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目光瞬间锐利如电,直直地射向那递来的劝降书。他伸手接过,看都未看一眼,便连同上一封,“噌噌”几下,将其狠狠撕得粉碎,
随后怒不可遏掷于地上,大声吼道:“我史可法深受朝廷厚恩,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又怎可做那叛国投敌的汉奸?
扬州城便是我的坚守之地,城在我在,城亡我亡,我绝不可能向满清鞑子屈膝投降!”
刘肇基见状,神色凝重地向前一步:“大人,将士们士气高昂,皆愿为保卫扬州拼死一战,此乃可喜之事。
然而,如今敌我兵力悬殊,且城中粮草储备已然不足,长此以往,恐难以坚守。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严峻现实。不过,坚守到底,或许等到弘光帝派来援军,局面尚有转机!”
史可法微微点头,对刘肇基所言表示赞同。
此次他向附近的总兵求援,响应者寥寥,唯有刘肇基毅然前来协助,让史可法心中涌起一丝温暖。
远处,隐隐传来清军沉闷的炮声,预示着大战将至。
史可法神色冷峻,沉声道:“传令下去,即刻加固城防,发动城中青壮年,招募他们协助防守。务必让清军知晓,扬州军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
几日后,多铎迟迟未得到城内投降的回应,终于按捺不住,率领清军发起了猛烈进攻。
多铎一向自恃清军勇猛无敌,尤其是那纵横天下的八旗铁骑,更是令敌人闻风丧胆。
他万万没想到,在这小小的扬州城下,竟遭遇了如此顽强的抵抗。
连续进攻三天,扬州城却依旧固若金汤,难以攻克。
“妈滴!这史可法还真有两下子,看来我还真不能小瞧了他!”多铎心中既恼怒又佩服,不得不重新审视眼前的局势。
随后,他改变战略战术,决定采用云梯和炸药双管齐下的方式,试图一举攻破扬州城。
在以往的战事中,只要清军动用这两种手段,无论多么坚固的城池,大多都会土崩瓦解。
然而,扬州城却成为了一个意外。多铎亲自在前线督战,连续进攻五天,扬州城虽然千疮百孔,却岿然不动。
“卧靠!莫非我今日要在这小小的阴沟里翻船不成?”多铎心中既不甘心失败,又迟迟无法迅速拿下扬州,
不禁心生忧虑:“我的大军推进速度过快,倘若南明小政权派兵反包围,我的队伍岂不是要陷入绝境,被人包了饺子?”
多铎越想越觉得后怕,“我可不能像刘备攻打江东孙权那样,因深入敌后而被陆逊火烧连营,落得个惨败的下场。”
此时,多铎心中已然萌生了退兵的想法。到了晚上,他六神无主,往日的威风荡然无存。
多铎平日里最宠爱的小妾敏锐地察觉到了他的异样,用满含爱惜的眼神望着他。
多铎此时就像一个无助的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负,从未遇到过如此强劲对手的他,竟与妻子抱头痛哭起来。
“夫君,别太难过了,既然这扬州城一时难以攻下,咱们就暂且退兵吧,退一步便脱离危险了。”小妾柔声劝慰着,多铎听后,默默点头表示同意。
实际上,多铎并不知晓城内的真实情况。
此时的史可法,守城已然到了极限,粮食即将耗尽,弓箭也所剩无几,形势岌岌可危。
就在双方都心存忌惮之时,局势发生了变化。
多铎的手下俘获了扬州城内一名守将,经过一番审问,多铎得知扬州城内兵力空虚、粮食稀缺,这一消息让他重新坚定了攻城的决心。
史可法在既无救兵,又缺粮草的艰难困境下,顽强地坚守了七天。
最终,由于双方兵力过于悬殊,多铎利用威力巨大的红衣大炮,轰开了扬州城墙。扬州城破,史可法不幸被俘。
多铎深知史可法的威望,多次试图劝降,希望能为己所用。
然而,史可法宁死不屈,面对多铎的劝诱,始终坚贞不渝。无奈之下,多铎极不情愿地将史可法斩首。
