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老梁将军终究不舍。
多年来,梁家在池州购置了大量田产房产,他原打算辞官后在此颐养天年,怎会轻易放弃?
梁家迁居梁山,诸多开销需自行承担,不便总劳烦徐悟锋。
梁老将军态度坚决,穆弘与李俊虽劝说无果,也只能应允。
数日后,穆弘提议:“我们离山前,张顺托付银两给兄长,如今老将军欲处理家产,何不趁此机会去揭阳镇寻访张横?”李俊赞同,并感叹若张横能如其弟般改过自新,或许也能入伙梁山。
穆弘补充道:“事不宜迟,明日告知老将军,即刻启程。”李俊忽想起一事,问穆弘是否记得其叔闹海龙驹李福。
穆弘回忆起此人当年的风采,表示难忘。
李俊说明,其叔年迈退隐,但门徒众多,生活无忧。
他因久未探望,心生挂念,今日途经江南,正好返乡一叙。
穆弘听后笑道:“待我们在山东立足,众人皆获高位,荣华不尽,何不邀他北上共享。”
李俊欣然称谢,二人遂决定先完成张顺嘱托,再探望李福。
清晨,穆弘与李俊拜别了驻守池州的老梁将军,称离乡已久,欲返乡探望。
随即二人乘船直奔揭阳镇。
此次南行,李俊一行携带了五十名随从,其中姚政率二十人先行去了睦州。
返回揭阳时,为了避免引人注目,仅带十人同行,剩余二十人留守池州以监视局势。
不到一日,李俊和穆弘便抵达揭阳镇。
作为梁山的重要首领,他们不敢贸然入镇,而是绕道小路寻找张横。
自张顺携母远赴求医后音讯全无,催命判官李立遇害,其经营的酒店也被焚毁,穆家举家迁徙,李俊亦不知所踪。
揭阳三霸如今仅剩张横。
张横生性懒散,鲜少积蓄钱财,但凡有生意上门,便能享受数日舒适生活。
虽牵挂亲人,却不知他们身处何方,只猜测可能遭遇不测。
彼时正值立夏过后,连日暴雨导致江面无法通行,众人只能窝于室内。
这几日,张横与手下火家每日饮酒度日。
直至天晴,张横欣喜万分,指挥两艘船出江谋利。
不料,途中遇到一艘大型官船迎面驶来,乃一位卸任官员返乡,船上装载着丰厚财物。
张横因连续大雨未能捕鱼或交易,走私盐巴还亏损严重,正愁眉不展。
此刻见到官船,犹如久旱逢甘霖,决心冒险劫取货物,以此改善生计。
张横刚走不远,后方忽然有艘船追来,船上跃出一人,高声喊道:\"我是小孤山的张魁,人称癞头鼋的就是我。”
\"阁下何人?你可知刚才那些货物,是我一路追赶而来的,现在却被你中途抢了,总得把船上的财宝分我一半吧。”
小孤山是张横的老家,在彭泽县城外,实际上应称为小姑山。
张横听到这个名字,感觉有些熟悉,一时却想不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才想起,当年张顺在江州做鱼牙子时,这家伙是个小船夫。
张魁每天划船出江,偶尔捞点额外的货物,名声不大,但他拳脚功夫不错,水性也好,人们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癞头鼋张魁。
这时张横突然想起另一件事,张顺离开后,为了江上的生意,这家伙得罪过自己,两人争斗起来,被他狠狠教训了一顿。
当时张横怒不可遏,警告他不准再在江上做生意,没想到再次相遇,这家伙居然重操旧业了。
张横冷笑着说道:\"江上讨生活,谁碰见就是谁的,我凭什么分给你?\"
\"张魁,好好看看,我是谁?\"
张魁划船靠近,看清张横面容,心中顿时紧张起来,当年挨过的那一顿教训至今难忘。
张魁心生惧意,正打算掉头离开,但转念一想,自己有了新的靠山,还怕他作甚,于是挺起胸膛说:\"你就是船火儿张横,我怎么会不认识你?\"
\"你别在这儿装腔作势,这浔阳江可不是你家的,你不分我一半财宝,这事不会善罢甘休的。”
听张魁这么讲,张横不禁好奇,这小子怎么变得如此嚣张,竟敢向自己挑战,难道真找了后台?
张横轻蔑一笑,故意戏弄张魁,说道:\"同为江湖中人,何必伤了和气。
大家都脸上无光,我今日就给你十两银子,算是顺风钱,要就拿走,不要拉倒。”
十两银子?
