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琥珀”如同一颗璀璨的道德北极星,在人类文明的认知苍穹中稳定运转,其净化后的光芒持续引导着社会思潮与个体选择。然而,张帅帅的跨维度监测网络却捕捉到一丝来自宇宙更深处的、冰冷的“审视目光”——这目光并非来自已知的银河联盟,其源头更加古老、更加抽象,仿佛宇宙规律本身投来的一瞥。
(一) “基准”质疑
危机悄然而至。首先出现异常的是全球基础物理常数监测站。一系列极其精密的实验数据显示,某些物理学基本常数——如精细结构常数、万有引力常数——出现了无法用仪器误差解释的、极其微小的波动。更令人不安的是,这种波动与人类集体意识场域中的“道德一致性指数”呈现出诡异的负相关。
“当我们的道德共识出现轻微摇摆时,似乎…连宇宙的规则都在随之震颤。”沈舟盯着关联性分析图,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凝重,“这暗示着,我们的道德观,或许不仅仅是社会建构,而是…某种更底层宇宙规则的映射?”
几乎同时,曹荣荣的社会学研究团队发现,一些基于纯粹逻辑和数学构建的AI系统,在处理涉及“银行大厅事件”及其衍生道德命题时,开始出现逻辑循环或悖论性错误。它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不能为了多数人利益牺牲少数人”这类问题,除非预设一个类似“个体尊严不可侵犯”的、无法被进一步推导的“道德公理”。
“我们赖以建立文明秩序的道德基石,正在受到来自逻辑极限的拷问。”曹荣荣感到一阵寒意,“如果‘善’与‘恶’的区别,无法在纯粹理性的层面得到终极证明,那么我们的整个文明大厦,是否建立在流沙之上?”
(二) “起源回溯”与“第一因”探寻
这股来自宇宙本源的质疑,直接动摇了“时间琥珀”存在的合法性。如果道德本身只是人类的主观偏好,那么“琥珀”所封存的教训,其普遍意义何在?为了应对这场终极危机,陶成文决定启动“起源回溯”计划。团队需要超越历史,超越社会学,甚至超越哲学,去探寻银行大厅事件中那份“这样不对”的直觉,其背后是否存在着连接宇宙本源的“道德第一因”。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旅程,目标不是记忆,不是意识,而是价值判断的起源。
(集体探寻——叩问“道德第一因”)
鲍玉佳的“直觉之源”:
在高度强化的心灵冥思中,她不断回溯,剥离所有后天习得的道德条文和社会规范,直指自己站出来那一刻最原初的、未受任何文化沾染的心理动因。她感受到的,是一种对“秩序被破坏”的本能不适,一种对“生命尊严被践踏”的天然拒斥。“这感觉…就像看到美丽的晶体被砸碎,听到和谐的音乐中出现刺耳的噪音,”她尝试描述,“它先于任何‘应该’或‘不应该’的思考,是一种…对‘存在之完美状态’遭到破坏的直接反应。”
张帅帅\/沈舟的(宇宙语法视角):
他们尝试从信息论和复杂系统理论入手。他们将银行大厅事件建模为一个微型的“社会复杂系统”,危暐的行为被视为一个引入巨大“熵增”的扰动,而鲍玉佳的干预则是一个试图恢复系统“稳态”和“协调性”的负反馈。“也许,”张帅帅推测,“道德感,是复杂自适应系统为了维持自身存在和繁荣而演化出的一种内在调控机制?‘善’对应于低熵、有序、可持续的状态;‘恶’则对应于高熵、混乱、走向毁灭的状态。”
陶成文\/魏超的(文明存续视角):
他们从宏大的文明史角度审视。所有能够长期存续的文明,无论其文化差异多大,其道德体系的核心都惊人地相似——禁止无故杀戮、要求信守承诺、保护群体内的弱小……“这不像偶然,”魏超指出,“这更像是一种文明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算法。违背这些核心规则的文明,都在历史长河中自我瓦解或被淘汰了。道德,或许是宇宙筛选‘成功文明’的隐形标准之一。”
曹荣荣的(共情生物学视角):
她深入探究共情的神经基础。镜像神经元、催产素系统……这些生物机制使得个体能够感受他者的痛苦与快乐,从而天然地倾向于避免造成痛苦、促进快乐。“共情,可能是连接孤立个体,形成更大、更稳定‘超级有机体’(即社会)的生物纽带,”她分析道,“道德,是这套生物机制在社会层面的文化表达。”