刘肇基率领余部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房屋都成为了他们的战场。
两日后,刘肇基在激战中被俘。多铎同样对他进行劝降,刘肇基与史可法一样,誓死不降,最终也被残忍斩首。
战斗结束后,多铎将心中的怒火迁怒于扬州百姓,认为他们协助史可法守城,
于是下令大开杀戒。清军连续屠杀了十天十夜,扬州城八十万民众惨遭毒手,生灵涂炭。
到了第十天,多铎终于下令封刀,并出榜安民,“扬州十日”这一惨案由此而来。
此时的扬州城,人口锐减,只剩下原来的三分之一,曾经繁华的城市,如今满目疮痍,一片死寂。
为了防止瘟疫爆发,多铎竟命令士兵将尸体置于房顶焚烧,多铎本以为通过屠杀扬州百姓,能够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从而瓦解江南百姓的抗清决心。
然而,事与愿违,他的暴行反而激起了江南反清势力如燎原之火熊熊燃起。
诸如红花会、三合会等各种地方团体相继涌现。在南明政权的号召下,江南地区的反清复明斗争此起彼伏,持续了十几年之久。
……
拿下扬州后,多铎马不停蹄,乘胜追击,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目标:攻下南京,一举消灭南明朱由崧小朝廷。
彼时,多铎挥军兵临南京城下,南明弘光政权内部已然乱作一团。
官员们犹如惊弓之鸟,毫无保家卫国的决心,纷纷四散逃亡。
这也难怪史可法生前极力反对拥立朱由崧为南明君王,果然是个怂蛋。
史可法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朱由崧“七不可立”,直言其在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这七个方面劣迹斑斑。
朱由崧身为明神宗朱翊钧之孙、福王朱常洵之子,从一开始就不被史可法等东林党人看好。
但凤阳总督马士英与朱由崧交情深厚,他联合江北实力派将领,强行将朱由崧推上了帝位,即弘光帝。
可惜的是,朱由崧即位后,丝毫没有收敛本性,在位期间,沉溺于酒色,荒淫无度,将国家大事抛诸脑后。
在政治上,他对马士英、阮大铖等奸佞之臣深信不疑,肆意排斥异己,致使南明政权内部腐败丛生,党争不断。
在军事上更是毫无建树,面对清军的步步紧逼,毫无抵御的有效举措。
当多铎大军将南京城重重包围,朱由崧吓得魂飞魄散,这个平日里只知吃喝玩乐的皇帝,在逃跑时倒是动作迅速。
他匆忙留下礼部尚书钱谦益等大臣守城,自己则在侍卫的簇拥下,慌不择路地逃离南京,向着芜湖方向逃窜,妄图投奔靖国公黄得功寻求保护。
钱谦益老谋深算,怎会为这个摇摇欲坠的南明君王卖命,他可不想当那徒有虚名的忠臣,一心还想着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投降。多铎不费一兵一卒,便轻松接收了南京城。
随后,多铎深知斩草需除根的道理,当即派贝勒尼堪等人率一队精锐人马向芜湖方向疾驰而去。
尼堪身为努尔哈赤之孙、褚英的第三子,在清军阵营中也是一员猛将。
黄得功一直深受朝廷厚禄,此时一心保朱由崧周全,据守芜湖城,奋力抵抗清军的进攻。
然而,双方实力悬殊巨大,黄得功终究不敌,被尼堪砍于马下。
失去保护的朱由崧瞬间成了清军的囊中之物,随即被擒获。之后,朱由崧先被押解回南京,后又被多铎送往北京,最终被处死。
朱由崧的小朝廷,持续了不足一年,既没有号召力,又缺乏抗清的能力,简直空有其名。
朱由崧被杀,标志着弘光政权的彻底覆灭。
正所谓“发如韭,割复生”,弘光帝被杀后,江南地区依旧存续着多个南明小政权,反清复明的斗争,在这片土地上从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