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踏入北京之后,权力的欲望如烈火般在他心中熊熊燃烧。
常言有道,权力于男人而言,恰似春药,一旦沾染,便欲罢不能,此话说得倒也在理。
那时,多尔衮已然成为大清实际上的掌权者,然而他的野心并未就此满足。
另一位辅政大臣,他的堂兄弟济尔哈朗,手中的权力分走了他的一杯羹,“奶奶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这是多尔衮绝难容忍之事,必欲除之而后快。
平心而论,济尔哈朗并不似他的兄长阿敏那般飞扬跋扈,为人处世颇为低调。但即便如此,仍未能逃脱多尔衮的打压。
多尔衮此人极富谋略,一个睿亲王的“睿”字说明了一切。
在打击对手时,他惯用“釜底抽薪”之法,一步步将对方架空,使其沦为无权无势的“孤家寡人”。
早在顺治元年(1644 年)正月,多尔衮便已悄然动手。
他以“朝廷之上众人聚议,意见纷杂,致使政务拖延难决”为由,将王公贵族排挤出决策核心,让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辅政大臣。
说白了,就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规定众人有事上奏,需先呈给辅政大臣,无需开会商讨,以免耽搁政务。
多尔衮此举,意在集权。
需知,集权固然有其优点,诸如决策迅速、行动敏捷、效率颇高;
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极易导致“拍脑门决策”的情况发生,一旦失去监督,便会形成专制统治。
多尔衮要的是说一不二的效果。他当即命济尔哈朗召集各部院堂官,发布谕告,明确规定各衙门办理事务,必须先向睿亲王,也就是他自己报告,而后再向济尔哈朗报告。
也就是说,在请示报告中,必须“先书睿亲王名”,而后再写济尔哈朗之名,以此确立了自己在辅政大臣中的“一把手”地位。
没过多久,多尔衮又借礼部之名发布命令,强调诸王不得与首辅大臣平起平坐。
虽说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同为辅政大臣,但多尔衮身为首辅,此举无疑是对济尔哈朗的进一步打压。
清军入关之后,多尔衮借着诰封功臣的契机,给自己封了个“叔父摄政王”的称号。
民间亦有传言,称多尔衮之所以获此封号,是因为他娶了孝庄皇太后。
不过,太后下嫁一事,至今仍是一个谜团。
多尔衮一番举动,几乎将自己置于如同皇帝生父般的地位。而济尔哈朗则被封为“辅政叔王”,地位明显降为多尔衮的下属。
顺治四年(1647 年),贝子吞济、尚善、吞齐喀等人意图讨好多尔衮,便告发济尔哈朗:
“称太宗皇太极驾崩之后,济尔哈朗伙同索尼、鳌拜等八大臣,密谋拥立豪格为帝,福临为太子。”
多尔衮抓住这个机会,顺势将济尔哈朗降为多罗郡王,索尼、鳌拜、图赖等人则被革职为民。
同时罢免了济尔哈朗的辅政叔王之位,改由自己的弟弟多铎接任。
通过这一系列手段,多尔衮成功将济尔哈朗排挤出权力核心,从而独揽朝政大权。
解决了济尔哈朗之后,多尔衮又将矛头对准了豪格。
豪格不仅是他昔日争夺皇位的强劲对手,而且豪格的妃子也引起了多尔衮的觊觎之心,毕竟多尔衮生性好色。
顺治皇帝进京之后,多尔衮表面上对豪格客客气气,可内心深处却对他恨得咬牙切齿。
机会很快便来了。
当时,张献忠在四川势力强盛,建立了大西政权,并定都成都。
为了扩充清朝版图,同时也想借刀杀人,多尔衮派遣豪格率军进攻张献忠。
在议政之时,多尔衮一脸严肃地说道:“豪格,此次出征张献忠,关乎我朝大业,你务必全力以赴,切不可有丝毫懈怠!”
