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按照计划,先是下旨为无辜冤死的于谦平反,又罢免了夺门之变事,通过投机献媚上位的昏官,澄清昭雪其父朱祁镇在位时期制造的冤案,提拔以李贤为代表的一众贤能,展现出一位雄主应有的英明与宽厚。”
“面对百万荆襄流民引起的叛乱与暴动,朱见深除了走正常流程派兵镇压之外,还开仓放粮赈灾,派遣钦差大臣前去安抚,软硬兼施,恩威并济,同时设置了郧阳府,将流民用户籍的形式固定在当地,彻底解决了这一地区从元朝开始就持续不断地流民之患。”
“对外,朱见深展现出极为强硬的手段,整顿军务,亲阅骑射,还任用王岳、余子敬、秦红、朱勇等能臣处理军务,修建边墙,痛击鞑靼、瓦剌等蒙古势力,一举收复河套地区。”
“与此同时,朱见深预感到了东北建州女真蠢蠢欲动,迟早会成为大明的心腹之患,便动用铁血手段犁庭扫穴,斩杀包括努尔哈赤五世祖建州酋长董山在内的数千余人,释放被其劫掠的上千充作包衣奴才的汉人,几乎将整个建州女真打到灭族。”
“若无朱见深洞察先机,抢先出手,犁庭扫穴,要不了几十年,建州女真发展壮大,大明王朝的灭亡时间至少提前一百年。”
朱绫说完朱见深在位时期所做的一系列事情后,现场彻底安静下来。再次被未来发生的事震惊到久久回过神来。
朱棣率先打破平静。
他连拍大腿:“好,好,好个成化帝朱见深,这才是我朱家的好儿郎!”
朱见深所做的每一项举措,件件做到他心坎上去了。
朱高炽叹道:“没想到朱祁镇这厮,竟能生出如此虎子。”
朱瞻基惊喜连连:“生子当如朱见深!”
他感觉得说这话是众人奇异的目光,又补充了一句:“当不了儿子,做个孙子也不错。”
他是朱祁镇的父亲,朱见深可不就是他的孙子吗?
朱祁镇废了,朱祁钰又被朱绫盖章不能继承大统。
朱瞻基心中惶恐,就怕朱元璋和朱棣将他这一脉子孙彻底排除权力继承,转而扶着别的藩王继承大统。
现在好了,他的孙子那么厉害,必是皇位的不二之选。
大明的江山,终究由他这一脉的子孙传承下来。
自从穿梭时空以来,朱元璋遇到一连串的糟心事,心情差到极点。
此刻,听到朱见深在位时期的作为,罕见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来:“歹竹出好笋,总算来个让人高兴的好儿孙。”
朱绫叹道:“朱见深不仅是一位明君,本人更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除了与万贵妃爱得惊世骇俗,对于身边的亲人,也是极善良宽厚。”
“土木堡之变发生后,朱祁镇成了俘虏,生死难料,他这位皇帝长子,也跟着倒了血霉,母亲周贵妃生怕儿子连累自己,早早避开了去。”
“这使得朱见深的童年过得格外煎熬,但朱见深当上皇帝,没有因为过往之事心生怨恨,打击报复,而是选择跟自己的母亲和解,也与自己和解,同时尊嫡母钱皇后和生母周贵妃为太后,对两位母亲极尽孝养。”
人人都在可怜四爷雍正,认为德妃偏爱小儿子。
岂不知,年幼的朱见深更惨。
德妃再怎么偏心小儿子,对于大儿子至少还会关心,只是心中的分量不如小儿子。
反观朱见深,亲妈周贵妃完全不顾他的死活。
母爱的严重缺失,造成了朱见深对万贞儿产生了极为严重的恋母情结。
雍正对于母亲偏心弟弟耿耿于怀,母子失和,至死都不能破冰。
朱见深却用自己的善良仁厚,原谅了生母过往的一切,包容了母亲,也放过了被黑暗童年困住的自己。
众人闻言,心中不住点头。
一个皇帝,能宽厚大度至此,真的相当罕见。
朱元璋气得须发飞扬:“这个周氏为了避祸,连自己的儿子死活都不顾,天下竟有这样的母亲?贱妇,简直枉为人母!”
他的女性偏见极深,认为儿媳是外人,只有儿孙才是自己人。
周氏只顾自己,不顾儿子,无疑是严重踩到朱元璋雷区了。
朱绫翻了个白眼,转而看向朱祁钰:“你当上皇帝之后,为了让自己儿子继承大统,下旨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自古废太子的下场,一个比一个惨,朱见深被废幽禁,饱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可他继承大位之后,不仅没有对你这位叔叔打击报复,反而肯定了你的历史功绩,下旨恢复了你的帝号,还让人重修帝陵,只是碍于父亲朱祁镇死后的颜面,不能全面推翻,只给你上了五个字的谥号。”
朱祁钰惭愧不已,脸上红一阵青一阵。
他做梦都没想到,朱见深会以德报怨,在自己死后多年,恢复了他的帝号。
朱祁镇这个狗东西,怎么能生出这样好的儿子?
朱元璋不住点头称赞:“好,好孩子,是我朱家的好孩子,孝顺长辈,宽厚大度,仁君也!”
他重视亲情,最看不得父子兄弟反目,同室操戈,手足相残。
朱见深能这般大度原谅苛待他、废了他太子之位的叔叔朱祁钰,并恢复他的名誉,这份胸襟,实在太难得了。
朱元璋自认做不到。
朱棣欣慰笑道:“朱见深这孩子,真是好得没话说,他这样的人若是不能当上皇帝,才真是苍天无眼。”
朱元璋扫了一众大臣:“诸位爱卿觉得,他该不该当皇帝?”
“该!”
众大臣异口同声,回答得十分响亮。
这一刻,文臣与武将,达成了前所未有的默契。
朱见深的仁慈宽厚,正是文官所喜爱的,认为他是仁君典范。
武将则爱朱见深的铁腕铁血,犁庭扫穴,重拳出击。
有这样武德充沛的人当皇帝,他们这群大老粗才有好日子过,不会受文官欺负。
群臣纷纷赞同,再无争议。
就在朱元璋准备以开国之君的名义下旨,让朱见深继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