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日,文化殿内,朱慈烺和内阁诸臣,以及新任的江南省主席吕大器,皆坐在议事厅之中,正处于激烈的讨论之中。
江南省土改新政的消息传开之后,还未公开具体方案,就有一些勋贵联合官员联名上疏反对。
内阁之中,也分为了两派,朱聿键、方岳贡、堵胤锡、高宏图支持新政,而史可法、袁继咸、姜曰广、黎玉田都建议延缓新政的推行。
袁继咸道:“太岳先生当初推行“一条鞭法”时,天下震动,历经数年才得以完成,虽收获成效,但树敌众人,以至于死后难安呀。”
黎玉田补充道:“当初太岳先生推行新政,尚无内忧之事,却还是困难重重,如今国内有清虏和流贼作乱,江南之地以稳为重,不如将来平定天下之后,在做改革。”
张居正死后,遭到了众多官员的弹劾,正迎合了万历皇帝的意思,于是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
而且张居正也险遭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就连其生前启用的一批官员也被削职或斩首。
天启二年,天启皇帝为张居正复官复荫,崇祯朝时,崇祯皇帝更是肯定了张居正的改革之法,多有借鉴。
其实现在众人对张居正死后被清算的原因,都心知肚明,无非就是其推行“一条鞭法”和“考成法”.
损害士绅、官僚及皇族利益,遭到集体弹劾,加上神宗皇帝一直生活在其阴影之下,有心报复。
朱聿键听到之后,冷哼一声道:“先生此言差矣!若是延续太岳先生之法,大明朝何至落入今日这番田地?诸位难道还看不清原由吗?”
姜曰广道:“殿下,诸公并未非支持新政,实是时机未到,江南乃朝廷赋税之根本,望族众多,朝廷还需仪仗一二,陛下尚且年轻,将来平定天下之后,在推广新政也不迟呀!”
朱慈烺面无表情的坐在中间主座之上,听着两边大臣议论,对于江南抵制新政之事,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江南地区皆为良田,从洪武朝开始,江南百姓的赋税就一直高于其它地区的百姓,是大明的主要税收来源。
相比河南、山西、陕西、湖广等地,江南地区因为没有分封藩国,宗室占有的土地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占比最多的是江南的各大士绅家族,还有南京的勋贵,以及江南地区的皇庄,要改革的话阻力皆来源于士绅家族。
其实现在内阁成员,除了朱聿键之外,背后都有家族利益牵扯,就看这些阁臣如何取舍,舍不舍得放弃原本的优待。
见时机差不多了,朱慈烺道:“大明沦落至此,原由想必诸卿都心知肚明,为何流贼久剿不灭,祸乱天下,除了天灾之外,更多的难得不是人祸吗?”
见皇帝发言,几个阁臣一下都安静下来,朱慈烺继续道:“为何李自成和张献忠一次次被朝廷打的丢盔弃甲,却可以很快卷土重来?他们不敢说,王叔祖你来说说原由!”
朱聿键道:“多数从贼者,原本皆为良民,若是有口饭吃,谁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干这种抄家灭族之事,根本原因还是在土地。”
方岳贡在李自成入京之后,见到过满朝士大夫的嘴脸,也险些自缢而亡,如今已经大彻大悟,一心想要变革。
如今身为新朝内阁首辅,自己也不再顾忌什么,于是直接道:““缙绅之家,田亩众多,却勾结胥吏,将赋税负担转嫁给百姓,有田者不交,无田者多交,百姓为何不反?”
见内阁首辅表态,朱慈烺鼓励道:“方先生说的是,当初旧元时,朝廷无道,百姓皆饿死,所以天下才会群雄四起,太祖也是那时建立大业,若不改制,也想我大明重蹈旧元覆辙吗?”
见皇帝如此说,反对派顿时一句话也不说,这段时间相处下来,他们都发现,这位大明新君的不同之处。
皇帝善解人意,不拘于小节,对阁臣都非常有礼貌,也善于听取众人意见,但是不拘于旧制,一心想要变革。
现在内阁几位官员都不算是迂腐之辈,自然明白朱慈烺的意思,大明也确实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
朱慈烺继续道:“《周易》云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现在的大明也到了不破不立的时候了!”
随后朱慈烺令吴长喜,将改革的方案书拿出,分发给众阁臣。
这份方案是登基之前便完成的方案,是朱慈烺根据AI调整制定的土改方案。
一、清丈土地,改革税基:在全省范围内重新清丈土地,绘制新版“鱼鳞图册”,无论官绅勋贵,皇庄宗室田产一律登记造册,据实纳税。
二、推行“摊丁入亩”:将丁银(人头税)摊入田亩征收,减轻无地少地百姓的负担,实现“富者多缴,贫者少缴”,士绅一体纳粮。
就这两条,可把诸阁臣吓得够呛,江南可是东林党、复社等文官集团的老窝,
他们自己就是大地主和大商人,清丈土地、一体纳粮,这不是直接往他们身上捅刀子嘛。
朱慈烺冲吴长喜一招手:“让内廷把所有皇庄的田亩都清查一遍,配合江南省府好好丈量!”
然后又对众官员说道:“以后除了功勋田,其他田地都得纳粮,谁都不例外,朕的皇庄也一样!”
朱慈烺心里清楚,这政策一旦推行,肯定会被江南的那些士绅们扣上与民争利的大帽子,所以他第一时间就宣布皇庄要纳粮。
他这话一出口,好几个阁臣都坐不住了,纷纷起身道:“陛下,三思呀,从古至今,哪有天子纳税的道理呀?”
朱慈烺摆了摆手,让他们赶紧坐下,说道:“臣民都纳粮,朕为天下表率,更应该纳粮!”
接着又对吕大器说:“江南省是新政的第一个试点,你先把这两条完成了,有啥困难尽管跟朕提!”
吕大器也不多废话,赶忙起身行礼道:“臣,领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