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最后一次国事活动,是康熙六十一年正月举行的千叟宴。这是他第二次举办的千叟宴。
第一次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当时康熙皇帝六十大寿,刑部左侍郎张廷玉建议:
“陛下,六十岁乃花甲之年,人生能有几个花甲呢?圣上何不与民同庆!”
康熙采纳,于畅春园举办了首次千叟宴。
该宴会邀请年满65岁的老人,不论官民均可参加,人数达千余人。
宴会上,康熙皇帝亲自为老人赐酒并赏赐物品,场面十分壮观。
时隔九年,也就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康熙帝在乾清宫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宴。
康熙为何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举办大型宴会呢?估计他觉得自己时日不多了,热闹一天是一天,另外也想借此消除立储带来的烦恼。
此次宴会规模更大,受邀老人的年龄限制放宽到60岁以上,参加者多达2000余人。
宴会上,康熙精神矍铄,亲赋《御制千叟宴诗》一首,他是这样写的:
百里山川积素妍,
古稀白发会琼筵。
还须尚齿勿尊爵,
且向长眉拜瑞年。
莫讶君臣同健壮,
愿携亿兆共昌延。
万几惟我无休暇,
七十衰龄未歇肩。
老人们热烈鼓掌,宴会开始,康熙逐一敬酒。
“老人家,看您鹤发童颜,有百岁吗?”康熙亲切问道。
“圣上,老朽141岁了。”
“啊!不像,我看也就九十多岁。”康熙惊讶道。
康熙亲自向老人敬酒:“老寿星,祝您老健康长寿,咱俩干一杯。”
老人急忙站起来,“圣上,老朽能亲眼目睹圣上盛世容颜,虽死无憾也!”言毕二人干杯一仰而进。
人逢喜事精神爽,康熙在酒精刺激下诗兴大发,随口诵出上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花甲重逢即60年加60年即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岁)。
当时12岁的弘历(后来的乾隆皇帝)也参加了宴会,随口对出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古稀双庆是140岁,再多一度春秋也是141岁),宾客们热烈鼓掌,康熙很有面子,更加喜爱这个孙子。
也有人说康熙把皇位传给四皇子雍正,是看在四皇孙弘历的面子上。
弘历是雍正的第四个儿子。其母为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他后来成了清朝第六位皇帝:乾隆皇帝。
彼时,康熙为选择接班人的事而苦恼。武英殿修书总裁方苞对康熙帝说“陛下有一个好皇孙,可保大清三代盛世”。
康熙开始审视自己皇孙的能力。
别看雍正表面不争不抢,内心渴望成为接班人,他发现老爹对弘历很喜爱,于是想通过儿子为自己当接班人加分。
恰好当时康熙经常到雍正摆弄的牡丹园去散心,这次雍正迎驾时奏道:“父皇还没见过五皇孙弘昼吧?莫不如让弘历陪着弘昼来见父皇?”
“行吧,没有比皇孙饶膝的天伦之乐更让朕高兴了。”
雍正马上命仆人叫来了弘昼和弘历。
雍正心中想的是,老爹更喜欢弘历,他让资质平平的弘昼做陪衬,进一步让老爹选择弘历,增加他被选为接班人的砝码。
兄弟俩很快被带到康熙面前,康熙分别询问两个皇孙,还出了几道题看看二人。
有句话叫做“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弘昼对比下,弘历更加出色,这让康熙坚定了选择弘历为潜在接班人的想法。
伴随着时间推移,康熙笃定自己没有选择目标。
弘历确实没有让康熙失望,小小年纪举止端庄,在骑射、诗书等方面天赋过人。
关键品德优秀,比如宫中每年春节期间,都要举办“忆苦思甜”饭,康熙把所有的儿孙召集在一起,用清水煮一锅白肉片子,不加任何佐料,
让儿孙们吃,目的就是让他们从小体会太祖打江山的不易,努尔哈赤创建大清时,行军打仗就吃白水煮肉片,
一些皇子皇孙享尽了荣华富贵,怎么能咽的下没有任何滋味的白肉片,都偷偷扔掉了。
唯有弘历吃的有滋有味,这让康熙很感动,认为这孩子将来有大出息。不是有句话叫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吗?”
