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组织的出现,像一丝微光透入密林,但KK园区的阴影依然浓重。张帅帅的监测网络发现,“Vortex”(危暐)在“净化脉冲”的干扰和“根”组织的骚扰下,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加速了其犯罪模式的“进化”。他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电信诈骗,开始尝试将诈骗“脚本”与更宏大的、扭曲的意识形态叙事相结合,进行“认知嫁接”。
(一) “毒藤”蔓延
第一个迹象出现在一些边缘网络社群。一些经过精心包装的“投资理念”或“成功学”内容开始悄然流传,其内核却巧妙地嵌入了经过伪装的“园丁”思想变体——强调“精英淘汰劣者”、“规则是弱者的枷锁”、“在新时代的丛林中,只有敢于‘打破常规’才能实现阶层跨越”。
曹荣荣在分析这些内容时,震惊地发现其中大量引用了被李明远篡改过的“学术资料”,甚至隐晦地引用了“织网者”事件中的某些符号。“他们在把诈骗话术‘哲学化’、‘崇高化’!”她指出,“这不是简单的骗钱,这是在为犯罪行为寻找‘思想合法性’,培育犯罪的‘沃土’!”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内容的目标受众,正是那些对现状不满、渴望快速成功、又缺乏稳固价值观的年轻人。KK园区的一些“业绩突出”的诈骗分子,甚至被包装成“敢于挑战传统规则的冒险家”和“新世界的开拓者”,其经历被添油加醋地传奇化。
“Vortex将他在国内特权环境中滋生的‘掠夺本能’,与李明远等人炮制的‘精英专制’理论,还有诈骗所需的‘人性操控术’,像嫁接毒藤一样融合在了一起。”陶成文面色严峻,“他在创造一种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型犯罪‘思想病毒’。”
(二) “记忆抗体”的极限测试
面对这种“认知嫁接”的新型攻击,团队意识到,此前构建的“记忆抗体”和“活态记忆体”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些防御机制主要针对已知的谎言模式和情感操控,但对于这种披着“思想”、“哲学”外衣的深度蛊惑,其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孙鹏飞和程俊杰在“新芽”计划中进行了紧急测试。他们向一组青少年展示了那些经过“认知嫁接”的诈骗\/意识形态混合内容。结果令人不安:超过四成的测试者最初表现出好奇甚至一定程度的认同,认为其“听起来很有道理”、“提供了另一种看世界的角度”。
“单纯的‘防骗技巧’不够了,”程俊杰忧心忡忡,“我们需要培养年轻人对复杂意识形态的辨别能力,需要给他们提供更坚实、更有吸引力的正面价值坐标,否则‘毒藤’就会找到寄生的缝隙。”
(三) “溯源”与“斩根”并重
魏超协调的国际压力持续加大,缅北地方武装在国际制裁和邻国军事威慑下,对KK园区的庇护开始出现松动迹象。一些园区的中低层人员开始人心惶惶,寻求退路。这为“斩根”行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基于“烛龙”遗留的线索和“根”组织搜集的情报,一场旨在从内部策反关键人员、获取核心证据的“掘根”行动秘密展开。目标锁定在园区负责网络安全和部分“洗钱”渠道的几名技术人员身上。
与此同时,团队决定对银行大厅事件的记忆进行再一次深度“溯源”,但这次的目标,是挖掘其对抗这种“认知嫁接”病毒的深层潜力。他们需要从那段记忆中,提炼出足以解构“精英优越论”和“规则无用论”的、更本质的精神内核。
(集体深度溯源——解构“毒藤”的根基)
鲍玉佳的聚焦:
她反复回溯自己站出来的那一刻,剥离所有外部标签,直指本心。“我站出来,不是因为我是什么‘精英’或‘强者’,”她清晰地认知到,“恰恰相反,在那一刻,我是‘弱者’,我面对的是拥有特权和暴力优势的‘强者’。我的力量,来自于对‘人人生而平等’这一基本规则的信仰,来自于对‘恃强凌弱’这种行为本能的厌恶。这无关智慧高低、能力大小,这是生而为人的基本底线。” 这种基于底线的勇气,正是解构任何形式“强者特权”论的最有力武器。
张帅帅\/沈舟的(规则即防护)视角:
他们从技术角度审视规则。规则不是枷锁,而是在力量不对等情况下,保护弱者免受强者无限度掠夺的“防护墙”。代码世界的规则(协议、加密)保护数据安全,现实世界的规则(法律、道德)保护生命和尊严。危暐(Vortex)无论是在银行大厅还是在KK园区,其本质都是在践踏这层“防护墙”,实现其无约束的掠夺。
陶成文\/魏超的(秩序的价值)视角:
他们强调,健康的秩序(而非弱肉强食的丛林)是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秩序保障合作、创新和长期积累,而丛林法则只会导致内耗和毁灭。KK园区本身就是无序和丛林法则的产物,其内部是赤裸裸的掠夺和毁灭,毫无文明和未来可言。
曹荣荣的(平等与尊严)视角:
她深入剖析“精英”概念的扭曲使用。真正的精英应是德才兼备、服务社会,而非利用优势地位践踏他人。银行大厅事件的核心冲突,正是个体尊严与特权傲慢的冲突。任何试图将“掠夺”美化为“精英权利”的论调,都是对公平和尊严的亵渎。
孙鹏飞\/程俊杰的(教育之本)视角:
他们坚定地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培养对公平正义的内在认同和扞卫勇气,而不是制造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成功”的掠夺者。要用银行大厅事件这样的案例,让年轻人深刻理解,失去公平和规则的社会,没有人是安全的,包括暂时的“强者”。
梁露的(叙事破瘴)视角:
她致力于用更富有感染力的方式,讲述“底线”和“规则”的故事。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展现失去底线(如危暐)的个人和社会的悲惨结局,以及坚守底线(如老赵、鲍玉佳)所代表的微弱却永不熄灭的文明之光。
马强的(意象祛魅)视角:
他创作了《基石与沙堡》。画中,由“规则”、“尊严”、“共情”等基石稳固支撑的文明大厦,与建立在“掠夺”、“欺骗”、“暴力”流沙之上的、看似华丽却即将崩塌的沙堡形成鲜明对比。寓意清晰:任何试图颠覆基本价值的“宏大叙事”,不过是沙上之塔。
(四) “掘根”行动的突破与“Vortex”的末路
“掘根”行动取得了关键进展。一名被策反的KK园区网络安全员,提供了大量内部通信记录和财务数据,其中包含了“Vortex”与境外黑资金主、以及当地武装头目分赃的直接证据。更重要的是,证据显示“Vortex”正在策划利用其构建的“认知嫁接”网络,对国内特定金融机构发动大规模协同诈骗攻击。
时机紧迫,魏超协调的跨国执法力量,依据这些铁证,联合当地迫于压力配合的军方,对KK园区发动了精准的突击行动。
行动当夜,枪声和爆炸声打破了KK园区的黑暗寂静。“根”组织成员在外围利用网络攻击瘫痪了园区的部分通讯和监控系统。突击队直扑核心区域。
在混乱中,“Vortex”试图销毁数据并趁乱逃脱。但根据内应提供的情报,突击队在一个加固的地下掩体内堵住了他。他依旧穿着不合时宜的丝绸衬衫,眼神中混合着疯狂、傲慢与末路的仓皇。面对枪口,他歇斯底里地喊道:“你们懂什么?!这才是真实的世界!力量!金钱!……”
话音未落,他被制服带走。那个曾经在银行大厅里肆意妄为的灵魂,最终在他自己选择的、更大的犯罪舞台上迎来了审判。
(五) 未尽的战争
“Vortex”的落网,清除了一个巨大的毒瘤,但团队没有丝毫松懈。
被捕的园区主犯和“Vortex”只是显性的根茎,其背后盘根错节的资金网络、庇护势力,以及更重要的——那种已经被“嫁接”和散播出去的“犯罪思想病毒”,依然潜伏在网络的各个角落。
曹荣荣指着那些依然在流传的、“认知嫁接”后的诈骗内容:“砍掉了一棵最大的‘毒藤’,但它的种子已经随风飘散。我们的工作,从对抗一个具体的罪犯,变成了净化一片被污染的‘思想土壤’。”
张帅帅和沈舟开始着手分析从KK园区缴获的海量数据,试图绘制出完整的“毒藤”嫁接图谱和传播网络。
马强在得知“Vortex”被捕后,默默地在《基石与沙堡》的画作一角,添上了一株被从沙中连根拔起、已然枯萎的毒藤。但背景中,仍有无数细小的毒藤种子,飘向远方的沙地。
第七百七十七章,见证了“Vortex”(危暐)罪恶生涯的终结,但也揭示了犯罪模式与扭曲意识形态“嫁接”后产生的更深远威胁。团队通过深度“溯源”巩固了对抗“毒藤”的思想根基,并通过“掘根”行动取得了关键胜利。然而,战斗远未结束,从清除具体的犯罪实体,转向净化被污染的认知环境,将是一场更为漫长和复杂的战争。银行的灯光,不仅照亮了过去的一处罪恶角落,如今更要照亮潜藏在思想迷雾中、不断变异的新型犯罪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