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四月十二日,清军将领曾国藩率领三万新军进驻永州,准备进攻广西,义军将领李大勇和杨萍商议之后,以杨萍之第十师驻守桂林各县,李大勇带领第四师进驻桂林东北地区的全州与清军对峙。
双方以湘江为界,分别驻守占据了湘江左右各镇,并以湘江为界形成对峙局面。
对于曾国藩,清廷可以说是寄予厚望,不仅湖广总督(统管两湖)张亮基、云贵总督吴文容、两广总督叶名琛十分关注,就连清朝咸丰皇帝和军机大臣都十分关心,他们希望这场战役的成败可以向他们表明让士大夫们练兵是不是一个有用的方法。
而曾国藩也是充满着忐忑,他内心无比激动,渴望着这一次一战而平定贼寇,拯救他心中的朝廷,毕竟在他被儒家纲常禁锢住的内心中,能够为朝廷尽忠是他的天职!
不过他是想着为朝廷尽忠尽孝,但其手下的将领和军队想的则很简单,那些将领想要一战而获得钱财与前途,至于士兵则想着打下城池之后可以掠夺财物。
曾国藩军从上而下都充满着骄傲与狂躁,他们就像是刚出山的侠客,迫切希望可以闯下自己的名号。
因此,曾国藩匆匆准备之后,便组织了两千精兵,准备在夜里渡河,然后突袭至湘江西岸之后迂回包抄,夺占义军在黄沙镇的大桥。
但是,曾国藩小看了义军的情报网,义军在桂林经营了一年之久,不仅收服了本地民心,也收服了边界处清军辖区内百姓的心,百姓常常掩护着义军渡河后搜集情报,义军也会帮助这些百姓打击豪强。
更何况,义军情报部门早就不断地往清军辖区内派遣眼线,在战时这些眼线被启用来配合正规军作战,反之清军对于义军的调动却是两眼一黑。
因此曾国藩军刚一有所行动,义军的情报人员就把消息递送到西岸去了,义军迅速在沙盘上标记了这一动向。
义军一接到消息,负责湘江防卫的三个营立即做出布置,在三个适合渡河的重点区域设伏。
果然,曾军在黄沙河镇下游十三里的一个河道处进行渡河,由于此时正值枯水期,此地又处于湘江上游,因此湘江并不算多么宽阔,而曾军这两千敢死队个个熟悉水性,直接进行武装泅渡。
这些汉子确实是精壮汉子,可惜义军早有准备,一个营的义军藏在湘江西岸,每个士兵看着在月色下渡河的清军,缓缓地把准备好的十发连弩放在旁边,取出手雷,眼中满是杀意。
同时分配到这个营的四门火炮也缓缓把炮口对准江岸上。
义军十分有耐心,一直等到清军第一批次上了岸,第二三批次已经在河道上的时候才发起攻击,义军士兵们拉开手雷保险,奋力扔出,后方的火炮也发出轰隆隆的咆哮声。
瞬间,清军上了岸的第一批次四百多清兵瞬间陷入火海之中,在数百手雷的饱和爆炸之中化为灰烬,第二批次也因为比较接近西岸,被连绵不绝的手雷炸死,流出的血水瞬间染红了江水。
随着军号声响起,义军瞬间冲到了岸边,用连弩把反抗的清兵补刀之后,立即在大炮的配合下对着还在河里的清兵进行火力打击。
虽然连弩射程较短,但营里却装备了两百杆步枪,能够拥有步枪的基本上都是神枪手,在月光和一闪而过的炮火光亮下对着清兵射击,每一枪基本上都可以击中一个清兵。
最关键的是,这些渡河的清兵哪怕只是胳膊受一点伤,也立马会因为剧烈疼痛和乏力而被江水冲走,最终惨死在湘江之中。
最为恐怖的是那四门火炮,每一颗炮弹爆炸之后产生的水柱和巨大的水波可以瞬间把周围七八米的清兵掀翻在江水之中。
最终,渡河的清兵除了几个离东岸较近的侥幸逃脱了,其余的尽数消失在湘江的浪花之中,只剩下没有来得及渡河的数百清兵匆匆逃回清兵大营。
清军大营,正在大营里读着春秋的曾国藩听到外面远处炮鸣声时就心中一颤,出辕门一看发现南面有火光,顿时感觉不妙,不多时溃兵逃回大营,弟弟曾国荃灰头土脸地逃回来,见到曾国藩之后便嚎啕大哭,因为损失的千余精兵多为其乡党亲朋,故而十分伤心。
“哥哥啊!一千五百人啊!连敌人脸都没见到就没了,这仗打得太憋屈了啊!”
曾国藩见状也只能不断用什么天将降大任那一套来宽慰弟弟和众将士,可惜的是,那些曾家军的军官还好,都是读书人出身,也能听得进劝慰,但那些当兵的老大粗们却对曾国藩的劝慰嗤之以鼻。
如果是其余的清军武将遇到这种情况,大多会厚赏这些士卒,再不济给他们放个假,请顿饭,也可以让这些大老粗们感恩戴德,消弭士气低落的影响。
实际上要不是因为曾国藩是他们的顶头上司,家里也要靠着曾家这些大地主们苟活,这些大兵们谁愿意大半夜听一个糟老头子大谈什么忠孝仁义。
就在曾国藩在大营里大谈孔孟之道的时候,收到消息的李大勇匆匆赶到前线,听取了手下的报告。
在听闻曾国藩偷袭不成反而平白折了千余人之后大喜,表扬了驻防的几位营长善于把握时机,及时把握战机,取得胜利,还着重表扬了在对岸活动的情报人员。
虽然义军没有吃亏,但是李大勇信奉以牙还牙的准则,准备对曾国藩展开报复,立即挑选了一支先登队,准备在大桥处发动突袭。
虽然看着感觉是他头脑发热后想出来的办法,但李大勇毕竟久经沙场,且常常得到女儿李希音指点,因此还是很有指挥素养的。
其之所以想要发动夺桥战,原因有三点。
第一,湘江上下数十里,唯有黄沙河镇有一座铁锁大桥作为通道,如今大桥两段分属联军,谁真正占据了这座桥,就占据了主动权。
第二,如今铁锁桥上木板被义军和清军拆卸,中间有三十多米距离只有七八股大铁锁,并无木板支撑,因此敌人在桥面上的防卫肯定有所松懈。
第三,清军新败,曾国藩估计在忙着安抚伤员和防备义军劫营,并不太会关注这个铁桥。
因此,李大勇此举并非一时热血上头而下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