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风满楚地
楚地的秋,是被稻穗压弯的田埂托起来的。
白露刚过,云梦泽畔的稻田就成了金浪翻滚的海。张阿伯蹲在田埂上,粗糙的手掌抚过饱满的稻穗,指腹蹭到稻壳时,簌簌落下细碎的金粉。他掐下一粒稻子,放进嘴里嚼了嚼,甜香混着淀粉的糯感在舌尖散开,眼眶忽然热了——十年前他刚迁到楚地时,这片田还是荒滩,别说这么饱满的稻穗,连能发芽的种子都凑不齐,如今每一株稻穗都沉甸甸的,穗粒比往年多了三成,捏在手里能感觉到实实在在的分量。
“阿伯,该收稻了!”村里的后生们扛着镰刀跑过来,裤脚沾着田泥,脸上却满是笑。张阿伯直起身,看着田埂上停着的新打谷机——那是秦斩让人从咸阳运来的,比老办法快三倍,还能少掉不少稻粒。“慢着点割!别伤了稻茬,明年还能再发一茬!”他叮嘱着,自己也拿起镰刀,刀刃划过稻秆的“唰唰”声,和远处传来的织机声、药杵声,揉成了楚地最热闹的秋声。
织坊里,李婶正踩着踏板,机杼“咔嗒咔嗒”地响。她面前的织机上,一匹带着凤凰纹的锦缎刚织到末尾,金线在阳光下闪着光。织坊的仓库里,早就堆得满满当当:有给边关将士织的加厚“楚地暖”丝绸,边角绣着小小的“秦”字;有给西域商队订的葡萄纹锦缎,配色是按西域商队首领的要求调的;还有百姓日常穿的粗布,虽然不如锦缎华丽,却也织得细密耐穿。学徒小桃抱着一摞织好的布进来,累得气喘吁吁:“李婶,仓库第三间都堆不下了,秦将军说再腾两间空房出来!”
李婶停下织机,擦了擦额角的汗,指尖的冻疮早就好了——往年秋收忙,她总顾不上烤火,今年秦斩让人给织坊装了地龙,屋里暖烘烘的,连学徒的手都没冻着。“把那批给学堂孩子做书包的布先理出来,别跟锦缎混了。”她指着角落里一摞浅蓝色的粗布,那是她特意选的软布,缝书包时还会加两层衬里,孩子背着不硌肩。
医署的草药园里,素问正带着药工翻晒草药。竹匾里摊着的枇杷叶、甘草、桂枝,都是今年夏天采的,晒得干透,捏碎了能闻到浓郁的药香。药工阿禾抱着一个新做的药柜过来,柜门上刻着“楚地草药”四个小字:“素问姐,这是赵叔让人打的药柜,以后每个乡村医点都能分到一个,再也不用把药装在陶罐里了。”
素问拿起一片晒干的枇杷叶,放在鼻尖闻了闻:“把这些草药按方子包好,庆典时摆出来,让百姓们认认,以后自家孩子咳嗽,也知道采些什么药。”她抬头看向不远处的学堂,孩子们正背着新书包跑出来,浅蓝色的书包在阳光下格外显眼——那是织坊刚送来的,每个书包上都绣着一朵小小的稻穗花,是阿禾带着学堂的孩子一起绣的。
秦斩站在城楼上,看着楚地的秋景:稻田里的收割机在金浪里穿梭,织坊的烟囱冒着淡淡的烟,草药园里的竹匾像一块块绿色的玉,学堂的孩子们背着新书包追逐打闹。他想起三年前刚到楚地时,这里还是一片灾后的狼藉,如今却成了大秦最富庶的郡之一。“该办场庆典了。”他对身边的文书说,“就设在晒谷场,让百姓们都来热闹热闹,也让各郡的代表看看,楚地的民生是什么样的。”
二、庆典筹备忙
晒谷场在寿春城外的平地上,往年是百姓晒粮的地方,如今被赵叔带着巡守队员们收拾得干干净净。他们把晒谷场的木架加固,又在四周搭起了彩棚,彩棚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布条,都是织坊剩下的边角料,却被孩子们剪成了稻穗、锦缎、草药的形状,挂在棚子上,格外好看。
“赵叔,这木架还得再绑两根绳子,免得庆典时人多挤倒了。”一个巡守队员喊道。赵叔扛着一根木头走过来,额角冒着汗:“都仔细点!秦将军说了,庆典要让百姓们吃得开心、玩得放心,不能出半点差错。”他蹲下来,用绳子把木架绑紧,手指划过木架上的刻痕——那是去年防汛时留下的,如今却成了庆典的支架,想想都觉得舒心。
