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天起,我就开始为这次地铁出行做准备。
先是向身边去过的朋友打听路线,朋友详细地告诉我:“你从家里出发,先坐一路公交车到胶东站,下车就能看到地铁站入口了,特别方便。”
除了路线,朋友还特意提醒我:“一定要提前下载‘青岛地铁 App’,现在坐地铁都用这个,进出检票口直接扫码就行,不用排队买票,能省不少时间。”
听了朋友的建议,我立刻拿出手机,在应用商店里搜索 “青岛地铁 App”。
下载安装完成后,我又跟着 App 里的指引,一步步完成了注册、实名认证,还特意往里面充了些钱,生怕到时候因为操作不熟练耽误行程。
看着手机里下载好的 App,我心里踏实了不少,感觉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周末启程了。
终于到了周末,我早早起了床,收拾好东西,揣着手机就出门了。走到小区门口的公交站,站台上已经有不少等车的人了。
我抬头看了看公交站牌,确认一路公交车确实能到胶东站,然后就找了个位置站好,耐心等待。
可这一等,就等了十几分钟。
站台上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时不时地抬头看向公交车驶来的方向,脸上带着些许焦急。
又过了几分钟,远处终于传来了公交车的轰鸣声,大家都不由得往前凑了凑。
公交车缓缓停下,车门打开,我跟着人群慢慢上了车,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公交车缓缓启动,开始在城市的街道上行驶。
一路上,公交车要停靠的站点特别多,几乎每走几百米就要停下来一次,上来几位乘客,又下去几位乘客。
有时候遇到早晚高峰,路上还会堵车,车子只能一点点往前挪。我坐在座位上,看着窗外缓缓掠过的街道、商铺和行人,心里忍不住盘算着时间。
就这样,公交车摇摇晃晃地行驶了大约四十分钟,才终于到达了胶东站。
我下了车,伸了伸懒腰,感觉这一路坐得还真有点累。
心里不禁想着:如果开车从家里出发,走快速路的话,也就二十分钟就能到这儿了,比坐公交车快多了。
不过转念一想,这次主要是为了体验地铁,坐公交车虽然慢了点,但也算是一种不一样的经历,也就释然了。
站在胶东站公交站牌旁,我抬头四处张望,很快就看到了不远处的地铁站入口。
那醒目的 “青岛地铁” 标识在阳光下格外显眼,我整理了一下衣服,深吸一口气,朝着地铁站走去,心里满是期待,迫不及待地想开启这次迟来了三十多年的地铁体验之旅。
如今的工作有了双休日,便总想着要好好利用这两段清闲时光,走出家门去看一看,去真切感受周末独有的松弛与快乐。
二零二四年六月九日,我迎来了人生中第二次乘坐地铁的日子。
第一次坐地铁,还是在一九八六年七月,那年我跟着师父去出差,在我们伟大的首都北京。
三十七年的时光,像指尖的沙一样匆匆溜走,可那段记忆却像刻在心底的印记,从未模糊,曾经的每一个细节,至今想来仍历历在目。
那时我才二十出头,连坐火车都是人生头一遭,更不用说地铁了。
初到北京,眼里的一切都带着新鲜感 —— 宽阔的街道、穿梭的人群、高耸的建筑,连空气里都仿佛飘着陌生又迷人的气息。
当时我还天真地想,地铁大抵和火车是一样的吧,不过是一个在地上跑,一个钻进了地下。
那会儿的地铁还是人工售票,攥着刚买的车票往地下走时,最先感受到的便是一阵清凉 —— 盛夏的燥热瞬间被隔绝在外,让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清爽的空气。
再往下走,灯火通明的地下空间豁然展开,偶尔有一列地铁从身旁呼啸而过,带着风的轰鸣,让人心头一阵悸动。
等了片刻,我们要坐的地铁缓缓停下,车门打开的瞬间,我才发现地铁和火车的差别竟如此之大:车厢里干净、明亮又宽敞,没有火车上的拥挤、闷热,也没有此起彼伏的嘈杂声,只觉得格外舒心。
那次北京之行,我们去了不少地方:香山的红叶还未染红枝头,却已有了山林的清幽;
十三陵的古陵遗址,藏着历史的厚重;登上长城时,抚摸着城砖上的纹路,看着绵延向远方的城墙,我才真正读懂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还有天安门广场的庄严肃穆,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我不由自主地低下头默哀,敬意从心底油然而生;
走进毛主席纪念堂,瞻仰着他老人家的遗体,即使静静躺在那里,依旧透着慈祥与亲切。
我至今记得,一九七六年毛主席逝世时,我还在上小学。
那时大队里立着一张黑白的毛主席像,全村人排着队,从像前缓缓走过,默默哀悼。而这次能亲身站在毛主席遗体前致敬,成了我一生最难忘的事 —— 因为我知道,我们如今的好日子,是毛主席带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这份恩情,人民不会忘记,历史更不会忘记。此外,人民大会堂的宏伟、军事博物馆的震撼、故宫的辉煌、动物园里的热闹、颐和园的秀丽、北海公园的静谧,还有全聚德烤鸭的香气,都成了那段旅程里珍贵的片段。
