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藤行动”虽延缓了“毒藤”的蔓延,但张帅帅的量子监测网络探测到一种更令人不安的趋势——那些分散在全球的犯罪节点之间,正自发形成一种去中心化的“暗流共识”。它们不再依赖KK园区那样的中央指挥,而是通过加密的暗网论坛和区块链智能合约,共享犯罪工具、交换受害者数据、甚至协同进行跨境洗钱,如同拥有集体智慧的掠食者群。
(一) 群鲨觉醒
第一个证据来自对几个被摧毁窝点服务器的深度挖掘。沈舟团队发现,这些看似独立的犯罪集团,都在使用同一套开源的、经过不断迭代升级的“诈骗脚本生成器”,并共享一个去中心化的“受害者黑名单”数据库。当一个窝点发现某个目标警惕性过高,相关信息会迅速同步到整个网络,避免其他节点浪费时间。
“他们在进化出犯罪生态的群体智能,”张帅帅指着数据流图谱上那些自发形成的连接线,“没有首领,但通过简单的规则和共享协议,实现了高效的合作与学习。打击其中一个,其他节点会迅速调整策略,甚至变得更加隐蔽。”
更棘手的是,这些节点开始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犯罪信誉系统”。成功完成诈骗任务的“狗推”会获得无法篡改的“积分”,凭此可以在暗网中兑换更先进的犯罪工具或购买洗钱服务。这套系统如同给全球犯罪网络注入了肾上腺素,使其效率和韧性大幅提升。
曹荣荣忧心忡忡:“他们在用我们倡导的‘去中心化’和‘共识机制’,来武装自己。这就像…黑暗版的‘社会韧性联盟’。”
(二) “共识”的毒素
这种“暗流共识”不仅提升了犯罪效率,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参与者的认知。在那些加密社群的交流中,一种扭曲的“价值观”正在形成并得到强化:
将诈骗成功视为“能力”和“智慧”的象征。
将受害者蔑称为“傻羊”(stupid sheep),认为他们被骗是“物竞天择”。
将法律和执法机构视为需要规避的“自然风险”,而非道德禁忌。
形成了一种病态的“兄弟情谊”,基于对共同“风险”和“收益”的分享。
“他们在构建一个逆向的道德宇宙,”孙鹏飞分析着截获的聊天记录,“在那里,罪恶被正常化、甚至光荣化。长期沉浸其中,个体的道德感会被彻底腐蚀。”
程俊杰担心,这种亚文化对边缘青年的吸引力巨大:“它提供了一种扭曲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尤其是对那些在主流社会中感到失落或缺乏机会的人。”
(三) “光明共识”的构建
面对“暗流共识”的挑战,团队意识到,仅仅依靠技术打击和法律追查已不足以根治。必须在更广阔的认知战场上,构建一个更具吸引力、更强大的“光明共识”,与之争夺那些可能被黑暗吸引的灵魂。
陶成文决定,将“记忆恒星”网络升级为“共识灯塔”计划。该计划旨在不仅传播真实的记忆和价值观,更要主动促进全球范围内健康、互助、基于规则的正向连接与协作,让“光明共识”也能具备类似“暗流共识”的活力与适应性。
(集体构建——铸造“共识灯塔”)
鲍玉佳的“信念基石”:
她再次强调那最朴素的原点:“‘暗流共识’建立在掠夺和欺骗之上,是空中楼阁。而我们的共识,建立在真实的互助与共同的生存发展之上。我站出来,不仅仅是为了反对什么,更是为了守护一个可以安心生活、彼此信任的共同体。这个愿望,比任何犯罪的短期利益都更根本、更持久。”
张帅帅\/沈舟的(协议层对抗)视角:
他们致力于在技术层面与黑暗竞争。“他们有用智能合约建立的‘犯罪信誉’,我们就能构建‘公民贡献值’系统,记录和奖励那些参与社区建设、信息验证、互助救援的正向行为,让好名声也能在区块链上获得价值。他们去中心化,我们就构建更健壮、更包容的分布式协作网络。”
