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十年(1805 年),陕西西南部的一座兵营里,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兵暴乱,打破了往日的平静。
哗变的士兵迅速组织起来,气焰嚣张地杀向县府衙,这场风波迅速蔓延,周围几个兵营也纷纷响应,大有星火燎原之势。
新兵为何要发动如此规模的兵变?这背后的缘由令人瞠目结舌!
“……”
清代的宁陕镇(今陕西宁陕县),地处陕西南部,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它扼守着通往川陕的要道,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当时,清朝为拱卫长安的安全,在宁陕镇驻扎了大量军队,其中多数是新招募的士兵。
这些新兵,一大部分是清军在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过程中招募的乡勇。
所谓乡勇,就是从地方招募并加以培训的民兵,其中还有一部分是从起义军反水过来的人员,
他们素质良莠不齐,不乏一些行事狠辣之人。
然而,在这些乡勇之上,还有一个比他们更“狠”的角色,那便是时任陕西布政使朱勋。
在清代,布政使主管民政以及军政财务的发放。
朱勋为了中饱私囊,竟私自克扣士兵们本就微薄的薪水,使得军饷被削减得所剩无几。
士兵们每日风餐露宿,辛苦操练,却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保障,心中的不满情绪如野草般疯长。
终于,队长陈达顺站了出来,说道:“弟兄们,上边无故扣发我们的工资,要不咱们联名向朱勋说明情况,看看他作何反应?
要是他继续发放,这事就暂且作罢,否则,咱们绝不善罢甘休!”
“对,咱们先礼后兵。”其他士兵纷纷表示赞同。
于是,新兵们联名写信质问朱勋为何克扣他们的薪水。
朱勋却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派头,回复道:“我没看到朝廷有文件,说要继续发放每月五两白银的条文,没文件我怎么发放?”
士兵代表赶忙回应:“不会吧,川陕总督额勒登保曾对我们承诺:秦岭腹地粮食价格昂贵,
除了正常军饷,每月额外给我们发五两生活补助银,三年后减至四两。怎么到您这儿,突然就一点都不发了?”
朱勋却傲慢地回应:“我已经说过了,没朝廷文件,谁说都没用。”
朱勋坚决不接受士兵的质询,也拒绝发放补助金。
更过分的是,半个月后,士兵们原本能吃馍馍的饭食,突然变成了窝头就咸菜,饭食标准大幅下降。
每到吃饭时,士兵们便忍不住骂娘:“奶奶滴!这日子还怎么过?咱们在这儿拼命,连口饱饭都吃不上!”
“就是,朱勋那家伙太黑心了,把我们的血汗钱都装进了自己的腰包!”
士兵们的愤怒如熊熊烈火,越燃越旺。
“……”
士兵们多次联名上书,渴望讨回属于自己的薪水,可每次都如石沉大海,毫无回音。
无奈之下,他们决定集体向副将杨之震请愿,期望他能为大家主持公道。
“杨副将,我们实在走投无路了,恳请您为我们做主,让朱勋把克扣的薪水还给我们吧!”
然而,杨之震不仅没有体谅士兵们的艰难处境,反而认为他们是在聚众闹事,是对他的大不敬。
杨之震平日里对待士兵就极为严苛,非打即骂,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你们这些人底子糙,不是良民,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此刻,他暴跳如雷,当场下令对带头请愿的队长陈达顺施以鞭打,一边打还一边喊:“让你充好汉!打死你这个出头鸟!”