后来康熙将弘历接入宫中养育并亲自教导,这种待遇在皇孙中极为罕见。
因此,有观点认为康熙看重弘历资质,觉得他将来能有所作为,对清朝的延续和兴旺有积极作用,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康熙传位给雍正的决策。
但这多是后人根据历史事件和宫廷传闻的推测,并无明确史料表明康熙曾如此表述。
扯远了,拉回正题,千叟宴的举办,既体现了康熙皇帝对老年人的关怀与尊重,也展示了清朝前期的繁荣昌盛和国力雄厚。
好时光是短暂的,就在当年十一月,康熙驾崩,雍正继位,按照惯例,雍正将次年定为雍正元年,清世宗雍正是清朝第五位皇帝。
关于雍正是如何继承皇位的,史书上没有记载,据考证,隆科多宣布的遗诏,是雍正继位后添加上去的。
还有老十四的玉牒曾被人改动过,诸如种种不合理的迹象,于是坊间流传着雍正得国不正的传说。
流传最广的版本是将康熙遗诏中的“传位十四皇子”改为“传位于四皇子”或“传位第(四)子”。
然而,从历史文献制度和文字使用习惯来看,这种说法难以成立。
清朝官方文书制度极为严格,遗诏采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满文作为清朝国语,有独特的语法和书写体系,无法像汉文那样通过简单改动字形来篡改。
并且在清代,“于”字规范写法为“於”,从书写习惯上也难以实现从“十”到“于”的修改。
此外,清代皇子称谓会冠以“皇”字,正式表述应为“皇十四子”“皇四子”,这样的格式改动更加困难,所以篡改遗诏之说缺乏事实依据。
另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雍正为避免类似改诏事件发生,下令在官方文书中使用数字大写,即“壹、贰、叁、肆”等写法,说是避免有人改动。
但实际上,数字大写的使用历史可追溯到更早时期。早在唐代,出于防止账目被篡改的需求,数字大写就已出现;
到了明朝,因发生重大经济案件,朱元璋为整顿财政、防止贪污,
进一步规范和推广了数字大写的使用,使其在官方文书和经济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
可见,数字大写的形成与普及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非因雍正继位事件而产生的。
雍正继位的争议更多源于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和皇子间激烈的夺嫡斗争。
康熙晚年,诸皇子为争夺皇位各施手段,形成不同政治集团。
雍正继位后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难免不触动部分贵族和官僚的利益,加之其性格严苛,于是民间出现诸多有关他的负面传闻。
这些未经证实的传说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被添枝加叶,最终形成了雍正“得国不正”的印象。
……
雍正元年十二月,雍正推行“摊丁入亩”政策。
所谓的摊丁入亩,就是把人头税,平均加在所有土地上,拥有的土地多,纳税的就多,没有土地的自然不纳税。
这对穷人来说很友好,富人拥有土地多,他就多交,穷人没有土地你让他交也交不起,这样可以减轻无地农民的负担。
人头税平摊到土地上,这样等于取消了无地农民的人头税。
……
雍正元年二月,盘踞青海的罗卜藏丹津发动了叛乱。
罗卜藏丹津为何造反呢?还不是不满意清朝的行为,没达到他心中的愿望,一怒之下发动了叛乱。
原来罗卜藏丹津想在西藏称汗,清朝没有支持他,这是他发动叛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罗卜藏丹津是西藏大汗拉藏汗的侄子。
清朝平息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之乱后,在西藏实行噶伦集体领导制度,没有恢复和硕特部在西藏的汗庭,罗卜藏丹津称王西藏的野心落空。
噶伦集体领导制度是在西藏地方政府中实行的一种领导体制。
这里 解释一下噶伦集体领导制度:清朝中央政府鉴于西藏地方局势的复杂性,为了加强对西藏的治理,
设立了噶厦政府,同时确立了噶伦集体领导制度。
噶厦政府设噶伦若干名,通常为三俗一僧或四俗一僧,他们是西藏地方政府的主要官员。
重要事务由噶伦们共同商议决定,通过集体讨论、表决等方式来形成决策,以避免权力过度集中于个人,保证决策的相对公正和全面。
回到话题,同时,清朝还采取措施平衡青海蒙古各派势力,削弱了罗卜藏丹津在青海一家独大地位。
此外,罗卜藏丹津在七世达赖喇嘛的“坐床”典礼上受到冷遇,为曾投靠准噶尔叛军的第巴达孜瓦求情免死被拒绝,他觉得在亲信面前失了面子。
当时抚远大将军十四阿哥狠狠训斥了老罗一顿,“你算什么东西,也配替别人求情免死,也不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老罗怀恨在心。
在赏赐的时候,老十四故意羞辱老罗,打赏他很少。
而随清军入藏的青海和硕特部其他领袖人物却受到清朝的重赏,这些因素都让罗卜藏丹津极为不满,最终导致他发动了叛乱。
朝中的雍正皇帝勃然大怒,一来痛恨老罗叛乱,二来恼恨老十四办事不力。
恰好是老爷子驾崩的时候,雍正传旨让老十四把大将军印信交给年羹尧,命他速速回京奔丧。
雍正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命四川提督岳钟琪配合年羹尧行动,即日发兵征讨罗卜藏丹津。
别看老罗气势汹汹,仗着对地形熟悉的有利条件,与清军展开了周旋。
毕竟地方势力是斗不过中央正规军的,经过一年多的你来我往的拉锯战。
最终老罗的叛军被年羹尧指挥的西北军歼灭,老罗被俘,随即押解进京,雍正下令绞死了罗卜藏丹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