李婶提前三天就开始做桑椹糕了。她把今年新收的桑椹洗干净,熬成酱,再和新磨的米粉混合,蒸出来的桑椹糕又软又甜,还带着桑椹的清香。织坊的学徒们都来帮忙,有的揉面,有的蒸糕,有的把蒸好的桑椹糕切成小块,装在竹盘里。“李婶,咱们做多少块够啊?”小桃一边切糕一边问。李婶笑着说:“多做点!来的百姓都能吃,还有各郡的代表和咸阳的使者,让他们也尝尝楚地的味道。”
张阿伯则在晒谷场旁支起了大铁锅,准备熬米粥。他用的是今年新收的稻米,熬粥时还加了些红枣和莲子,都是百姓自家种的。半夜里,晒谷场还亮着灯,张阿伯坐在铁锅旁,不时搅拌着锅里的粥,红枣和莲子的香味飘得很远,引得路过的孩子都停下来,趴在栅栏外咽口水。“阿伯,粥什么时候好啊?”一个孩子小声问。张阿伯笑着说:“明天庆典时就好,到时候给你盛一大碗!”
素问和阿禾则在彩棚里摆草药。她们把晒干的草药分门别类,放在竹匾里,每个竹匾前都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草药的名字和用途:“枇杷叶,治咳嗽”“甘草,润肺”“桂枝,驱寒”。阿禾还在草药旁摆了些用草药做的香囊,里面装着晒干的菊花和薄荷,闻起来很清爽。“素问姐,咱们要不要现场给百姓们诊脉啊?”阿禾问。素问点了点头:“好啊,让百姓们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也看看咱们楚地的医术。”
学堂的孩子们也没闲着。新先生带着他们做灯笼,灯笼是用竹篾做的骨架,外面糊着织坊送来的浅蓝色粗布,孩子们在布上画着稻田、织坊、医署、学堂,还有秦斩将军的画像。一个叫小石头的孩子,在灯笼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笑脸,旁边写着“楚地丰收”四个歪歪扭扭的字。“先生,咱们把灯笼挂在晒谷场的树上,晚上肯定很好看!”小石头举着灯笼,高兴地说。
秦斩每天都要去晒谷场看看筹备情况。看到赵叔把木架加固好了,李婶的桑椹糕堆成了小山,张阿伯的米粥冒着热气,素问的草药摆得整整齐齐,孩子们的灯笼挂满了树,他心里也跟着暖起来。“文书,咸阳的使者什么时候到?”他问。文书回道:“明天一早就到,还有齐郡、蜀郡、燕郡的代表,也会一起过来。”秦斩点了点头:“好,到时候咱们好好招待他们,让他们看看楚地百姓的日子。”
筹备的最后一天晚上,晒谷场的灯亮了一夜。李婶还在蒸最后一锅桑椹糕,张阿伯守着锅里的粥,赵叔在检查木架,素问和阿禾在整理草药,孩子们在挂灯笼。秦斩站在晒谷场中央,看着忙碌的百姓们,忽然觉得,这就是他想要的大秦——百姓们有饭吃、有衣穿、有学上、有药医,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日子努力,每个人脸上都有笑。
三、秋宴正热闹
庆典当天,天刚亮,百姓们就陆陆续续地来到了晒谷场。有的穿着新做的衣服,有的带着自家种的瓜果,有的抱着孩子,脸上都带着期待的笑。晒谷场的入口处,赵叔带着巡守队员们维持秩序,给每个进来的百姓发一个小小的香囊——那是素问和阿禾做的,里面装着菊花和薄荷,能驱蚊虫。
“张阿伯,粥好了吗?我早就闻着香味了!”一个大娘笑着问。张阿伯掀开大铁锅的盖子,米粥的香味立刻飘了出来,里面的红枣和莲子看得清清楚楚。“好了好了!都来盛啊,管够!”他拿起大勺子,给百姓们盛粥,每个碗里都舀了满满的一勺,还多加了几颗红枣。
李婶的桑椹糕也摆好了,竹盘里的桑椹糕切成小块,上面撒了一层白糖,看起来格外诱人。孩子们围在竹盘旁,眼睛亮晶晶的。李婶拿起一块桑椹糕,递给小石头:“慢点吃,别噎着,还有很多呢。”小石头接过桑椹糕,咬了一口,甜香立刻在嘴里散开,他笑着说:“李婶,您做的桑椹糕真好吃!比我娘做的还好吃!”