这是打发乞丐吧!
张魁听后,脸色阴沉,本想与张横较量一番,但想到上次被痛打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便按捺下冲动。
他愤然撑船离开,回头骂道:“张横,你竟敢在此撒野,抢别人生意,算什么英雄好汉?早晚会有因果报应!”
说完,便气呼呼地驾船远去。
“张魁,有胆你就别逃,说两句狠话就想让我怕?”
张横毫不在意,放声大笑。
他生性豁达,这些话根本不值一提。
若非自己的船老旧且载满劫掠之物,行动迟缓,他早就追上去给对方一点颜色看看。
随后,张横带着战利品返回家中,恰巧遇到前来拜访的李俊和穆弘。
看到他们,张横先是愣了一下,接着满脸喜悦地说道:“李大哥、穆大哥,许久不见,你们这是发了财回来?”
张横眼光敏锐,一眼看出李俊和穆弘穿戴考究,气质也较以往有了明显变化。
尤其是他们身后跟随的十名随从,个个孔武有力,一看就是不好对付的角色。
无需多言,两人显然在外面取得了不小成就。
李俊拱手作揖,笑道:“张横兄弟有所不知,我们如今都在梁山落草为寇,担任头领职位,你的兄弟张顺也在那里。”
“梁山泊?”
张横微微一怔,梁山泊的大名他怎会不知?这两年来,梁山威名远扬,几乎无人不晓。
其他山寨不过是聚集山林,一遇官兵便作鸟兽散,而梁山泊却屡次重创官军,甚至敢于刺杀当朝太尉,如今更是肆无忌惮地在京东地区攻城略地,风光无限。
谁能想到,李俊、穆弘以及自家兄弟张顺竟然全都在梁山落脚。
于是,张横热情邀请二人进屋休息,并嘱咐家人准备酒菜。
“两位哥哥,我那兄弟有没有托付什么话给我?”
张横对梁山泊充满向往,若能加入其中,比起守着浔阳江不知要强多少倍,更何况自己的亲兄弟张顺也在梁山上占据一席之地。
梁山正在四处征战,渐渐涉足一些不正当的交易,这让张横看到了未来成为将军的机会,也算是扬眉吐气了。
听出张横的想法后,李俊递给他一包东西说:“这是张顺让我们带给你的。”
张顺交代道:“让大哥放弃江上的营生,用这些钱打点关系,回乡置地,做个正经人,别断了祖先的香火。”
听到不是让自己加入梁山,张横非常失落,没有看那包东西就问:“他怎么不让我去入伙?是不是他发达了就瞧不上我这个兄弟了?”
穆弘解释道:“张大哥别误会,你做的事终归不是长久之计,梁山替天行道,你该早做打算。”
张横恍然大悟,叹息着后悔当初没跟张顺一起改邪归正。
但他本性难移,觉得做鱼牙子太辛苦,还是抢掠来得轻松。
不过张横倒也不矫情,答应道:“既然兄弟这么说,我就金盆洗手,回小孤山做个良民。”
李俊和穆弘点头同意,穆弘补充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整天打打杀杀不是办法。”他又劝道:“拿着这笔钱,下半辈子就有依靠了。”
张横接过钱袋,发现是金条,金光闪闪让他一时惊讶。
他小心收起,待火家送来酒肉,与二人痛饮一番。
次日清晨,李俊和穆弘离开去揭阳岭,张横则按兄弟的建议,准备处理掉赃物,回老家过安稳日子。
穆弘与李俊一直赶至揭阳岭,越过岭脚时,发现当年李立卖酒的草屋已被徐悟锋一把火焚毁,如今仅剩一片黄土。
山川依旧,人事已非。
重回故地,二人感慨一番后继续前行。
李俊与穆弘稍作停顿,随后迈步而行,随从紧随其后,蜿蜒前行间,前方出现一个小村庄,一排排竹篱茅舍散落其间,约有二三十户人家。
二人踏入村中,只见临水植木,屋旁编篱,鸡鸣狗吠声隐约可闻,有几个光脚汉子正在篱笆边整理渔网。
李俊注意到人群中有一位壮汉,头梳双丫髻,身披棋盘格纹背心,腰系蓝布围裙,赤着双脚,这人看起来颇为熟悉。
因距离较远看不清面容,李俊索性走近,待相距十步左右时,那壮汉刚好转身,两人对视一眼。
“李大哥!”壮汉认出了李俊,喊了一声,随即跪拜于地。
李俊急忙扶起他,仔细打量他的脸庞,认出他是自己叔叔的一位 ** ,不禁脱口而出:“你是分水犀朱小八!”
