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里亭据点一公里外的一处山坳。
到了这儿,部队就要兵分两路了。
——二营一连,秘密穿插至廿里亭据点与县城之间的蜿蜒山路上。在选定的七个阻击点,分散部署。阻拦县城的援军,以及廿里亭据点的溃军。
——其余部队,攻击据点,把据点里的鬼子和伪军驱赶出来。
注意!总体战术是击溃驱赶!不是把小鬼子包围在据点里面一网打尽、全部歼灭!
进攻的发起时间,定在了小鬼子午饭前。
或许有人会纳闷,为何要在白天发动这场战斗呢?咱八路军擅长的不是近战夜战吗?
这个,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一方面,空中威胁没有了。
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整个晋西北几乎看不到鬼子飞机的影子,它们全都被调去支援武汉战场了,没了空中威胁,八路军作战的顾虑就少了一大半。
另一方面,独立团今非昔比了。
小鬼子装备精良,弹药充足,射程远且精准。八路军则是枪支老旧,弹药不足,很多还是复装弹,所以只能选择夜战和近战。
可是,现在的独立团,战士们枪械精良,弹药充足。还有,小七那可是神枪手,800米外的移动靶都能百发百中。如此高超的射击技艺,不在白天发挥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山坳里,战士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啃着干粮恢复体力,一边聚精会神地听小七最后一次讲解作战部署。
小七的歪把子机枪组,与王承柱带的四门迫击炮,一同在悬崖顶的那块巨石上,居高临下。待战斗打响,小七开枪压制敌人。
山崖上的部队通过50条绳索索降到崖底。索降部队分为四个梯队。
第一梯队,王喜奎及50名神枪手。到达崖底后,迅速占领狙击点,与小七相互配合,对敌人展开压制。
第二梯队,魏大勇段鹏及100人手枪手。人人双枪,清一色的镜面匣子。
第三梯队,王根生及60名投弹手。配合手枪兵攻击据点,摧毁防御工事。
第四梯队,黄连财及一营一连、警卫一排和侦察一排的剩余人员。也就是小七挑选前三个梯队之后剩下的人员。首先,沿着围墙清理敌人的碉堡。然后,寻机与前面的梯队里应外合,一举突破敌人的防线,让整个战场呈现出四面开花的态势……
……
对了,还有自行跟了上来的三营一连,这可让小七犯了愁——没有他们的任务啊。
——让他们跟着大部队突进去吧,他们此前根本没有练习过索降,临时抱佛脚现练肯定来不及。
——让他们跟着二营一连去打阻击吧,小七挑选的那七个阻击点位置相当刁钻,地形复杂,以二营一连现有的兵力部署都已经非常富裕。
——可要是让他们干站在一旁无所事事,那肯定也不行,对战士的心理也是一种伤害。
思来想去,小七小手一挥,打佯攻!等战斗打响了,随便放两枪,意思意思就行。
小七本以为这只是个权宜之计,随便一安排,不会对整个战局产生太大影响。
然而,谁也没想到,正是这个看似随意的安排,竟成了整个战场最大的变数,差点让小七精心谋划的部署功亏一篑,让这场战斗陷入意想不到的困境......
……
日头渐渐攀升,很快便来到了中午十一点半左右。
此时,廿里亭据点里升腾起袅袅炊烟,鬼子和伪军们三三两两,从营房、碉堡里踱步而出,有的伸着懒腰,有的相互交谈,准备享用午餐。
忽然,燃烧弹、毒气弹和烟雾弹连续不断的飞进了据点,轰然炸开。
燃烧弹落点处,屋顶的茅草瞬间被点燃,熊熊大火肆意蔓延,火光冲天;
以辣椒为主制成的毒气弹爆开后,辛辣刺鼻的气味迅速弥漫开来,鬼子和伪军们被呛得剧烈咳嗽,涕泪横飞,狼狈不堪;
烟雾弹则释放出滚滚浓烟,整个据点瞬间被白色烟雾笼罩,能见度极低。
鬼子和伪军们顿时晕头转向,找不着北,瞬间炸了营,乱作一团。
就在炮弹射出的同一瞬间,小七扣动扳机,手中的歪把子机枪发出“哒哒哒哒哒……”的怒吼,一连串子弹如夺命流星般射向敌人。
为了让小七能最大的发挥火力,她的机枪组堪称豪华顶配。
——赵铁柱,这位与小七配合默契的战友,此刻趴在地上,双手稳稳地握着枪身,肩膀紧紧顶住枪托,脑袋使劲向下低,好给小七留出瞄准的空间。
——三名技术娴熟的装弹手,严阵以待,连续不断地加装子弹。
——两名强壮的弹药手,以及沉甸甸的弹药箱,确保弹药充足。
——两挺崭新的备用歪把子,确保火力输出不间断。
小七兴奋得小脸通红。
以往战斗中,哪有这般众多的鬼子尽情痛击?只要小七乐意,一发子弹就是一个小鬼子,可是打不了几发,小鬼子就没了,要么死了,要么藏了。
