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七回到独立团后,舒舒服服地享受了几天老王头做的美食,可没过多久,就又开始不安分地闹腾起来。
小七总觉得“全军总教官”这个称谓,根本配不上自己的独特与优秀。
于是,她绞尽脑汁,苦思冥想,最后终于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超长的称谓:
“绝世无双,无人能比,英明神武,美丽漂亮,的,全军总教官!”
她心里暗自得意,你瞧啊,李云龙的称谓就俩字——团长,赵刚的称谓也是俩字——政委,多平平无奇啊,对吧?
再看看自己的,小七扳着手指头仔细数了数,一、二、三……足足二十二个字!
想到这儿,她忍不住“哈哈哈”地笑出了声,仿佛自己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物。
紧接着,小七就在团部办起了培训班。
独立团各个营连分散驻扎,跟团部在一起的主要是团部后勤人员、政委负责的几个科室人员,还有警卫连,加起来也就三百号人。
至于其他团直属的骑兵连、侦察连、炮兵连,虽然在团部也有驻地,但平时基本看不到人影。
小七看着这三百号人,心里琢磨着:好吧,就先拿你们开刀!不对,是先在你们身上树立典范!
在培训班上,小七扯着嗓子喊得声嘶力竭,口干舌燥,可这些兵在她眼里实在是太笨了。都三天过去了,整整三天,就这二十二个字的称谓,愣是一个学会的都没有。
小七急得直拍小脑袋瓜,心里想着:怎么办呢?到底该怎么办?突然,她眼睛一亮,计上心来。
第二天,小七宣布了一个惊人的奖励政策:只要能学会这二十二个字,枪支随便选,弹药随便拿,能带多少就拿多少!
一开始,大家都半信半疑。直到一个抱着试试看想法的宣传科士兵,成功喊出了这二十二个字的称谓。
只见他腰里挎着两把锃亮的镜面匣子,身上裹着“九龙带”,带子上密密麻麻插满了弹匣,迈着同手同脚的步伐得意洋洋地走回来时,团部所有的兵瞬间都沸腾了。
谁不想多拿点装备啊,这一下,大家学习的积极性被彻底调动了起来。
当第十个兵也如愿获得了满身装备后,小七又下达了第二条命令:凡是学不会的,伙食减半!
这一下,整个团部都乱了套。
李云龙去查哨,就听见士兵们一边站岗一边嘴里嘟囔:“绝世无双绝世无双绝世无双……”
赵刚带着战士刷标语,战士们也是一边刷一边念叨:“无人能比无人能比无人能比……”
李云龙和赵刚听着,只能无奈地无声叹息,心里想着:等等吧,再等等,过几天大家新鲜劲儿过了就好了。
可他们还是想得太简单了。
小七“祸害”完战士,又把目标对准了领导。
独立团开会,团长和政委坐在上面,下面是各个营连的主官。
会议刚要开始,咱那“英明神武”的小七就夹着笔记本,腆着那并不存在的将军肚,慢悠悠地晃了进来,然后一屁股大大咧咧地坐在了李云龙和赵刚中间。
等会议开完了,小七还装模作样地咳嗽两声,清了清嗓子说道:
“咳咳,这个会,开得不错,啊,是不是?下面我作为全军总教官,再补充两点!”
结果呢,第一点,是把李云龙说的话重复了一遍;
第二点,又把赵刚讲的内容复述了一通。
期间,她还故意停顿,用自以为威严的目光扫视全场,要是没有掌声,她就绝不罢休。
这可把李云龙和赵刚给愁坏了。
一开始,他俩确实因为之前和小七的冲突,心里有点愧疚,所以对小七放纵了些。
可现在,小七这样的行为实在是太耽误事了。
就在李云龙和赵刚准备采取点措施,好好管管小七的时候,总部一道命令如同一束曙光,总算是把独立团从这“水深火热”的苦海中拯救了出来 。
……
武汉会战的局势如同一团阴云,笼罩在中华大地之上。
国军在日军凌厉的攻势面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防线摇摇欲坠,很有可能重蹈淞沪大溃退的覆辙,情况岌岌可危。
蒋光头心急如焚,紧急召见了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周大大,希望能寻求到一丝转机。
八路军高层经过反复研究和慎重考虑,毅然做出决定:
出兵支援!
这一次出兵,八路军的目的并非为了抢占地盘,而是要给嚣张的鬼子以最大程度的杀伤,让他们为自己的侵略行径付出惨痛的代价!
在八路军的出兵序列中,所属的主力团和一部分基干团被列入其中。
独立团作为一支战力突出、声名远扬的队伍,有幸进入了这个光荣的序列。
李云龙和赵刚得知这个消息后,兴奋得合不拢嘴,心里满是对即将到来战斗的期待和憧憬。
然而,咱的小七却在团部里面满地打滚,哭得稀里哗啦。
这是为啥呢?
