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第三百九十四章:不请自来的记者

1958年的盛夏,日头毒得像要把地里的水汽都烤干。谢文东家的土坯院墙上,爬满了翠绿的豆角藤,紫莹莹的花穗垂在叶间,风一吹就晃出细碎的香。张彩霞正蹲在院角的菜畦里薅草,额前的碎发被汗水黏在脸上,手里的小锄头起落间,杂草就被连根刨了出来。

“彩霞嫂子,歇会儿不?我这儿有刚晾好的绿豆汤!”隔壁的刘桂兰端着个粗瓷大碗跑进来,嗓门亮得能穿透院墙。她身后跟着西头的王秀莲,手里还拿着半块贴饼子,“可不是嘛,这日头太毒了,再干下去该中暑了。”

彩霞直起腰,捶了捶酸胀的腰,笑着接过碗:“还是你们俩细心。快坐,我去给你们倒点水。”

三人坐在院中的老槐树下,刘桂兰喝了口绿豆汤,忽然神秘兮兮地说:“哎,你们听说没?今早村口来了个穿中山装的年轻人,背着个黑盒子,说是从省城来的,问东子哥家在哪儿呢!”

王秀莲眼睛一亮:“省城来的?是干啥的呀?莫非是公社又派来干部了?”

“不像,”刘桂兰摆了摆手,“我瞅他那黑盒子,方方正正的,上面还挂着根带子,看着怪新鲜的。说不定是来考察的?”

彩霞端着水出来,闻言心里也犯了嘀咕:“省城来的人找东子?他今早天不亮就去稻田了,说是看稻子的长势,怕是还得一阵子才回来。”她话音刚落,院门外就传来了脚步声,紧接着是二柱的大嗓门:“东子哥不在家?省城来的李记者找他!”

三人连忙起身,就见二柱领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走进来。那年轻人穿着笔挺的中山装,戴着副黑框眼镜,肩上挎着个牛皮包,手里果然提着个黑色的方盒子——正是当时少见的相机。他脸上带着礼貌的笑,一进门就主动伸出手:“您好,我是省报的记者李为民,专门来采访谢文东同志的。”

彩霞连忙擦了擦手上的泥,有些局促地握了握他的手:“李同志,快请坐。东子去稻田了,我这就去叫他。”

“不用麻烦嫂子,”李为民摆了摆手,目光好奇地打量着院子,“我正好也想看看村里的稻田,咱们一起过去找他吧?顺便也能看看谢同志种的稻子。”

刘桂兰和王秀莲对视一眼,都来了兴致:“我们也跟过去!正好看看记者同志是咋采访的!”

四人往村南的稻田走去,路边的玉米长得比人还高,叶片被风吹得沙沙响。李为民一边走,一边跟刘桂兰二人搭话:“大姐,你们村的稻田都是谢文东同志负责的?他种稻子的本事是不是特别厉害?”

王秀莲抢先开口:“那可不!以前咱村的稻子,一亩地也就收两百多斤,自从东子哥领着咱改了灌溉,又换了稻种,去年一亩地收了三百多斤!”她顿了顿,又补充道:“不光种地厉害,东子哥心也好。前年我家老头子生病,没钱抓药,还是他把家里的积蓄拿出来帮衬我们的。”

刘桂兰也跟着点头:“可不是嘛!之前修晒谷场,他天天带头干,比谁都累,却从没喊过一声苦。而且他以前还抗日呢,听说跟鬼子打了好几仗,可威风了!”

李为民听得眼睛发亮,手里的笔在小本子上飞快地记着,时不时还追问几句:“大姐,他抗日的时候具体发生过啥事儿?能给我讲讲不?”