只可惜当时时间有限,还有很多地方没来得及去,成了小小的遗憾。
后来因为工作,我常年在外奔波,如今回到总公司,终于不用再四处漂泊。
利用休息日出去走走、采采风,成了我最大的向往。
所以这次,我特意决定不开车,改坐公交车去体验如今的地铁,也算换一种方式感受生活。
我家楼下原本就有一路公交车站,那天早上简单收拾了行李,八点准时下楼等车。
可等了好一会儿,公交车也没来。
向路过的行人打听才知道,公交站早就改到东边去了 —— 原来楼下的路是单行线,经常堵车,为了方便通行,线路才做了调整。
更巧的是,以前的徐州路也换了名字,如今叫河南南路,连一路车的编号都改成了三零零一。
算下来,我已经八年没坐过公交车了。
上车投币时,才发现一元钱的车费竟没变化,还是那么实惠。可车窗外的景象早已不同:城市道路两旁的绿化愈发繁茂,郁郁葱葱的树木遮住了阳光;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林立在街道两侧;街边的商铺一家挨着一家,热闹又繁华,处处透着城市发展的活力。
四十分钟后,公交车到达终点胶东站 —— 也就是胶东地铁站。
站在路口望去,这里格外热闹:有来接站的人,踮着脚在人群里张望;有送站的人,正细细叮嘱着出行的注意事项;
还有进进出出的公交车,载着乘客驶向不同的方向。穿梭的人流与车流交织在一起,马路就像一条奔流的河,从地铁站这个 “源头” 不断向外涌动。
其实在坐地铁前,我早就向女儿打听好了流程。
她告诉我,先要下载 “青岛地铁” App,按照提示填写信息就能用。我提前在手机上操作,看着屏幕上显示 “下载成功”,心里踏实了不少。
下了公交车,我直奔地铁站入口,心里满是急不可待的期待。
走进地铁站大厅,眼前的景象让我瞬间被震撼 —— 宽敞的空间、明亮的灯光、整洁的环境,处处透着现代化的气息,和三十多年前北京地铁的模样相比,早已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为了确认之前了解的流程是否正确,我拿着手机走到执勤的安检员面前咨询。工作人员耐心地帮我完善了资料,还演示了如何操作,很快我就顺利通过安检,走进了电梯。
电梯往下走时,心里的浮躁渐渐沉淀下来,仿佛在一点点靠近另一个世界;
等返程时电梯往上走,看着楼层数字不断变化,又觉得一种希望渐渐明朗 —— 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步步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到了站台,我发现地铁隧道是双向行驶的,而且地下空间亮如白昼,丝毫没有身处地下的压抑感。
我忽然想起当年在北京坐地铁时,没有电梯,只能一步一步顺着台阶往下走,隧道也是单向的,听人说线路是绕着一个圆圈行驶,没法往回走。
看着眼前的一切,我不禁感慨:如果没有国家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没有那些默默奉献的智慧人才,怎么会有如今这般规模宏大的基础设施?
地铁进站了,车门打开,我走进车厢。除了标准的普通话报站,车厢里的屏幕上还有动感图画提示 —— 清晰地标注着本站到达的站点,以及下一站的名称,一目了然。
不像当年北京地铁,报站带着当地口音,有时听得不太清楚。而且即便疫情已经过去,车厢里的人们大多还是自觉地戴着口罩,三年疫情仿佛让这成了一种习惯,透着对自己和他人的负责。
地铁启动了,速度很快,可启动和刹车时却格外平稳,几乎没有明显的颠簸感。
这次乘车,我真正体会到了我国高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也感受到了现代化技术带来的便利。
地铁有时在地下几十米深的隧道里穿行,黑暗中只有车灯照亮前方的路;有时又钻出地面,像一颗疾驰的子弹,掠过城市的风景。
这一去一回,让我仿佛穿越了时光 —— 从三十多年前的北京地铁,回到如今的青岛地铁;又从当下的便利,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
走出地铁站时,阳光正好。
我望着来往的人群,心里满是感慨:我们伟大的祖国,正以地铁奔驰般的速度奋勇前进;
我们伟大的祖国,正以地铁飞驰般的力量实现腾飞。这列奔跑的地铁,满载着年轻人的梦想,渴望着在时代里绽放光芒;
满载着先辈们的梦想,期盼着祖国越来越富强;
满载着胶州人的梦想,盼着家乡越来越好;
更满载着所有中国人的梦想,向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水平,坚定地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