说罢,多尔衮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狠。
豪格又怎会觉察不出多尔衮的心思,只觉前路凶险万分,不禁打了个寒战。
但他又能如何,只能大声回道:“叔叔放心,侄儿保证完成任务!”此时的豪格,恰似砧板上待宰的鱼,毫无反抗之力。
豪格率领部队来到四川成都。他深知张献忠为人残暴且狡黠,其“屠川”之举致使千里之地荒无人烟,不闻鸡鸣犬吠之声。
此时,豪格手下的谋士提醒他务必倍加小心。
早在张献忠定都成都之前,在挖掘城墙地基时,曾遇到一位算命瞎子,人称张半仙。
张献忠好奇心起,便让他给自己算卦。
张半仙摸了摸他的手,又询问了生辰八字,随后神色凝重,叹了口气说道:“大王此去能称皇,龙袍加身万人亡;一箭梦醒首飞天,金山银海遇水藏。”
张献忠听后,半信半疑,但一想到自己能当皇帝,心中还是忍不住一阵窃喜,随手便给了张半仙一锭金子。
后来,张献忠果然如卦象所言,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登上了皇帝宝座,尽享荣华富贵。
但对于其他几句谶语,因他文化水平有限,始终参悟不透。
且听我为您细细解释:“大王此去能称皇”,指的是张献忠离开重庆,进军成都,最终成功称帝。
张献忠亲率大西军,分水陆两路向成都进发,沿途州县纷纷望风归降,八月初九便抵达成都城下,并一举破城而入,随后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自称为帝。
“龙袍加身万人亡”,预示着张献忠称帝之后,其统治伴随着大量的杀戮与死亡,这说的便是张献忠屠川这一惨烈事件。
“一箭梦醒首飞天”,则暗指张献忠的最终结局。
张献忠在川北西充凤凰山遭遇清军,被箭射中身亡。“一箭梦醒”,寓意他被箭射中后,称帝的美梦就此破碎;
“首飞天”,形象地描绘了他头部中箭的情形。
“金山银海遇水藏”,相传张献忠拥有大量财宝,兵败之后,这些财宝便被隐藏起来,这与诸多关于张献忠沉银的传说相互呼应。
当然,这仅是基于历史背景与相关传说的一种解读。
此后,事情一一应验。1646 年,豪格率领清军气势汹汹地攻入成都。
张献忠虽勇猛善战,但面对清军的猛烈攻势,也只能一路向南逃窜。
最终,在西充凤凰山,张献忠遭遇豪格大军的重重围剿。
豪格在混乱的战场上,一眼便锁定了张献忠。他张弓搭箭,瞄准张献忠的头部,“嗖”的一声,利箭如流星般飞驰而去,正中张献忠的咽喉。
张献忠惨叫一声,从马上重重摔下,一代枭雄就此落幕。
此外,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张献忠拆塔时,发现了一块石碑。
原来这座塔挡住了他的视线,据说此塔是余一龙所修。
只见石碑上刻着几行字:“修塔余一龙,拆塔张献忠。吹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
这里的“吹箫不用竹”,将“箫”字去掉竹字头,便是“肃”字,而豪格正是肃亲王,仿佛冥冥之中,张献忠被豪格射死的结局早已注定。
豪格大获全胜,满心欢喜地回到北京,本以为立下赫赫战功,定会得到朝廷嘉奖。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一场致命的阴谋。
多尔衮见到豪格,皮笑肉不笑地说道:“豪格,你此次出征,倒是辛苦了。”
没过几日,多尔衮便指使手下何洛会等人,诬陷豪格在四川隐瞒军情、冒领军功、侵吞军饷,还称他曾与大臣扬善等人密谋篡位。
随后,豪格便被关押入狱。
豪格在狱中孤立无援,受尽折磨,最终含冤而死。
更令人不齿的是,豪格死后,多尔衮竟公然娶了豪格的福晋,也就是自己的侄媳妇,其行为实在令人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