素问的草药棚前也围满了百姓。一个老奶奶拉着素问的手,说自己最近总咳嗽,问有没有什么药能治。素问给老奶奶诊了脉,然后从竹匾里拿起几片枇杷叶,说:“您把这个枇杷叶洗干净,煮水喝,喝几天就好了。”阿禾则在一旁给百姓们讲解香囊的用法:“这个香囊可以挂在衣服上,也可以放在枕头边,能驱蚊虫,还能提神。”
晒谷场的中央,织坊的锦缎挂在木架上,像一道道彩色的瀑布。有带着凤凰纹的锦缎,有带着葡萄纹的锦缎,还有给边关将士织的“楚地暖”丝绸。百姓们围在锦缎旁,一边看一边赞叹:“这锦缎真好看,比咸阳的还好看!”“你看这‘楚地暖’丝绸,多厚实,边关将士穿着肯定暖和!”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马蹄声。百姓们都停下来,朝着入口处看去——咸阳的使者来了,还带着各郡的代表。使者骑着马,穿着华丽的官服,身后跟着几个随从,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木盒。秦斩立刻迎了上去,笑着说:“使者远道而来,辛苦了!快请进,尝尝楚地的米粥和桑椹糕。”
使者翻身下马,笑着说:“秦将军客气了!陛下听说楚地丰收,特意让我来送贺礼,还让我看看楚地的民生,回去好跟陛下禀报。”他打开手里的木盒,里面装着一块金牌,上面刻着“大秦民生典范”六个字。“陛下说,楚地为大秦民生立了典范,朕甚慰!这块金牌,是陛下给楚地百姓的赏赐。”
百姓们听到使者的话,都欢呼起来。有的激动地拍手,有的眼里含着泪,有的大声喊着“陛下万岁”。张阿伯端着一碗米粥,走到使者面前:“使者大人,您尝尝咱们楚地的新米粥,这是今年刚收的稻子熬的,甜得很!”使者接过米粥,喝了一口,点了点头:“好粥!楚地的稻子果然好,百姓的日子也过得好!”
各郡的代表也纷纷走到晒谷场的各个角落,有的看织坊的锦缎,有的看医署的草药,有的看学堂的孩子们。蜀郡的代表走到张阿伯的铁锅旁,问:“老丈,你们这稻子亩产多少啊?我们蜀郡多山,能种这种稻子吗?”张阿伯笑着说:“今年亩产比往年多两成!你们蜀郡要是想种,我给你们留稻种,秦将军说了,楚地的好东西,要跟各郡分享!”
齐郡的代表则走到学堂的灯笼旁,看着孩子们画的灯笼,笑着说:“这些孩子真有灵气!我们齐郡的学堂,也该像楚地这样,让孩子们有新书包、新校舍,还能学画画、学写字。”新先生听到这话,立刻拿出学堂的课程表,递给齐郡的代表:“这是我们的课程表,有识字课、算术课,还有地域故事课,你们要是需要,我给你们抄一份!”