陶成文\/魏超的(治理模式创新)视角:
他们推动国际社会探索新型的“数字公民治理”模式。借鉴“暗流共识”的高效与自适应特性,设计更加透明、参与度更高、响应更快的全球性议题协作机制,让普通人也能感受到自己在影响世界,从而强化对“光明共识”的认同。
曹荣荣的(叙事战争)视角:
她发起一场针对“犯罪亚文化”的叙事解构行动。制作大量内容,揭露那种生活的虚假与最终必然的毁灭性;同时,生动讲述那些从黑暗中回头、在光明中找到真正归属和成就的“浪子回头”故事,打破犯罪社群的心理围墙。
孙鹏飞\/程俊杰的(教育连接)视角:
他们将“新芽计划”升级为全球青年协作学习网络。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年轻人,围绕共同的项目(如环保、科技、公益)进行合作,在实践中体验跨越国界的友谊与成就,亲身感受“光明共识”的力量与温暖。
梁露的(跨文化共鸣)视角:
她寻找并放大那些能引发全球共鸣的“光明原型”故事。不仅仅是银行大厅事件,还包括世界各地普通人展现勇气、诚信、互助的瞬间,编织成一幅属于全人类的“美德星空图”。
马强的(象征建构)视角:
他创作了《双链》。画中,两条巨大的链条在空中交织。一条由骷髅、金钱符号和破碎的规则文书构成,虽然环环相扣,却透着冰冷与死寂;另一条则由无数只相互牵引的手、发芽的种子和知识的书籍构成,充满了生机与温度。直观地展现两种“共识”的本质区别。
林奉超\/付书云的(规则保障)视角:
他们致力于将“光明共识”中形成的优秀实践,转化为可执行的法律法规和国际标准,为正向行为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激励,同时提高犯罪行为的成本和风险。
(四) “灯塔”初亮与“暗流”的反噬
“共识灯塔”计划开始显现效果。全球范围内的公民科技项目、在线协作社区、跨境志愿者行动变得更加活跃。基于区块链的“公民贡献值”系统在几个试点城市运行,有效激励了社区参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在“新芽”网络的国际合作项目中找到意义和伙伴。
然而,“暗流共识”并未坐以待毙。它们发动了猛烈的反扑:
对几个突出的“光明共识”节点(如积极的公民科技平台、揭露犯罪的独立媒体)发起集中的网络攻击和污名化宣传。
试图伪造数据,污染“公民贡献值”系统的信誉。
在暗网中散播谣言,称“共识灯塔”是“全球监控计划”的前奏,试图制造猜疑与分裂。
(五) 共识的韧性
面对攻击,“光明共识”展现了其韧性。遭受攻击的节点得到了网络内其他节点的迅速支援;伪造数据的企图被分布式的验证机制识破;关于“全球监控”的谣言被系统的透明性设计和广泛的公众参与所瓦解。
马强为此画了一幅速写:狂风吹拂着一片草原,一些较高的草被吹弯,但它们的根系在地下紧密相连,整片草原则安然无恙。题为《风过草不息》。
(六) 漫长的演化
第七百八十一章,将斗争提升至“共识”建构的层面。团队认识到,与全球性犯罪网络的斗争,本质上是两种关于人类如何组织、如何互动的“共识”模式的竞争。通过构建更具活力、更包容、更符合人性深处对光明渴望的“共识灯塔”,他们成功地与“暗流共识”展开了争夺,并初步展现了其韧性。然而,这远非终点。共识的演化是漫长的,光明与黑暗在人类集体意识中的拉锯将持续不断。银行的灯光,如今已融入这片更广阔的“共识灯塔”网络,成为指引方向、连接彼此的无数光点之一。在这片无垠的认知海洋中,每一份朝向光明的选择,都在增加着光明共识的重量,每一份基于规则的协作,都在加固着文明的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