“那得让东子哥自己说,”刘桂兰笑了,“我们也是听老一辈人讲的,不如他说得细。”说话间,稻田里已经传来了谢文东的声音,他正对着几个年轻村民指点着什么。

远远地,就见谢文东站在田埂上,穿着打了补丁的短褂,裤脚卷到膝盖,脚上的布鞋沾满了泥。他手里拿着一株稻穗,指着上面的谷粒,大声说:“你们看,这稻穗要是太密,通风不好,容易得稻瘟病,得及时疏苗,每株之间得留够空隙。”

“东子哥!”二柱喊了一声,谢文东回头看来,见了李为民,脸上露出疑惑的神色。

彩霞快步走过去,低声跟他说了几句。谢文东恍然大悟,连忙迎上前,伸出手:“李同志,辛苦你跑这么远。”他的手粗糙得全是老茧,掌心的纹路里还嵌着泥,李为民握上去,只觉得格外实在。

“谢同志,我是来采访您的,”李为民笑着说,“早就听说您带领村民修晒谷场、种高产稻,还听说您以前有过抗日的经历,想把您的故事写下来,让更多人学习。”

谢文东愣了一下,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我也没做啥大事,都是该做的。”

“怎么不是大事?”李为民摆了摆手,举起相机对着稻田拍了一张,“能实实在在为村民做事,就是最大的事。您先忙,我在旁边看看,不打扰您。”

谢文东也不再推辞,转身继续给村民们讲解疏苗的技巧。李为民则拿着相机,一会儿拍稻田里的景象,一会儿拍谢文东指点村民的样子,偶尔还会凑过去,记下他说的话。彩霞站在田埂边,看着谢文东认真的模样,眼前忽然晃过多年前的画面——那时候他还是个抗日游击队的小队长,也是这样站在田埂上,不过手里拿的是枪,眼神锐利得像鹰。有一次打完仗,他浑身是伤,却还笑着对她说:“等把鬼子赶跑了,我就带你回村里,种一大片稻田,让你不愁吃不愁穿。”如今,他真的做到了。

中午的时候,几人回到谢文东家。彩霞忙着做饭,刘桂兰和王秀莲也留下来帮忙,厨房里很快就飘出了饭菜香。李为民则坐在院子里,拿出小本子,开始跟谢文东聊起来。

“谢同志,您以前是抗日游击队的?能讲讲当时的经历吗?”李为民问道。

谢文东端着茶,沉默了片刻,像是陷入了回忆。阳光透过槐树叶的缝隙洒在他脸上,映出深浅不一的纹路。“那是1942年的冬天,我才十八岁,跟着队长在山里打游击。有一次为了掩护村民转移,我们跟鬼子在山口打了一仗,队里牺牲了好几个兄弟。”他的声音低沉,“我记得有个叫小石头的兄弟,才十六岁,中了枪,还笑着说要等胜利了,回家种庄稼。”

说到这儿,他顿了顿,眼里闪过一丝痛楚。彩霞端着菜出来,正好听到这话,伸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胳膊。她记得那天,谢文东拖着受伤的身体回来,浑身是血,抱着她哭了很久,说自己没保护好兄弟们。那是她第一次见他哭,也是唯一一次。

李为民静静地听着,笔不停地写着,眼眶也有些发红。“那后来呢?您是怎么从游击队转到村里,带领村民种地的?”

“抗战胜利后,我就回村了,”谢文东笑了笑,“队长说,和平年代,种好地、让大伙吃饱饭,也是为国家做贡献。刚开始村里的地收成不好,我就去镇上请教农技员,又领着大伙修水渠、改土地,慢慢就好起来了。”

这时,刘桂兰端着一碗炖土豆出来,插嘴道:“李记者,你是没见那时候的难处!修水渠的时候,冬天特别冷,渠里全是冰,东子哥带头跳进水里挖泥,冻得腿都肿了,也没喊过一声苦!”

“还有去年修晒谷场,石子不够,他就带领大伙去河里捞鹅卵石,天天泡在凉水里,回来就发高烧,还硬撑着上工!”王秀莲也跟着说。

谢文东看着两人,笑着摆手:“都是大伙一起干的,不能只说我。”

午饭过后,李为民又提出要去合作社看看。合作社里,几个村民正在买盐和火柴,负责人见谢文东来了,连忙迎上来。李为民四处看了看,指着货架上的粮食和日用品,问道:“谢同志,合作社的物资都是您负责协调的吗?”

