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命堂兄弟济尔哈朗、弟弟多铎等人领兵去攻打锦州,真可谓“打仗亲兄弟”。
皇太极授意他们,打着修筑义州城(今义县)的旗号,以此为据点,逐步对锦州形成包围之势。
不过清军鬼鬼祟祟修城的模样,还是惊动了当时的辽东总督方一藻。
他一面派人火速向朝廷传递信息,一面亲率人马前往迎战济尔哈朗。
哈哈!清军巴不得明军主动出击,济尔哈朗和多铎兵分两路截击明军。
刚一交手,方一藻就懊悔不已,他的军队根本不是如狼似虎的八旗军的对手。
明军被打得丢盔弃甲、大败而逃,方一藻只能带着残兵败将,灰溜溜地逃回宁远城。
济尔哈朗和多铎则大获全胜,得意洋洋地返回义州。
方一藻战败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崇祯皇帝耳中。
崇祯此时满心焦虑,最听不得失败的消息,顿时暴跳如雷,骂道:
“一群饭桶!就没有一个能为朕长脸的将领,对内败于李自成,对外败于皇太极,简直该死!”
正所谓“天子一怒,血流三尺”,崇祯立刻传诏方一藻回京。方一藻回到京都的当天,就被崇祯下令砍了头。
崇祯深知锦州的重要性,锦州若在,山海关便稳如泰山;山海关稳固,内地便能万无一失。
但此时,谁能担当镇辽重任呢?他把目光投向了内阁首辅杨嗣昌,问道:
“杨大人,你认为谁能抵挡住皇太极的进攻,谁可担任镇守辽东这项重任呢?”
杨嗣昌是湖广武陵人,也就是今湖南常德人。他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便是他首先提出的,
他主张先集中精力镇压农民起义军,再应对外部清军威胁。
思索片刻后,杨嗣昌推荐了一个人,此人名叫洪承畴,这可是个厉害角色,曾打得李自成四处逃窜。
崇祯一听,恍然大悟道:“对啊,我怎么就没想起他呢?洪承畴定能堪此重任。”
于是,崇祯立即发诏书,紧急任命洪承畴为蓟辽督师兼辽东经略。
此时洪承畴还在湖北剿匪,接到任命后,他不敢有丝毫怠慢,马不停蹄地率领大军前往辽东上任。
洪承畴,福建泉州南安人,以进士身份步入仕途。
这位明朝末年的重臣,在政治与军事领域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在镇压农民起义中立下赫赫战功,深受朝廷倚重。
此次救援锦州,他麾下不仅有后来大名鼎鼎的吴三桂,还有王朴、曹变蛟、马科等八位总兵,共计十三万人马,
可以说集中了大明的全部兵力,誓要粉碎皇太极的“拔钉子”战术。洪承畴深知,一场恶战即将爆发。
果然,1641年,明军与清军在松山与锦州一带摆开战场。
洪承畴不愧是名将,李自成、张献忠对他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
到达锦州后,他主张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以防为主、进攻为辅。
这打法本是孙承宗和袁崇焕二人设计的,多尔衮带领的清军很快陷入进难取胜、退难脱身的僵持局面。
若按照稳步推进的办法,清军很难冲破关宁锦防线。
然而,明朝皇帝崇祯和新上任的兵部尚书陈新甲急于求成,都迫切需要一场胜利来提振朝中士气。
于是,他们不顾实际情况,不断催促洪承畴速战。无奈之下,洪承畴只得冒险出击。
身在沈阳的皇太极得知前线情况后,心急如焚,亲率大军赶来。他一心要拔掉锦州这颗钉子。
因为拿下锦州,关宁锦防线就只剩下宁远这座孤城了,将为进军山海关扫清障碍。
皇太极仔细观察明军部署后,带着范文程和几名随从,骑马前往锦州的外围防线松山。
锦州外围有三座城堡,分别是塔山、杏山、松山,包括锦州在内,四座城互为犄角,一方有难三方支援。
到了山前,几个人弃马登山,到了山顶极目远望。
突然,皇太极指着远处一座山问范文程:“先生,不远处那座山叫什么名字?”
