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今天讲什么故事啊?
我啊,今天给你讲个关于中国民间法术的故事。
在咱们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诸多奇特非凡的技艺与秘术,诸如远古时代的巫觋之道、西南边陲的苗疆毒蛊,以及道教传承中的茅山符箓之术,它们各自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这些都是世人所知晓的冰山一角,那些散落在华夏大地各个角落的术法才是多如繁星。
今天爷爷就给你小子讲讲这魇昧之术,也好让你知道世道的险恶,以后看你小子还敢不敢一个人到处乱跑。
话说在在大唐年间,我中华国运正值巅峰,长安作为大唐的都城自然是繁华无比,这自然也让长安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其中自是不乏三教九流之辈。
一日黎明破晓之际,京兆尹府衙门前骤然传来阵阵急促且震耳欲聋的鼓声,“咚咚咚咚咚……”,仿佛催命般的节奏直冲云霄,瞬间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请青天大老爷为我们主持公道!”随着鼓声愈发激烈,门外聚拢的人群中爆发出此起彼伏的呼喊声,既有苍老沙哑的嗓音,亦有稚嫩激昂的童声,更有妇女们饱含悲愤的哭诉,显然是一场群体性的申诉事件,围观者甚众,各年龄段的平民百姓簇拥在一起,显然是几家联袂前来鸣冤。。
此时,一位身着华贵从三品官服的中年官员走出府邸,他便是现任京兆尹郑涛,官居高位,俸禄两千石,肩负着维护都城长安治安稳定,审理各类刑民事案件的重要职责。郑涛面色沉稳,目光威严地询问:“究竟是何人在本衙门前击鼓鸣冤?
身旁一个穿着师爷服饰的男子立即躬身回应:“回禀大人,是一大批百姓集结在此击鼓。”
郑涛微微皱眉,问道:哦?人很多吗?
师爷,点头应道:“确实不少,
可知状告何事?
因事发突然,尚未详细询问他们具体的冤情,故先行禀报大人,并未擅作主张。”
呵呵是吗?郑大人皮笑肉不笑的看了师爷一眼。
师爷看见郑涛的表情,赶忙低头称是,但他也是有苦难言,任谁都知道在京城着一亩三分地,一块砖头下去没准都能砸到好几个士族豪阀,今天来了这么多人看着都是平头百姓但谁有能知道是不是跟那个高门大姓有关系,他一个师爷那敢多问。
郑涛轻哼一声,略带不满却又无可奈何:“罢了!既如此,速速传令升堂,本官亲自接案审讯。
师爷躬身领命而去。不多时。
府衙正堂之内,巍峨肃穆,高悬着“明镜高悬”的牌匾熠熠生辉,象征着法律公正无私。堂中央,一把朱漆雕龙宝座赫然耸立,那是京兆尹郑涛审案的位置。此刻,他已换上朝服,冠冕严整,面如秋水,正襟危坐于上,
两旁站立的是手持水火棍的衙役,他们腰挂铁链,面容严肃,随时待命。公堂两侧分列着书吏和师爷,他们手中握着毛笔,静候记录审案过程。而在堂下,刚刚击鼓鸣冤的一众百姓更是跪倒一大片,一个个的面带焦急之色,不少妇女更是哽咽起来。
郑涛见此轻轻一拍惊堂木,全场顿时鸦雀无声。郑涛沉声问道:“何人击鼓鸣冤?有何冤情如实道来。
“禀告大老爷,我家小孙儿失踪了,请您一定要主持公道啊!”一名满头白发的老者佝偻着身躯,满脸焦虑地向郑涛大人禀告,声音中透露出无尽的哀求与无奈。
郑涛大人一听,脸色微沉,语调中带着一丝责备与疑惑:“孩童走失,你们应当即刻四下寻找才是,怎会径直来到本衙门求助呢?”
老者闻此,神情更加惶恐,赶紧解释道:“大老爷明鉴,自昨日午后发现孩儿不见以来,我们全家上下及邻里乡亲已经竭尽全力遍寻方圆,至今未见丝毫踪迹。实属走投无路,万般无奈之下,才冒昧打扰府衙,恳请大老爷慈悲为怀,施以援手,查明真相,找回我那可怜的孙儿。”说罢,老者重重地叩了个响头。
就你你家丢了孩子,那来这么多人是怎么回事?
不是大老爷,是都丢了。
有几户人家?
一共七户。
都丢了?郑涛有些错愕的反问道。这事不小啊一个处理不好,难免吃了瓜烙。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