“是大伙一起商量着来,”谢文东说,“以前村里买东西得去镇上,路远又不方便,我就跟公社申请,办了这个合作社,让大伙在家门口就能买到东西。”他说着,看向一个正在买布料的妇人:“三婶,这布料是给丫头做衣裳的?”

那妇人笑着点头:“是啊,东子哥。多亏了合作社,这布料比镇上还便宜点。”

李为民趁机走过去,跟那妇人聊了起来。妇人打开了话匣子,不停地夸谢文东:“东子哥是个实在人,啥都为大伙着想。前年我家丫头考上了镇上的学,没钱交学费,还是他帮衬的。不光是我家,村里谁家有难处,他都伸手帮。”

从合作社出来,李为民又跟着谢文东去了之前修的晒谷场。晒谷场上,几个村民正在翻晒麦子,金灿灿的麦子铺了一大片,看着格外喜人。李为民举起相机,拍了几张照片,然后转头对谢文东说:“谢同志,我听说您以前被人误会过是‘匪首’?因为抗战的时候,有时候为了获取物资,可能会采取一些比较强硬的手段?”

这个问题有点尖锐,旁边的村民们都安静下来,看向谢文东。谢文东却很平静,点了点头:“确实有过。那时候山里缺粮缺枪,为了给兄弟们找吃的、找武器,我们曾经抢过地主的粮仓。后来解放了,有人就误会我们是土匪。”他顿了顿,看向身边的彩霞,“那时候多亏了彩霞,她一直相信我,还帮我跟村民们解释。”

彩霞的脸颊微微发红,想起那时候的日子。村里有人背后说谢文东是“匪首”,她就一个个去解释,说他是为了抗日,是为了保护村民。有人不相信,她就把谢文东受伤的伤疤露出来,说这些都是跟鬼子打仗留下的。那时候虽然难,但她从没想过要放弃他。

李为民看着两人之间的眼神交流,笑着问道:“谢同志,那您觉得,从以前的游击队战士,到现在的村民带头人,从被人误会的‘匪首’到人人称赞的劳模,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谢文东沉默了片刻,目光扫过晒谷场,扫过远处的稻田,最后落在彩霞脸上,露出一个朴实的笑:“以前不管是打仗还是抢物资,都是为了活下去,为自己,也为身边的兄弟。现在不一样了,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村里的大伙——让他们能吃饱饭,能过上好日子。心里踏实,比啥都强。”

这话简单朴实,却让在场的人都深受触动。李为民点了点头,郑重地把这句话记在本子上,然后举起相机:“谢同志,张嫂子,你们俩站在一起,我给你们拍张合照吧?留个纪念。”

彩霞一下子就脸红了,连忙拢了拢额前的碎发,有些不好意思地看向谢文东。谢文东伸出手,自然地拉住她的手,两人并肩站在晒谷场边,身后是金灿灿的麦子,身前是湛蓝的天空。“笑一个。”李为民说着,按下了快门。闪光灯一闪,将两人的笑容定格在镜头里。

接下来的两天,李为民又在村里采访了不少村民,听他们讲了很多关于谢文东的故事。临走的时候,他握着谢文东的手说:“谢同志,您的故事很感人,我回去一定会好好写这篇报道,让更多人知道您的事迹。”

谢文东送他到村口,说:“麻烦你了,李同志。我就是个普通的村民,能为大伙做点事就好,不用太张扬。”

李为民笑了笑:“这不是张扬,是让更多人学习您的精神。等报道发表了,我给您寄几份过来。”

李为民走后,村里的人都议论开了。刘桂兰和王秀莲又来到谢文东家,跟彩霞聊起来。“彩霞嫂子,这下东子哥可要出名了!省报都要报道他,以后说不定还有更多人来采访呢!”刘桂兰兴奋地说。

王秀莲却有些担心:“出名是好,可会不会给东子哥带来麻烦啊?以前就有人误会他,要是报道发表了,再有人说闲话可咋整?”