晒谷场里,百姓们载歌载舞。楚地的姑娘们穿着新做的锦缎衣服,跳着踏歌,歌声清脆;后生们则敲着锣鼓,鼓声震天。孩子们在晒谷场里追逐打闹,有的拿着桑椹糕,有的提着灯笼,有的在草地上打滚。素问和阿禾则带着医工,给百姓们免费诊脉、发草药,忙得不亦乐乎。
到了晚上,晒谷场的灯笼都亮了起来。浅蓝色的灯笼挂在树上,像一颗颗星星,灯笼上画的稻田、织坊、医署、学堂,在灯光下格外清晰。秦斩站在晒谷场中央,看着百姓们幸福的笑脸,听着他们的笑声和歌声,忽然觉得眼眶有些热。
就在这时,系统提示弹了出来:“楚地丰收庆典圆满举办,百姓幸福感指数达100%,全国各郡均派代表观摩,‘楚地民生模式’成为大秦民生建设核心模板。”
秦斩抬起头,看着满天的灯笼,又看了看身边的百姓——李婶正给孩子分桑椹糕,张阿伯还在给百姓盛米粥,素问在给老奶奶诊脉,阿禾在教孩子们唱歌,赵叔在维持秩序,新先生在给各郡代表讲学堂的事。他轻声说道:“这就是大秦最坚实的根基啊。”
晚风拂过晒谷场,带着稻穗的香、桑椹糕的甜、草药的清,还有百姓们的笑声,飘向远方。远处的云梦泽,水面平静无波,倒映着满天的灯笼和星光,像一幅最美的画。楚地的秋,因为这场庆典,变得更加温暖;大秦的秋,因为楚地的丰收,变得更加坚实。
四、根基永流传
庆典结束后,各郡的代表都留在了楚地,学习楚地的民生模式。蜀郡的代表跟着张阿伯学种稻子,把楚地的稻种带回了蜀郡;齐郡的代表跟着新先生学办学堂,把楚地的课程表抄了回去;燕郡的代表跟着赵叔学防汛,把楚地的河堤建设方法记了下来;赵郡的代表跟着素问学草药,把楚地的草药种子带了回去。
咸阳的使者回去后,把楚地的情况禀报给了秦始皇。秦始皇听了,笑着说:“秦斩做得好!楚地的民生模式,要在全国推广,让大秦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他立刻下旨,让全国各郡都派官员去楚地学习,还赏赐了楚地百姓很多粮食和布匹。
李婶用赏赐的布匹,给织坊添了新的织机,还招了更多的学徒。她说:“以后要织更多的锦缎,不仅给楚地的百姓穿,还要卖到西域去,让西域的人也知道楚地的好。”织坊的机杼声,比以前更响了,每天都能织出很多漂亮的锦缎。
张阿伯则用赏赐的粮食,给村里添了新的打谷机,还教百姓们种新的粮种。他说:“以后楚地的粮食会越来越多,再也不会有人饿肚子了。”稻田里的收割机,每天都在忙碌,金浪翻滚的稻田,成了楚地最美丽的风景。
素问用赏赐的药材,给每个乡村医点都添了新的药柜和草药,还带了更多的医工。她说:“以后楚地的百姓,不管住在哪个乡村,都能看上病、吃上药。”乡村医点的铜铃,每天都在响,守护着百姓的健康。
新先生用赏赐的书籍,给学堂添了更多的藏书,还招了更多的孩子。他说:“以后楚地的孩子,都能读书写字,都能知道大秦的故事。”学堂的读书声,每天都在响,像一首最美的歌。
秦斩还是经常站在城楼上,看着楚地的日子。他看到稻田里的稻穗一年比一年饱满,织坊的锦缎一年比一年多,医署的草药一年比一年丰富,学堂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多。他知道,楚地的民生模式,已经成了大秦的根基,而这根基,会永远流传下去。
有一天,小石头背着新书包,跑到秦斩面前,说:“将军,先生教我们写‘大秦’两个字了,我写给您看!”他从书包里拿出纸笔,认真地写了起来。秦斩看着小石头歪歪扭扭的字,笑着说:“写得好!以后你要好好读书,长大了为大秦做事。”小石头点了点头,说:“我知道!我要像将军一样,让楚地的百姓过得更好!”
秦斩看着小石头跑远的背影,又看了看楚地的秋景——稻田里的金浪,织坊里的彩缎,医署里的草药,学堂里的读书声,还有百姓们幸福的笑脸。他忽然觉得,这就是他想要的大秦,这就是大秦最坚实的根基。而这根基,会像楚地的稻穗一样,一年比一年饱满,一年比一年坚实,支撑着大秦,走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