朱小八兴奋地说:“李大哥还记得我啊,是特意来看师父的吗?”
李俊点头回应:“没错,我叔叔现在身体还好吧?”
朱小八笑答:“师父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硬朗得很,现在就在家中,李大哥请随我来。”
得知叔叔安康,李俊放下心来。
朱小八也认出了穆弘,立刻上前拜见。
看着二人气宇轩昂,还带着十名随从,他忍不住边走边问:“李大哥,你和童家兄弟离乡两年,究竟去了哪里发财?”
李俊笑了笑,答道:“此处人多嘴杂,到叔叔家后再详细告知。”
片刻后,他们来到一间草屋前,柴门敞开,院内养了几只鸡,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坐在门前休憩。
朱小八大声喊道:“师父,您猜是谁回来了?”
李福睁开眼,一眼看到李俊,立刻喜形于色,起身迎接,笑道:“好侄儿,你这些年去了哪里?终于肯回来看看我了?”
李俊笑着回应:“叔叔说笑了,侄儿此次归来,正是为了接您一起去享福的。”
李福哈哈大笑,招呼众人入内落座,随从则留在门外守护。
李福早年也是这一带的风云人物,多年来在此地经营生意,因年岁渐长便逐渐淡出江湖。
他目光敏锐,看到侄儿归来不仅穿戴考究,还带了一队随从,不禁好奇发问:“侄儿,莫非你在外已有所成就?”
朱小八亦附和道:“正是!李大哥,这些随从看起来个个不凡。”
李俊与穆弘相视一笑,李俊开口道:“虽不算正式为官,但也差不离了!实不相瞒,这些年我加入了梁山好汉,如今统领一支水军,穆兄弟则是步军首领。”
得知二人加入梁山,李福与朱小八都吃了一惊。
李福随即开怀大笑:“好得很!我在这浔阳江摸爬滚打了半辈子,谁能不知‘闹海龙驹’李福?”
“没想到你小子更加厉害,竟投身梁山,干出了这番事业,真可谓青出于蓝啊!”
朱小八兴奋地搓手跺脚,追问:“李大哥,我听北来的商贩说,梁山占据胶东后势如破竹,把朝廷军队打得节节败退。
听说徐寨主一旦登基,大家都会封侯拜将?”
穆弘笑着回应:“眼下还远呢!虽然胶东暂时稳固,但朝廷不会善罢甘休,势必调集大军围攻,届时免不了一场硬战。”
朱小八嚷道:“我听说朝廷屡次征讨都无功而返,据说连高太尉都被你们解决了!”
穆弘冷哼一声:“区区太尉何足挂齿!只要我们在胶东扎根,迟早要直捣黄龙,取下那个昏君首级。”
朱小八听得热血沸腾,满心敬佩与憧憬。
李俊转向李福:“此次返乡本是替寨主办事,想到您孤身一人留于此处,心中担忧,特来接您前往梁山安度晚年。”
李福略作沉思,缓缓说道:“我今年七十有余,只求平安余生,本不愿远行。
但既然你已成大器,那便随你走一趟吧。”
梁山大捷之后,连下胶东,声势浩大,许多头领心中开始萌生变化。
众人皆认为梁山实力雄厚,即便称霸一方也不足为奇,更别说问鼎天下了。
李俊望着朱小八,笑问:“小八,你可愿随我去梁山?若你愿意,日后梁山得胜,你也必能封官加爵,光耀门楣。”
见朱小八未答,他又补充道:“不愿同行也无妨,我可赠你些银两,任你去做小生意。”
朱小八闻言跪下,恭敬叩首:“多谢李大哥提携,小弟定随兄长前往。”
李福在一旁笑着提议:“我还有个徒弟,名叫潜水鲲于贵,不妨让他一同去吧。”
李俊欣然同意:“这有何难。”
朱小八转身告辞,先行回家吩咐妻子宰鸡烹鱼,又取了些银两,打算买些美酒,顺路喊上于贵。
不多时,李俊与穆弘正与李福叙旧,忽然看见朱小八领着六七个汉子进门,为首的就是朱小八本人。
“李大哥终于回来啦!”