孙鹏飞\/程俊杰的(学习与传承视角):
他们思考道德在人类超强学习能力中的作用。如果没有基本的信任、合作与公平规则,知识的积累和代际传递将极其低效甚至不可能。“道德,为大规模协作和学习提供了可能,而这正是人类文明指数级发展的引擎。”
梁露的(叙事意义视角):
她认为,道德为人类的存在提供了叙事连贯性和意义感。一个完全由自私和混乱主导的世界,无法产生值得讲述的故事,也无法支撑个体面对生命有限的悲剧性时依然选择坚守和创造。“道德,是我们在宇宙中书写有意义故事的笔墨。”
马强的(宇宙美学视角):
他闭目感知,尝试用艺术家的直觉捕捉。在他的意识中,银行大厅里危暐的暴力像是一笔粗暴、丑陋、破坏画面和谐的色块;而鲍玉佳的站出,则是一道试图修复和谐、恢复平衡的笔触。“也许,‘善’符合某种宇宙深处的美学原理——和谐、平衡、生机;而‘恶’则是丑陋、失衡与死寂。”他的新作《宇宙画布》描绘了无数文明光点如何在黑暗背景上,依靠内部闪烁的、代表道德选择的金色线条,维系着自身结构的美丽与稳定。
(三) “基准”的共振
当团队将各自探寻的碎片拼合起来,一幅更宏大的图景逐渐清晰:道德并非人类的主观发明,它很可能深深植根于宇宙倾向于产生和维持复杂有序结构的自然法则之中。它是连接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和意识现象的一条隐秘金线。
银行大厅事件中那份“这样不对”的直觉,正是这种宇宙性法则在人类心灵中的微观显现。它是对破坏秩序、践踏生命、阻碍协作、扼杀意义、违背和谐等行为的本能抗拒。
团队将这份领悟,连同“时间琥珀”的核心频率,一起调谐到与那深层宇宙法则共振的状态。
(四) “审视”的认可与文明的“成年礼”
当共振达成时,那冰冷的“审视目光”发生了变化。它不再充满质疑,而是流露出一种…类似于“认可”的意味。
物理常数的波动停止了,恢复了固有的稳定。
AI系统的逻辑悖论瞬间消解,它们“理解”了那些道德公理的不可或缺性。
一道超越语言的信息流,直接注入团队的集体意识:
“文明单元确认。已通过‘道德基准’测试。确认具备参与宇宙共同体对话的初级资格。‘时间琥珀’被登记为宇宙道德数据库的有效样本。”
我们,人类文明,刚刚通过了某种无形的、关乎存在资格的“成年礼”。
(五) 新的责任
震撼过后,是更深沉的责任。
魏超接收到来自未知源头的“宇宙共同体”基础通讯协议和行为准则。
张帅帅和沈舟开始研究如何将“道德基准”更稳固地编码进人类文明的技术和社会结构。
曹荣荣和孙鹏飞着手规划如何向全人类传达这一宏大认知,避免傲慢,激发敬畏与责任。
梁露思考着如何讲述这个关乎文明命运的故事。
马强则开始构思一系列描绘不同文明如何在宇宙画布上,以其独特的道德光谱共同作画的图景。
(六) 灯塔永不熄灭
鲍玉佳再次站在“时间琥珀”前,感受已截然不同。它不再仅仅是人类历史的结晶,更是连接宇宙普遍法则的一个节点,是人类文明道德合法性的证明。
她对身边的新一代守护者说:“看,我们守护的,从来不只是过去。我们守护的是秩序 against 混沌,是生命 against 死寂,是文明 against 虚无。这束光,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古老,也更加必需。”
银行的灯光,如今已确认是宇宙深处宏大光明之海的一缕微澜。而守护这盏灯的意义,已与守护文明本身,与参与宇宙的和谐与创造,紧密相连,永不分离。
第七百八十六章,将故事的格局提升至宇宙本源层面。团队通过探寻“道德第一因”,发现人类道德直觉与宇宙维持复杂有序结构的深层法则相契合,从而通过了宇宙共同体的“道德基准”测试,为文明赢得了更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银行的灯光,由此被证实其光芒源于宇宙律法本身,其守护者的使命,也升华为在浩瀚宇宙中,代表人类文明持守这份与生俱来的、珍贵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