彩霞手里拿着刚缝好的鞋底,闻言也有些担忧:“我也不知道。东子他不在乎出名,就想安安稳稳地跟大伙一起种地。希望别出啥岔子才好。”

几天后,李为民寄来了报纸。报纸的头版上,印着谢文东和彩霞在晒谷场的合照,照片上的两人笑得格外实在。标题是《从抗日勇士到致富带头人——记农民劳模谢文东》。文章里详细写了谢文东抗日的经历、带领村民修水渠、建晒谷场、种高产稻的事迹,还有他那句“以前为自己活,现在为大伙活”的话。

村民们都涌到谢文东家看报纸,一个个都替他高兴。二柱拿着报纸,激动地说:“东子哥,你太厉害了!都上省报了!”

谢文东看着报纸上的照片,又看了看身边的彩霞,笑了笑:“就是篇报道而已,咱该种地还种地。”

彩霞把报纸小心翼翼地折好,又拿出一块干净的布包起来,然后打开炕头的玻璃板,把报纸压在下面。她看着照片上的自己和谢文东,嘴角忍不住上扬。这是他们俩第一张合照,也是最有意义的一张。

可这份喜悦没持续多久,村里就传来了一些流言。有人说谢文东是想借着报道往上爬,想当干部;还有人说他以前的抗日经历是编的,就是为了博眼球。这些话传到谢文东耳朵里,他倒是没在意,可彩霞却很生气。

“东子,他们怎么能这么说你!你做的这些事,大伙都看在眼里,他们凭啥瞎猜!”彩霞皱着眉,一脸委屈。

谢文东握住她的手,笑着说:“别跟他们一般见识。嘴长在别人身上,爱说啥说啥。咱只要问心无愧就好。”他虽然嘴上这么说,心里却也隐隐有些担心——这些流言只是开始,要是报道的影响再扩大,会不会真的给村里和自己的生活带来干扰?

这天晚上,两人躺在床上,都没怎么睡好。彩霞靠在谢文东怀里,轻声说:“东子,我还是担心。要是以后有更多记者来,或者公社给你安排别的事,你就不能天天在家种地,不能陪我了。”

谢文东轻轻拍着她的背,心里也有些迷茫。他想起李为民临走时的话,想起报纸上的报道,忽然觉得,这份突如其来的关注,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他习惯了平静的生活,习惯了和村民们一起种地、一起干活,要是生活被打乱,他该怎么办?

第二天一早,公社的通讯员就来了,说公社书记让谢文东去一趟公社,说是有要事商量。谢文东心里咯噔一下,有种不好的预感。他跟彩霞交代了几句,就跟着通讯员往公社去了。

彩霞站在村口,看着他的背影,心里忐忑不安。刘桂兰和王秀莲也过来了,王秀莲安慰道:“彩霞嫂子,别担心,说不定是公社要表扬东子哥呢!”

刘桂兰也说:“是啊,肯定是好事。你别瞎想。”

可彩霞却摇了摇头,心里的担忧越来越强烈。她不知道公社找谢文东是为了什么,是真的表扬他,还是因为报道的事有别的安排?

中午的时候,谢文东回来了。他脸上没有表情,看不出是喜是忧。彩霞连忙迎上去:“东子,公社找你啥事?”

谢文东沉默了片刻,说:“书记说,省报的报道反响很大,上面的领导很重视,想让我去县里做报告,给其他村的带头人讲讲经验。还说,有可能会调我去县里的农技站工作。”

这话一出,院子里的人都愣住了。刘桂兰最先反应过来:“这是好事啊!东子哥,去县里工作,那就是干部了!”

