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刺破紫禁城的薄雾,御书房内弥漫着浓重的墨香与烛油气息。
朱祁钰斜倚龙椅,案头摊开的不仅是北疆军情密报,还有成祖朱棣五征蒙古的煌煌战史、仁宗朱高炽的仁政实录,以及宣宗朱瞻基整饬吏治的奏折抄本。指尖抚过泛黄的书页,先祖们的赫赫威名与今时今日的内忧外患在他脑海中激烈碰撞。
“陛下,于谦大人、陈大人求见。”太监尖细的嗓音打断了朱祁钰的思绪。
“宣。”
于谦与陈大人阔步而入,行礼后,朱祁钰便迫不及待开口:“二位爱卿,朕昨夜反复研读先祖实录,成祖五征漠北,横扫鞑靼、瓦剌;仁宗推行仁政,与民休息;宣宗整饬吏治,严明法度。可再看看如今,瓦剌蠢蠢欲动,朝堂蛀虫难除,朕实在忧心,我大明还能否重现往日荣光?”
于谦上前一步,目光坚定:“陛下,成祖皇帝五次亲征,深入漠北,最远至斡难河畔,大破蒙古铁骑,扬我大明国威。他以雷霆之势,打得鞑靼、瓦剌数十年不敢犯边,更是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巩固边疆。成祖还编纂《永乐大典》,集古今典籍之大成,文化上亦是盛极一时。仁宗皇帝虽在位时间不长,却一改成祖朝后期因连年征战导致的民力疲惫之态。他赦免建文帝旧臣,平反冤狱,废除苛政,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让百姓得以喘息,国库也逐渐充盈。宣宗皇帝即位后,针对官场贪污腐败、结党营私等乱象,大力整顿吏治。他完善科举制度,选拔贤能,同时加强对官员的考核与监督,使朝堂风气焕然一新。”
陈大人补充道:“陛下,先皇们的功绩的确令人敬仰。但也不得不提及,正统十四年那场土木堡之变,英宗皇帝听信王振谗言,贸然亲征,结果五十万大军溃败,皇帝被俘,无数能臣猛将陨落。此战不仅让我大明精锐尽失,更是让周边部族看到了可乘之机,如今瓦剌、兀良哈的异动,或多或少都与此战有关。”
朱祁钰眉头紧皱,土木堡之变就像大明王朝心口上的一道深疤,每每提及都让他心痛不已:“正因如此,朕才想重振大明。可这谈何容易?如今北疆局势复杂,内部又有汇通商号这般的毒瘤。”
于谦沉思片刻道:“陛下,先祖们的治国理政之策,皆有可取之处。成祖的武略,可用于整饬边军,威慑外敌;仁宗的仁政,能让百姓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宣宗的吏治改革,可用来肃清朝堂蛀虫。陛下若能取三家之长,大明复兴指日可待。”
“可具体该如何做?”朱祁钰追问道。
“边军方面,”于谦侃侃而谈,“陛下可效仿成祖,设立边军轮训制度,让各地边军定期进行军事演练与战术交流,提升战斗力。同时,加强边境防御工事的修建,增设烽火台、堡垒。在朝堂之上,借鉴宣宗皇帝的做法,成立专门的监察小组,对各级官员进行彻查,尤其是与汇通商号有牵连的官员,绝不姑息。此外,我们还需推行仁政,减轻百姓赋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如此,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根基稳固。”
陈大人点头赞同:“于大人所言极是。陛下,当年成祖皇帝亲征时,制定了严格的军法,赏罚分明,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我们也可重新修订军法,让将士们知道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在吏治方面,除了加强监察,还可提高官员俸禄,减少其贪污的诱因,同时完善考核制度,选拔真正有才能、有操守的官员。”
朱祁钰听着二人的建议,眼中渐渐燃起希望之火:“好!就依二位所言。于谦,朕命你负责边军整训与军法修订;陈大人,你协同王直,继续彻查汇通商号,同时着手吏治改革之事。朕要让大明重现成祖时的赫赫军威,仁宗时的百姓富足,宣宗时的清明吏治!”
“臣遵旨!”于谦与陈大人齐声应道。
待二人离去,朱祁钰再次走到舆图前,目光坚定地望向北方。他深知,前方的道路布满荆棘,但只要能重现大明昔日荣光,就算再艰难,他也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窗外,阳光洒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熠熠生辉,仿佛预示着大明即将迎来新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