范文程答道:“皇上,此山为乳峰山,您远看是不是像女人的奶头呢?”
皇太极嘿嘿一笑:“你这么一说,还真挺像,范先生果然是文人骚客啊!哈哈……”君臣二人有说有笑。
突然,皇太极灵光一闪,道:“听将领说,洪承畴亲自带宁远人马出城来救锦州?”
范文程道:“有情报显示,洪承畴在10天之前就开始往锦州运输粮食,这是要和我们打持久战,这次明军储备的粮食够一年吃的。”
皇太极沉思片刻,猜透洪承畴要在塔山、杏山储藏粮食,回去后立刻命多尔衮乘黑夜偷袭明军粮仓。
多尔衮领命,带着精锐部队趁着夜色悄悄靠近塔山、杏山的明军粮仓。
他们避开明军巡逻队,潜入粮仓,点火烧了起来。
一时间,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明军辛苦储备的粮食瞬间化为灰烬。
皇太极接下来采取掘壕围困的战术,切断明军粮道。明军顿时陷入绝境,军心大乱。
这八位总兵各怀私心,都想着全身而退,没有形成合力对付清军。
吴三桂一心想回山海关与陈圆圆团聚,战斗打响后,他全然不顾大局,拼死杀出重围,朝着山海关方向奔去。
其他总兵也纷纷效仿,有的畏缩不前,有的擅自撤退,整个明军队伍乱作一团。
洪承畴率领剩余明军困守松山,拼死守卫等待援军到来。
明军曾多次救援,均被清军击退,松山城堡内的粮草断绝。皇太极写信劝洪承畴投降,均遭拒绝。
转眼到了1642年,双方相持近两年,松山城内断粮多日,吃完了马匹,开始吃死尸。
此时,投降后金军的明朝将领李永芳,向皇太极献了一个计策。“皇上,我与松山副将夏承德相熟,在下写一封信,劝降夏承德。不知如何?”
皇太极一听大喜:“李将军,这事就交于你去办。”
李永芳提笔沙沙点点写了一封劝降信,他还现身说法,讲述大清如何善待降将,说投降后不仅能保住性命,还会升官发财等等。
皇太极本想用箭射进城,李永芳连忙摆手说不行,这会让其他将领察觉。
“李将军,计将安出?”皇太极焦急道。
“陛下,微臣建议引夏承德出城开战,然后派士兵装扮成老百姓混进城,瞅准时机再把信交给夏承德。”
皇太极依计而行。
这计策果然成功,夏承德收到信后,心中动摇。最终贪念战胜了理智,他趁洪承畴劳累休息的时候,发动兵变,带领手下士兵将洪承畴捆了起来。
夏承德配合清军里应外合,松山随即被攻破,洪承畴被关进了囚车押回了盛京(沈阳)。
松山失陷后,皇太极加紧进攻其他两座城堡。三顺王孔有德、耿精忠和尚可喜分别带领汉旗兵猛攻锦州外围防线。
一个月内,塔山、杏山相继失陷,这样一来锦州城成了孤城。
半月后,守锦州的祖大寿见大势已去,再次投降。
松锦之战以清军的全面胜利告终。
此役中,明朝在关外的精锐主力几乎损失殆尽。
锦州、松山等战略要地落入清军之手,明朝在辽东的防御体系彻底崩塌,宁远成了一座孤城,失去了抵抗清军进攻的作用。
皇太极凭借卓越的军事战略与领导才能,为清朝入主中原清除了一大障碍。
后人评论,明末有三大战役:萨尔浒之战、辽沈之战和松锦之战。
萨尔浒之战是老汗王努尔哈赤的开基之战,而松锦之战则是皇太极的帝业奠定之战。
还有一说法:萨尔浒之战,清朝必兴;松锦之战,明朝必亡。此等论断,确实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