可谢文东却没笑,他看向彩霞:“我不想去。我想留在村里,跟大伙一起种地。”

彩霞看着他,点了点头:“我支持你。你在哪儿,我就在哪儿。”

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没过几天,县里又派人来了,再次邀请谢文东去做报告,还带来了正式的通知。村民们也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他去县里,觉得是荣耀;另一派则舍不得他走,怕他走了之后,村里的种地和建设没人领头。

谢文东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他看着窗外的稻田,看着远处的晒谷场,又看了看身边默默支持他的彩霞,心里乱成了一团。他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也不知道这份来自外界的关注,最终会把他的生活推向何方。

晚上,彩霞把炕头的玻璃板打开,看着那张合照,轻声说:“东子,不管你做啥决定,我都陪着你。可我真的怕,怕你走了之后,咱们的日子就再也回不到以前了。”

谢文东坐在炕边,握住她的手,心里满是纠结。

盛夏的日头毒得像火,把稻田里的水晒得发烫,风一吹,满是稻叶蒸腾的热气。谢文东戴着草帽,弯腰在稻田里拔草,指尖被稻叶划出道道细痕,渗着血丝也浑然不觉。他盯着稻穗,眼里满是盼头——再有一个月,这稻子就能收了,今年的收成,定能比去年好。

“东子哥!东子哥!”二柱媳妇从田埂上跑过来,裤脚沾着泥点,脸上却带着急慌慌的笑意,“你家来客人啦!说是从省城来的记者,要找你采访呢!”

谢文东直起身,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有些纳闷:“记者?啥记者?我又没干啥大事,采访我干啥?”他把手里的草扔进竹筐,跟着二柱媳妇往家走,心里却犯了嘀咕——自打他从山里出来,跟着大伙一起种地,除了公社的人,还从没见过省城来的人。

刚走到院门口,就看见一个穿着白衬衫、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站在院里,手里拿着个笔记本,正跟彩霞说话。那年轻人看见谢文东,立刻笑着迎上来:“您就是谢文东同志吧?我叫林哲,是《省城日报》的记者。我听说了您带领村民修晒谷场、种水稻的事,专程来采访您。”

谢文东愣了愣,伸手跟林哲握了握,只觉得对方的手又白又软,跟自己满是老茧的手完全不一样。“林同志,快进屋坐。彩霞,给林同志倒碗水。”

进屋坐下,林哲喝了口水,就打开笔记本,拿出钢笔:“谢同志,我听说您以前的经历很特殊,能跟我说说吗?比如您当初为什么会去山里,后来又为什么决定回村带领大伙种地?”

谢文东的手顿了顿,拿起桌上的旱烟袋,却没点燃。他看着窗外的稻田,眼神飘远了——那是二十年前,日本鬼子闯进村里,烧杀抢掠,他爹被鬼子打死,他娘带着他逃进山里,后来他就跟着山里的队伍打鬼子。那时候的他,眼里只有仇恨,心里想的只有怎么杀鬼子,为爹娘报仇。

“林同志,那都是过去的事了。”谢文东的声音有些沙哑,“以前在山里,天天打仗,今天不知道明天能不能活。后来鬼子投降了,我想着,不能再打了,咱庄稼人,还是得种地,得让大伙有饭吃。”

彩霞端着一盘刚切好的西瓜过来,放在桌上:“林同志,吃块西瓜解解暑。他啊,以前在山里受了不少苦,身上到处都是伤。有一回跟鬼子打仗,他腿上中了枪,硬是拖着伤腿跑了几十里,差点没了命。”

林哲拿起一块西瓜,咬了一口,眼里满是敬佩:“谢同志,您真是太了不起了!从抗日英雄到带领村民致富的劳模,您觉得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谢文东拿起一块西瓜,慢慢吃着,想了想说:“以前为自

