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厂,甲字7号无尘洁净车间。
计算机芯片项目组负责人李杰的办公室里,三盏大功率白炽灯将这个小小的空间照得没有一丝阴影,也烤得人浑身是汗。
他面前的桌子上,摊开着一份编号为【J100-光刻机构想】的图纸文件。
图纸已经起了毛边,上面遍布着红色的圈点和写满了的计算公式。
李杰的后背早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椅子上。
他用手掌根用力搓着酸胀的眼睛,视线再一次落在那份图纸上,每一个字都认识,但组合起来,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
一百纳米。
之前拼尽了全力,有余宏所长的全套图纸资料,即便如此,在实践过程中,也是非常磕磕绊绊才攻克了500纳米芯片的实验室制程。
那一晚,整个项目组的人都喝得酩酊大醉,以为自己已经触摸到了时代的天花板。
三天后,这份来自余宏办公室的100纳米光刻机图纸,就拍在了他的桌上。
图纸上的每一个结构都堪称完美,逻辑无懈可击。
从双工件台的设计理念,到沉浸式光刻系统的流体力学模型,再到最核心的光源能量控制方案……
余总师已经把路铺到了终点,甚至给出了详尽到每一个零件的公差标注。
可问题是,制造这些零件的设备,实现这些公差的工艺,李杰连听都没听说过。
就拿图纸上最关键的一个光学部件,14组高精度镜片组来说,上面明确要求,每一片镜片的表面光洁度误差不能超过3个原子直径。
3个原子直径?
李杰第一次看到这个参数的时候,以为是打印错了。
他拿着图纸冲进总工程师办公室,得到的答复是:
“余总师给的每一个参数,都是经过计算过的最优解,执行就行了。”
执行?怎么执行?拿什么执行?拿砂纸手工磨吗?
李杰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三天三夜,除了思考和计算,就剩下抽烟。
烟一根接一根,思路却始终被卡在一个死胡同里。
这份图纸,靠351厂自己,靠他李杰手下的这帮人,再干二十年也搞不出来。
这不是人力和意志力能解决的问题,这是国家整体基础工业水平的鸿沟。
就在他几乎要陷入绝望,准备硬着头皮去向余宏递交一份项目延期五十年申请报告的时候,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
吱呀一声。
一股浓重的机油味涌了进来,打破了室内的沉闷。
351厂潜艇项目总执行人,黄旭总师,站在门口。
在他身后,跟着两个老人。
一位戴着厚厚的金丝边眼镜,一身洗得发白的蓝布中山装,袖口磨得光亮,身上有一股挥之不去粉笔灰的味道。
另一位则穿着一身满是油污的工作服,两只手粗大黝黑,指甲缝里全是洗不掉的油泥,眼神却锐利得像把锥子。
黄旭指了指戴眼镜的老者,对已经站起身的李杰介绍道:
“李杰,这位是中科院物理所专门搞高能光学的罗秉文教授,罗老。上面特批的。”
然后他又指向那个一身油污的老人:
“这位,167厂八级钳工、精密机床领域的顶梁柱,曹建老师傅,你也叫他曹师傅。”
李杰整个人僵住了。
罗秉文,这个名字在国内光学界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
曹建,整个兔子军工机械制造领域,能让他瞧得上眼的双手都数得过来。
这两尊大神,怎么会同时出现在他这个小小的芯片办公室里?
还不等他开口,黄旭继续说道:
“从今天开始,罗老的小组负责攻关镜片组。曹师傅的团队负责双工件台及主轴承精密加工。他们以后就是你这个项目组的常驻技术顾问和生产外援。”
黄旭总师说完,指着办公室角落里另一张刚搬进来的桌子。
桌子上没有文件,只有一个加密内线电话。
“这是数据直报电话,线路连接着全国上百个实验室、研究所、制造厂。”
“你所需要的一切。材料学数据,化工院合成的新型光刻胶配方样品,超算中心模拟出的热形变模型,所有的一切……只要这份图纸上有的,电话那头就有人正在攻关。”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351厂也不再是一个工厂在攻关。”
“李杰,是整个国家在为你的这个办公室服务。”
黄旭没有多停留。
他说完,把空间留给了技术人员。
罗教授推了推眼镜,走到李杰的办公桌前,无视了那刺鼻的烟味,直接拿起了图纸。
他的手指颤抖着抚过图纸上那精密复杂的蔡司镜片组结构图,眼睛里的光越来越亮,那是一种学者见到毕生追求的瑰宝时才会有的狂热。
“天才!这……这是天才的设计!不,这是神迹!”
而曹师傅,他没去看图纸。
他的目光落在了李杰办公室墙上挂着的一副结构分解草图上,那上面是李杰自己推演的工件台内部滚珠轴承和驱动结构。
他的目光就像一把游标卡尺,在图纸上来回扫视。
“工件台要求运行时轴心振动低于0.01微米……定位精度要求三个纳米……这个Z轴升降平台要同时承受xY轴的G4级超高加速度……对导轨的要求已经不是机加工了,这简直是在分子层面搭积木。”
曹师傅眉头拧成一个疙瘩,他掏出一个掉漆的铁皮烟盒,点上一根,猛吸一口,然后缓缓吐出:
“……但这玩意儿,要是真给造出来,乖乖……以后全世界的机床,在我们面前,就都是一堆烧火棍。”
李杰看着这两位泰山北斗级的人物,一个对着光学部分如痴如醉,一个对着机械结构一边咒骂一边眼冒精光。
之前压在他心头的那座名为不可能的大山,瞬间崩塌了一半。
他忽然明白过来。
原来是这样。
原来余总师的模式是这样。
不是让一家企业包打天下。
而是他作为唯一的核心,提出那个超越时代的终极构想和完美蓝图,然后将这张大网撒向全国。
将光学的问题还给光学家。
将机械的问题扔给机械匠。
将材料的问题交给材料院。
将化学的难题,甩给化工厂……
大家不用知道这张图纸最终服务的目标是什么,每一个单位,只需要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里,朝着图纸标注的那个恐怖参数,用尽一切手段去死磕!
所有的攻关成果,不论好坏,数据、样品、甚至是失败的经验教训,最后都会像百川归海一样,重新汇流到他,汇流到351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