杨之震妄图通过这种敲山震虎的方式,达到威慑士兵的目的。
杨之震的鲁莽行为,彻底点燃了士兵们心中压抑已久的怒火。
到了晚上,他们再也无法忍受这种欺压,左右两营中的陈达顺、陈先伦聚众商议。
陈达顺率先开口:“兄弟们,这事大家都看到了,要么咱们就这么忍气吞声,要么就闹点大动静,大家都说说自己的想法。”
“咱们反了吧!”一位满脸胡子的士兵愤怒地吼道。
“对!咱们造反闹大,说不定这事还有转机。”副队长陈先伦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众人纷纷响应,决定造反。
第二天,他们集结了二百余名党羽,一不做二不休,杀害副将、游击将军,抢劫县衙府库,还打开监狱,试图进行更大的叛乱。
在造反过程中,蒲大芳等人,心知参将杨芳深得民心,以往对他们不错,于是先护送杨芳家属到了石泉,而后返回参与了叛乱。
当时,西安提督杨遇春,在西安听闻宁陕兵变的消息,迅速调动满汉士兵 2000 余人,以及固原河州兵 2000 余人,前往剿灭叛乱。
叛兵四处煽动宁陕各地的新兵加入,这些新兵大多来自四川,一心想从栈道向南回到四川西部,一时间,叛军势力大增。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杨遇春指挥的清军,竟被叛军打得节节败退。
彼时,叛军头目众多,多达一百四十余人,各自招募党羽,有的能招纳百余人,有的甚至能聚集几千人。
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造反的士兵竟达到一万余人。
叛军精心挑选其中能征善战的三千步兵骑兵作为前锋,声称要打到西安,其战斗力丝毫不输清军正规军。
正所谓不是冤家不聚首,叛军和杨遇春指挥的军队在柴家关再次相遇。
双方隔河相望,叛军还向清军喊话:“清军兄弟们,要是你们薪水被克扣,心情会怎样?”陈达顺发出了灵魂质问。
但该动手时绝不含糊,经过一番激战,双方均有损失,不过清军始终未能占据优势,局势对清军来说岌岌可危。
兵变的消息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递到朝廷,嘉庆皇帝大为震惊,立即派德楞泰为钦差大臣,率领大军前往镇压。
德楞泰抵达宁陕后,迅速对叛军展开围剿。
然而,叛军凭借对地形的熟悉,与清军展开激烈对抗,清军一时难以取胜。
远在京城的嘉庆帝,时刻关注着平乱进展,本以为大军压境,不消三五十日,兵变便可被扑灭。
然而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却毫无胜利的迹象,嘉庆帝震怒之下,下了死命令:若再无进展,钦差大臣提头来见!
就在德楞泰一筹莫展之时,参将杨芳主动请缨,愿意深入叛军营地,劝说他们投降。
原来杨芳曾在宁陕任职,与士兵们相处融洽,在军中颇具威望。
德楞泰此时也别无他法,只好同意采取招降的办法。
杨芳单枪匹马来到叛军营地,与陈达顺、陈先伦等人进行了一场长谈。
“兄弟们,我理解你们的苦衷,但造反可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如今朝廷出动大军,咱们胳膊拧不过大腿。
只要你们放下武器,我保证,朝廷一定会从轻发落。”杨芳苦口婆心地劝说道。
“杨大人,我们也是被逼无奈啊!朱勋克扣我们的薪水,杨之震又对我们施以暴行,我们实在是走投无路了。”陈达顺无奈地诉说着。
“我知道你们受了委屈,我会向朝廷如实禀报,为你们争取应有的权益。
但现在,只有投降才是唯一的出路。”杨芳诚恳地说道。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陈达顺、陈先伦等人最终决定相信杨芳,带领叛军投降。
这边叛军刚刚投降,另一边以朱先贵为首领的叛军独木难支,很快全面崩溃。
这场震惊一时的宁陕兵变,在历经数月后,如山火在强力泡沫喷射下得以平息。
事后,德楞泰以叛军“惧怕朝廷,乞求投降”上报,请求将叛军二百二十四人释放,仍归旧部。
嘉庆皇帝见状震怒不已,怒斥其愚蠢昏庸无能,认为必须把这次兵变当作典型来处理。
余怒未消的嘉庆帝,免去德楞泰一切官职,将杨遇春降职为宁陕镇总兵,裁减宁陕驻军两千人,
把蒲大芳与两百余名降卒发配新疆,叛军头目陈达顺、陈先伦、朱先贵等人被斩首示众。
然而,令人心寒的是,停发银饷、引发兵变的朱勋等官吏,竟无人深入追究,
人们不禁怀疑,是不是因为清朝廷国库空虚,才停发了新兵的补助。
宁陕兵变虽然结束了,但嘉庆朝的其他变故,似乎正悄然酝酿,或许正行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