原来,最上级居然单独下了一道命令,让小七留守!
为了防止小七在他们离开后胡闹,李云龙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特殊的办法。
他从警卫连和侦查连精心抽调了五个班的兵力,组成了一个在八路军军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特殊单位——“近卫排”。
排长由赵铁柱担任,而排“政委”则是老王头。
老王头多次负伤,年龄也大了,已经无法再进行远距离行军,但他在团里德高望重,深受大家的敬重。
在排一级设立政委,这种事估计也就李云龙这个不走寻常路的奇葩能干得出来。
李云龙心里明白,自己和赵刚这一走,整个独立团里,能压制住小七那调皮捣蛋性子的,也就只有老王头了。有老王头在旁边看着,就算小七再怎么闹腾,也不至于太出格。
很快,独立团出战的日子到了。
各营连的留守人员按照命令,放弃了原驻地,全部到赵家峪集结。
可等大家都集结完了一看,人数少得可怜,拢共也就100号人。
除了50号近卫排的战斗人员,剩下的都是后勤人员和文员。
面对着这寥寥无几的“小猫两三只”,小七顿时没了闹腾的兴致。
往日里那活泼调皮的劲儿消失得无影无踪,天天无精打采地到处溜达,就连老王头做的她最爱吃的羊肉面,现在也觉得不香了,心里满是失落和无奈 。
老王头和赵铁柱看着无精打采的小七,心疼得不行,变着法地安慰她。
一天,赵铁柱灵机一动,试探着问:“……总教官,要不,您再继续办那个啥……培训班?”
“办啥啊,就那么几个人,没意思。”小七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回应。
“人少啊?”赵铁柱挠了挠脑袋,突然眼前一亮,“要不,咱找几个县大队,区小队?”
“哎?哎?”小七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对啊,独立团主力是走了,可是辖区里面的民兵可不少。
于是,在独立团出兵后的第五天,年仅十岁的小七,以独立团留守最高指挥官的身份,下达了一道意义非凡的命令。
别看小七年纪尚小,可在独立团里,上上下下对他都是心服口服,威望极高。
这道命令就像一阵疾风,迅速传遍独立团辖区的每一个角落。
县大队、区小队、村民兵、儿童团、女兵连、老人团,各方力量纷纷行动起来,他们只有一个目标,
那就是向着赵家峪集结,参加团部组织的集训。
命令刚一下达,整个独立团辖区瞬间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热闹。
各村各镇的队伍,如同一条条奔腾的河流,向着赵家峪汇聚。
他们扛着自家的土枪,还有那锋利的红缨枪,有的村民还牵着自家的骡子、毛驴,驮着简单的行李和物资,浩浩荡荡地朝着赵家峪进发。
不到三天时间,赵家峪这个原本宁静的小村子,就被汹涌而来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
经过一番统计,好家伙,竟然集结了足足两千多号人,而且还有源源不断的人正朝着这里赶来。
赵家峪不过是个巴掌大的小村子,这么多人一下子涌进来,根本容纳不下。原本就不大的操场,此刻被挤得满满当当,无奈之下,大家只好往村子外边拓展。
山坡上,人们七手八脚地用树枝和茅草搭建起简易的窝棚。这些窝棚错落有致地排列着,田边,窝棚一个紧挨着一个,小树林里更是别有一番热闹景象,大家巧妙地将树枝编织在一起,搭成了一个个隐蔽又带着几分温馨的小窝棚,偶尔还能听到从里面传出的欢声笑语。
一时间,整个赵家峪及周边地区人喊马嘶,热闹得如同沸腾的锅。
这么说吧,你要是从峪口往团部走,不被这拥挤的人群挤出一身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儿童团的孩子们哪见过这般热闹的大场面,一个个兴奋得像撒欢的小鹿,在人群里钻来钻去。
他们来自不同的村子,彼此之间偶尔也会因为一点小事起争执。
这不,东村的狗蛋瞧见西村的柱子手里拿着一个漂亮的弹弓,心里一痒,伸手就想去抢。柱子自然不肯,两人瞬间扭打在一起。狗蛋身强力壮,没几下就把柱子打得哭哭啼啼。柱子哭着跑回去找同村的小伙伴告状,西村的孩子们一听,顿时火冒三丈,呼啦啦一群人跑来找狗蛋算账。双方你一言我一语,推推搡搡,乱成了一锅粥,清脆的哭喊声和吵闹声在空气中回荡。
女兵连人数众多,占到了集结人数的一半还多——男人们不是参加了八路军,就是加入了县大队区小队,村里就剩下这些妇女了,唉!