爱看读书推荐阅读:重生之桃李满天下刺刀1937我成了大明勋戚隋唐之乱世召唤夺宋:水浒也称王无敌疯皇子,父皇跪求我登基!极品大昏君我在三国用九年义务教育打天下三国:我张角只玩法术镇国少将军三国:杨卓来了演武令生死狙杀三国:穿越我是东乡公主曹绫异界华夏之召唤名将重生之傲仕三国大人,天冷了加件黄袍吧!大秦:娶了植物人公主后我乐疯了公子上朝嬴政:东巡假死,皇帝换人了?校花的贴身狂少大唐:我能搞钱,多娶公主合理吧吾兄秦始皇,我只想在大秦躺平李渊:捡到野生皇孙,李世民懵了沙雕网友援北伐三国:开局打跑刘备,强抢糜贞带着骑砍系统在中世纪创建帝国素手倾天,邪君的宠妃花田喜嫁,拐个狼王当相公奥特曼之成为光后就无敌了携手狐仙共修真医妃火辣辣千山记开局当兵发媳妇,我激活了斩首系统最强炊事兵大秦:开局成为始皇亲弟重生霸宠:摄政王爷太凶猛寒门崛起全军列阵我在洪武开商铺乱世枭臣穿越之温僖贵妃南明:炮火开局,我要反清复明铁血大明调教大宋汉末召虎穿越成无敌的明朝皇帝我在大唐开当铺大唐一品特种兵之王
爱看读书搜藏榜:海贼之无上剑豪全面战争:从三国开始签到风起大浩我娘子天下第一跟着小说看历史大秦:蒙府赘婿富可敌国乱说天国赵公子重生岳飞之还我河山大秦:公子长青的逆天之路从净身房开始权倾天下三国主播大传重生:从小兵开始争霸天下爆笑家斗:庶妃不好惹大夏十三太保大明:你真是朕的好大儿落榜后招兵买马,女帝跪求我别反大唐:刚造反,被武则天偷听心声拯救大秦朝残阳起风雷晋乱嗜血猎杀红楼之庶子无双大明流匪师士传说断绝关系后,王爷全家后悔终生我和房车回古代地狱开局,从马恩河奇迹开始我家医馆通古代,朱标上门求医三国先弄个不死之身再开局宋桓帝玲珑嫡女之谋嫁太子妃万灵之域重生之在古代翻云覆雨三国:我吕布,白门楼开局明末第四天灾谋明天下一世婚宠:总裁娇妻太撩人大明:靖难!我摸尸杀敌捡属性,无敌了隐龙圣手:痴傻三年,苏醒即无敌华兴传坏人笔记被刘备赶走后,曹操拜我首席军师我,杨丰智:乱世雄主!边关渔猎,开局捡到小娇妻在他心头放肆我的大明新帝国明朝好女婿三国之绝望皇帝路医入白蛇
爱看读书最新小说:边军:从女囚营开始汉疆喋血风云录带着漫威回北宋历史中的酒馆大宋伏魔司全球帝国从明末开始真理铁拳岂独无故锁腰!高阳她哭哑了求饶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大周第一婿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说好当废皇子,你偷偷当皇帝?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冰临谷重生1980,从手搓歼8开始为国铸剑让你做赘婿,你在朝堂一手遮天?书圣?诗仙?首辅?没错,都是我大唐躺平王三藏还俗朕乃天命大反派,开局怒斩重生女帝从侯府废柴到一字并肩王你们夺嫡,我靠娇妻偷家赢麻了!大楚武信君大明:一次呼吸一两银,殖民全球!列强?大秦面前哪个敢称列强?称霸世界:从建立国防军开始穿成少帝后我靠物理登基大乾风云起苍穹带着现代军火系统闯大明寒门状元路大明国师,教朱棣治国,朱元璋来听墙根穿成农家子,妻妾越多,发家越快退婚夜,我被公主捡尸了穿越大雍:从瞎子到千古一帝大明:我是崇祯,亡国倒计时两天铜镜约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一身反骨,你叫我爱卿大唐:我李承乾,绝不被废唐代秘史衣冠谋冢英烈传奇灾荒年,全村啃树皮,媳妇嫌弃肉太肥了明朝的名义历史风口,我率领军队统一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