可是现在,小鬼子像个没头苍蝇,在据点里面乱窜,能打的目标简直不要太多。
与此同时,战士们沿着那50条绳索,一个接一个地迅速索降。不到五分钟,所有人便全部顺利抵达崖底,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之中。
战斗的前半场,局势进展得无比顺畅,如同水银泻地般自然流畅,几乎与小七事先构想的一模一样。
独立团的战士们攻势凌厉,势如破竹。
北部的炮楼率先被攻克,紧接着中部的炮楼也宣告沦陷。北部区域和中部区域的大部分地方,都已遍布独立团战士们的身影。战士们迅速抢占炮楼、碉堡和房屋等有利地形,掷弹筒、迫击炮和机枪纷纷就位,火力全开。
围墙外的碉堡也迅速被突破,战士们勇猛攻击一路推进,已经越过了据点的中间线了。
鬼子和伪军们在独立团战士们的猛烈攻击下,节节败退,正在被从北向南驱赶着……
按照这个态势发展下去,如果不出意外,这场战斗真的会像小七谋划的那样,在短短一个小时之内便顺利结束。
仗打到此时,小七的机枪组已经失去了发挥作用的空间。
小七百无聊赖,只能站在山崖上眺望战场。
忽然,她感到一阵肚子疼,糟糕,是要上茅厕。
平日里,小七总以美丽漂亮的大姑娘自居,有着自己的小矜持和小讲究,自然绝不可能在这荒山野地里随意脱下小裤裤,随地大小便。
于是,她赶忙让赵铁柱背着自己到山下老乡家里找茅厕。
赵铁柱二话不说,背起小七就跑。
剩下的装弹手和弹药手面面相觑,得,咱是一个组的,还是收拾收拾,跟着小七走吧。
小七突然离开,王承柱惊得目瞪口呆!哎呀呀,小七可是这场战斗的策划者、发起者,还是最高指挥官啊!
就留下一句上茅厕就跑了?
怎么能如此没个正形呢?
王承柱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七团副上茅厕的情况通知下去,让下面的部队,按照既定策略打。
在小七看来,这场战斗已然胜券在握,大局已定,她在不在战场,结果都不会有太大差别。占领鬼子据点、消灭敌人,仅仅只是时间问题。
——但她万万没有意识到,自己手下的部队来源复杂,一营的,二营的,三营的,团直属队的。人员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战斗习惯和指挥体系。
她凭借着自身的威望,将所有人捏合在一起。她这一离开,部队可就又是一盘散沙了。
即便有人能够及时敏锐的发现问题,却难以下达有效的应对命令!
果不其然,就在小七离开后不久,那个足以改变整个战局走向的最大变数,悄然出现了……
……
在深入剖析这场战斗里那个足以扭转乾坤的最大变数之前,很有必要先把廿里亭据点内敌人的兵力构成以及复杂的内部情况详细梳理一番。
起初外界以为据点里的鬼子仅有两个中队,伪军不过一个营、区区200人,可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
据点内的鬼子足足有四个中队,而伪军更是达到了一个满编团,人数超过1000人。
这一巨大的兵力变动,知晓内情的只有小七一人。
在小七敏锐的战略眼光里,鬼子人数增多非但不是棘手难题,反倒对自己的作战谋划更为有利。
原来,原本驻扎于此的两个鬼子中队,其中一个被抽调去支援南方战场。
后来鬼子为收缩兵力,将周边小型炮楼据点的鬼子都集中到了廿里亭据点,这才使得这里的鬼子兵力扩充到四个中队。
但如此一来,人员构成变得异常复杂。
不仅四个中队之间互不统属,各自为战,新增的三个中队内部,小队之间也是号令不一,相互扯皮,内耗不断。
伪军这边同样混乱不堪,新加入的800人来源更加繁杂,尽管被鬼子强行整编为一个满编团,可战斗力并未得到有效提升,内部勾心斗角,不是你给我使绊子,就是我给你下套,乱成了一锅粥。
原本那150号鬼子和200号伪军作为主军,对据点周边环境了如指掌,战术运用也灵活多变;
而新来的450号鬼子和800号伪军作为客军,初来乍到,两眼一抹黑,连补充弹药的地方都可能找不到。
再加上主军与客军之间矛盾重重,客军与客军之间摩擦不断,整个据点内的敌人看似兵力强大,实则一盘散沙。
基于这样的局势,小七才制定了驱赶而非歼灭的战略方针。
接下来,便要着重讲讲这个足以改变整个战场走向的最大变数了。
其实,这个大变数是由多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变数层层叠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
第一个小变数,恰恰是小七自己。