众人见状齐齐行礼,争先恐后地称呼李大哥。
李俊认出他们都是昔日同在江上讨生活的伙伴,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加入梁山。
金鲤鱼史全率先开口:“李大哥,许久不见,什么事儿让你至此?先前有人见你站在岭脚处发呆,对着草屋沉思,我们都以为认错人了呢。”
众人面露怀疑之色,直到确定真的是李俊和穆弘,才满心欢喜,互相分享别后经历。
李俊简明扼要地说清来意,邀请众人共赴梁山。
史全兴高采烈地说:“听说梁山如今日益强盛,不但击败了朝廷的大军,还斩杀了太尉高俅,如今已攻占了不少州府。”
“遗憾的是我们过去未能识得英雄,错过了跟随兄长一起加入梁山的机会,现在想起来真是追悔莫及。”
“我们不敢奢望能成为梁山的首领,哪怕是作为兄长手下的普通成员也足够荣耀,恳请兄长能提携我们一把。”
说完,几人一同跪倒在地。
李俊连忙扶起众人,说道:“大家都是昔日的好兄弟,若有意,明日便可随我们一起出发。”
于贵、史全等人听了这话,都十分高兴。
海鬼胡永说:“多年未见,大家都想念得很。
今日终于重逢,不如准备些美酒佳肴,大家好好庆祝一番,明日再随兄长离去。”
胡永话音刚落,也不等李俊回应,便起身离开,史全等人紧随其后,各自散去。
李福看到来了很多人,就让朱小八将院子里的鸡全部宰杀,并去买几坛上好的酒回来。
不到一个时辰,众人带着各种食物返回。
有人扛着酒坛,有人提着猪蹄,还有人拎着新鲜的鱼,全都送到厨房,催促小八娘快点烹煮。
很快,一切准备妥当,小八与众人合力搬出两张桌子,置于门外树荫下,又搬出许多板凳。
酒坛摆在一旁,碗筷整齐地摆放在桌上,众人围坐在一起享用美食。
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姚政与李俊、穆弘分别后,直接来到睦州青溪,拜见了摩尼教教主方腊。
方腊得知是梁山使者来访,立即命人设宴款待姚政一行,让娄敏中、高玉等人作陪,随后才询问来意。
姚政说道:“目前梁山已经控制了胶东地区,我家节帅派我前来,想请问教主,贵教计划何时 ** ?”
方腊听后略作思考,才说道:“我的妹夫已掌控胶东,他并未称王建国,只是暂任节度使,难道他还想与朝廷议和不成?”
姚政虽年轻,却处事老练,当下笑着解释:“教主误会了!自古以来,此事唯有勇往直前,绝无回头之路!”
“我家教主不愿称王,实因时机尚未成熟。
朝廷曾派使者招安,已被我们婉拒,又怎会与之讲和呢?”
方腊点头回应:“起事关乎重大,我先安排诸位安顿,再与教中兄弟商议,几日后自会给回复。”
姚政并无异议,在方腊安排下暂居青溪。
三日后,方腊终于给出确切消息:摩尼教定于腊月起事,但因时日尚早,具体日期还未敲定。
按原计划,方腊本不打算提前行动,即便是在教内,众人亦持相同看法。
然而近两年,摩尼教与梁山泊合作频繁,实力增长显着。
梁山席卷胶东仅数月,便令摩尼教既震惊又振奋,再次见识到宋朝官军的软弱无能。
于是,教内上下对起事充满信心,渴望早日揭竿而起。
凭什么梁山能做到的事,摩尼教就不能?
方腊虽也急切,却深知需充分筹备。
为图吉利,他将起事定在腊月,并借自己名字中的“腊”字讨个好兆头。
姚政听后说道:“如此,我们便静候佳音。”
方腊又问:“听手下报备,贵寨李俊、穆弘两位头领现居池州城,所为何事?”
姚政答道:“池州小梁将军乃我家节帅姨父,恐梁山攻伐牵连其家,特来相邀。”
方腊恍然大悟:“既是如此,我派些人手随你同往池州如何?”
姚政忙推辞:“不过小事,不敢劳烦贵教兄弟。”
方腊微笑回应:“你有所不知,池州知州苗尚高是蔡京门客,此人一生只知敛财,百姓私下唤他‘苗黑天’,口碑极差。”
“我与众位兄弟商议后,觉得不妨趁此机会擒拿苗尚高,不仅能替百姓除去祸患,还能彰显我摩尼教的威名,也算是给贵寨一个交代!”
所谓交代,不过是一份投名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