的厂子吧?
部分政府补贴?
全体纳税人的钱吧?
等于那些被迫省电的底层,和他们一样交了这笔附加费的底层。
最后还要倒贴钱给自己被剥夺的那点用电权买安慰!
而维持高能耗的人,却在无形中享受了更稳定的供电保障!
真他妈……恶心啊!
这几个字像是有千斤重,从陈志远牙缝里狠狠挤出来!
他甚至感觉到一阵生理性的轻微反胃!
额角渗出了细细的汗,不是因为热,而是因为这股盘踞在脑中的寒气!
这不是明火执仗的抢劫。
这是一种更隐晦、更精致、也更具系统性的剥削!
它披着“环保”、“普惠”、“市场化激励”的华丽外衣。
但内核却是让本就在生存线上挣扎的群体,基于其经济脆弱性,承担了与其责任绝不相称的节能压力!
用他们的“省”和“忍”,为真正的能源消耗大户腾挪出了可持续挥霍的空间!
一种隐性的、资源流动不公的再分配!
“呵…”
陈志远发出一声短促而冰冷的嗤笑,充满了自嘲和无力感。
他想到了“迷你杯具”这个词。
是啊,真他妈“迷你”!
小小一度电,不过2元钱奖励。
在那些决策者的宏大叙事里,这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调节工具。
但对于每一个在狭窄出租屋里,为了那2块钱忍受闷热煎熬的人……
这却是活生生被量化的生活品质,是被“补贴”强行削去的生存边界!
这种制度化的、利用经济杠杆对底层进行的软性压迫。
看似温和,实则更冷,更令人齿寒!
他猛地推开椅子站起身,走到窗边,任由明亮的阳光毫无遮拦地刺在脸上,仿佛想驱散那深入骨髓的寒意。
看着厂区里那些为了生活忙碌奔波的工人,他们中的很多人,正是这个精巧“陷阱”最直接的潜在牺牲品。
“开源……”
“还是要想办法给大家创造更多增收的渠道啊…”
这种被迫接受“节流”的游戏,实在太不体面,也太令人作呕了。
一种沉重的无力感和强烈的批判意识,在年轻的老板心中混合、发酵。
这世间运行的某些规则,远比真刀真枪的商场搏杀,更让他感到……
陌生与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