还记得小七早前在河边玩耍时,百无聊赖地摆弄沙子,竟无意间拼凑出了廿里亭据点的沙盘雏形,作为连3d模型都了如手掌的小七来说,摆个大致的沙盘自然不在话下。
她精心摆出沙盘,反复推演优化战斗方案。
这一行为本身并没有任何过错,毕竟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她只是想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更充分的准备。
第二个变数,出在小七最亲密的战友赵铁柱身上。
赵铁柱一心渴望痛击鬼子,当他无意间看到小七摆出的廿里亭据点沙盘时,内心瞬间被点燃。
作为在这片土地上战斗许久的战士,他对像钉子一样插进独立团辖区的廿里亭据点再熟悉不过。
他立刻明白了小七要攻打这个据点,激动得热血沸腾,当下便下定决心,哪怕牺牲自己,也要为打下据点出一份力。
在奔赴战场前,在“牺牲”前,他想着去看看自己曾经的老部队,这一行为纯粹出自对战友的牵挂和对战斗的热忱,也并无过错。
第三个变数,来自老谋深算的三营长王全宝。
王全宝何等精明,他察觉到赵铁柱神色异样,凭借多年的战斗经验和敏锐直觉,猜测小七可能要有大动作。
出于发展壮大三营的目的,他暗中盯着小七,想着一旦有战斗,就派出部队跟着捞点好处,扩充三营的实力。
在弱肉强食的战争年代,为了自己部队的生存和发展,他的这种想法和做法似乎也无可厚非。
而这所有变数的实际推动者,是三营一连连长游义寿。
正所谓“龙找龙,虾找虾,乌龟找王八”,能成为老狐狸王全宝的心腹爱将,人送外号“有一手”的游义寿自然不是简单角色。
为了能在战斗中多捞取战功和物资,游义寿将一连从原先的四个排扩充为六个排,并且抽调的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兵。
武器装备方面,他更是在全营里精挑细选,使得一连兵强马壮,弹药充足,战斗力丝毫不逊色于拥有七个排的二营一连。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关键刺激因素,那便是吃饭。
俗话说“吃饭大于天”,在战争年代,食物的优劣和多寡也能极大地影响战士们的情绪。
上午在山坳里,小七部署战斗任务时,战士们纷纷掏出干粮补充体力,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
这一掏干粮,差距便显露无遗。
跟着小七训练多日的老部队吃的是雪白雪白的大白面馒头,每人三个,还有巴掌大小、一指厚的猪肉片子,每人三片;
可三营一连的战士吃的却是三合面窝窝头,而且每人只有两个。
这鲜明的对比,让三营一连的战士们心里很不是滋味。
若是其他部队,或许会相互匀一匀,让大家吃得差不多。
但这是李云龙的部队,奉行的是有能耐的吃肉,没能耐的汤都捞不着喝,根本不存在匀一匀这种事。
更气人的是,老部队的战士还故意凑到三营一连战士面前,一边吃一边吧唧嘴,甚至还把夹在馒头里的猪肉片子拿出来,一脸嫌弃地说什么太肥了,腻得慌。
就这!就这!你说,气人不气人!啊,气人不气人!!
这一系列举动,彻底激怒了三营一连的200号战士,他们一个个气得火冒三丈。
就这样,在诸多因素的交织作用下,整个战场最大的变数悄然登场。
就在小七离开战场不久,三营一连的战斗打响了。
廿里亭据点设有三个门,分别位于东南西三个方向。
游义寿大手一挥,下达命令!三个门都给老子进攻,佯攻?老子的字典里就没有佯攻这俩字!
早就憋了一肚子火的一连战士们,此刻像是被点燃的火药桶,彻底爆发。让你们吃馒头,让你们吃肉,让你们在我们面前显摆,今天就让你们看看,老子不比你们差!
此时,据点里的鬼子已经伤亡100多人,伪军也伤亡了300多人。
后续加入的三个鬼子中队正准备转进,原来驻扎的那个中队也已丧失抵抗意志,伪军更是早早做好了逃跑的打算。
然而,三营一连这突如其来的猛烈进攻,彻底打乱了原本的战局。
据点里的鬼子伪军瞬间没了退路,原本一盘散沙的鬼子被迫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进行抵抗。
那些一心想着逃跑的伪军也被打懵了,他们心想——哎呀?之前说好的默契配合呢?老子枪都朝天放了,你们却来真的?这明摆着不让我们活啊!哼,你不让我活,你也别想好过,拼了吧!
刹那间,整个战场发生了惊天大逆转。
原本胜券在握的独立团,立即陷入了艰难的苦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