她们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就像一群欢快的小鸟。话题从七大姑八大姨,到家里的陈谷子烂芝麻,无所不有。说到高兴处,一个个眉飞色舞,唾沫横飞,时不时爆发出一阵欢快的笑声,给这热闹的场景又增添了几分活泼的气息。
老人团也不甘示弱,不但全员按时集结,还时刻惦记着手里的活计。他们有的拿着编草鞋的草绳,手指灵活地穿梭其中,不一会儿,一双双结实的草鞋就在他们手中成型;有的带着编织筐,一边唠着村里的家长里短,一边手脚麻利地编织着。
整个赵家峪,到处都呈现出一片热气腾腾、生机勃勃的景象。
……
在独立团留守人员看来,眼前这两千多号热热闹闹的人群,互不统属,号令不一,自由散漫,一大堆的麻烦事儿,简直头都要大了!
但是,在小七看来,可不是什么麻烦事儿,而是一场盛大的狂欢。
在这个十岁孩子的心中,人越多就越好玩,越有意思。
要玩,就玩个大的!
于是,在独立团留守人员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呆头呆脑呆若木鸡的围观下,小七宣布成立了独立旅!
任命绝世无双无人能比英明神武美丽漂亮的总部总教官小七同志兼任独立旅旅长!
……
老王头好半天都没能把烟袋塞到自己的嘴里。
旅一级的建制,那得上报总部,上报延安才行,而且还要得到蒋光头的认可啊!
就是团,营一级的建制,也要得到总部的批准啊!
八路军到目前一共才有两个师四个旅!
就这,就这,独立旅就成立了?!
小七雷厉风行!
先是根据人员数量和特点,划分出三个团,九个营,三十多个连。
划分完毕,小七又迅速任命起各级职务,赵铁柱为副旅长,老王头则成了旅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近卫排那些平日里跟着他的战士,被他一一安排到各个重要岗位,分别担任团长、营长、连长等职务。
留守的文员和部分后勤人员,也都被委以重任,担任团政委、营教导员、连指导员。
就连县大队区小队的人,也都纷纷担任了班长、排长、副连长、副营长,甚至副团长等他们以往想都不敢想的“高官”。
众人听到任命,也不管这个“独立旅”到底是怎么来的了,一个个激动得鼻涕泡都冒出来了,欢呼声此起彼伏,哈哈哈,祖坟冒青烟了。
到了这个时候,老王头就是想压也压不住了,“独立旅”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小七“首长”的带领下,一路狂奔……
接着,小七又马不停蹄地开始重新划分营地。
各团各营在她的指挥下,迅速按照建制划分了不同的区域。
各个团营连有序地前往各自的营地。山坡上,田边,小树林,都被他规划得井井有条。原本混乱的搭建场景,在小七看似小孩子过家家的指挥下,居然变得整齐有序。
可大家伙还没高兴多久,难题就接踵而至。
最棘手的就是粮食不够,物资匮乏,枪械更是几乎没有。
面对这些难题,小七小手一挥,脸上满是自信,满不在乎地表示这都不是事儿。
小七很快就拿出了解决办法,那就是一个字:借!
不管是新一团还是新二团,哪怕是不太熟的队伍,甚至是上级,都去借。咱小七打欠条,利息丰厚!
就这样,一场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在八路军军史,乃至建国史上都浓墨重彩、意义深远的“赵家峪大练兵”,在小七的努力下,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第一堂课,小七决定让大家学习上级的重要论断和指示:小七是个好同志!能背,能写的,奖励一个大白面馒头,学不会的,伙食减半!
第二堂课,学习八路军的重要决策和命令,实际上就是小七给自己定的超长称谓:绝世无双无人能比英明神武美丽漂亮的全军总教官!能背,能写的,奖励一大片肥猪肉,学不会的,伙食减半!
课刚开始——当然小七不可能给所有人上课,所有的课程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小七给连级干部讲课,包括连长,副连长,连指导员,当然,连级以上的干部也全部到场。第二阶段,由各个连队组织学习。
课刚开始,刚刚担任要职的民兵们满脸茫然,一个个如同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完全搞不清状况。
原独立团留守人员则是一脸无奈,有的人直接一巴掌糊在了脸上,心里暗自吐槽:早就知道这个小丫头不着调,可万万没想到居然这么不着调!这是集训吗?这是培训吗?这他妈就是哄小孩子玩!
就这么闹腾了好几天,缺德丫头的新鲜劲总算是过去了!
唉,真是不容易啊!
可是,接下来教点啥呢?小七转起了磨,如今独立旅部队的状况实在是不乐观,缺枪少弹,炮更是一门都没有,哪怕是小小的掷弹筒!
哎??小七眼睛一亮,没有枪没有炮,但咱还有老祖宗的看家本领啊!
地道战!
地雷战!
这个咱熟悉啊!
即便忘了点啥,别忘了,咱还特殊本事,能穿越回去,发挥咱李八千同志的余热,到网上去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