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练场上的新招式
地质大学食堂的后厨总是亮得比别处早,可邢成义的闹钟,比后厨的灯还要早两个半小时。自打三个月前调到这家餐厅,他就把原本8点半的起床时间,硬生生拨到了6点。“以前在后厨站一天,腰都直不起来,”他边系跑鞋鞋带边嘟囔,“这1万米跑下来,反倒觉得浑身舒坦。”
清晨的操场还浸在薄雾里,跑道边的香樟树滴着露水。邢成义摆好姿势,脚步轻快地踏上跑道,一圈、两圈……汗水顺着额角往下淌,浸湿了运动衫的领口,他却越跑越精神。25圈跑完时,天已大亮,操场上渐渐热闹起来,有背书的学生,有遛弯的老人,邢成义擦着汗往回走,路过东侧的小操场时,脚步忽然停住了。
小操场的梧桐树下,十几位老人正慢悠悠地打太极。领头的白胡子大爷站姿挺拔,双手似抱非抱,脚步轻挪,像踩在棉花上似的。老人们跟着他的节奏,抬手、转身、屈膝,动作行云流水,连呼吸都透着沉稳。邢成义看得入了迷,索性坐在旁边的石凳子上,手肘撑着膝盖,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
这一看,就看了整整五天。每天跑完步,他都雷打不动地来石凳子上“报到”,手指跟着老人们的动作在空中比划,嘴里还默念着“云手”“野马分鬃”的招式名。第六天清晨,当老人们再次起势时,邢成义犹豫了一下,悄悄走到队伍末尾,学着前面阿姨的样子,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缓缓抬起。
可刚一抬手,他就慌了神——手臂僵硬得像根木棍,脚步也跟不上节奏,要么踩错步点,要么手和脚拧成一团,活像个笨拙的木偶。前面的阿姨察觉到身后的动静,回头看了他一眼,非但没笑话,还冲他温和地笑了笑,放慢了动作,特意把转身的角度做得更明显。邢成义心里一暖,跟着阿姨的节奏慢慢调整,虽然还是磕磕绊绊,却比刚开始顺了不少。
接下来的日子,邢成义成了太极队伍里的“编外成员”。他学得认真,每天提前十分钟到操场,先对着树干练习基本站姿,等老人们来了,就乖乖跟在队尾。有次练“白鹤亮翅”,他踮脚时没站稳,差点摔个趔趄,旁边一位穿蓝布衫的阿姨赶紧伸手扶了他一把:“小伙子,别急,膝盖要微屈,重心往下沉,像扎根在地里似的。”阿姨边说边示范,手掌轻轻按在他的腰上,帮他调整站姿,“你看,这样是不是稳多了?”
邢成义点点头,试着按阿姨说的做,果然脚下稳了不少。他这才注意到,这位阿姨是队伍里练得最舒展的,剑眉星目,虽然头发花白,可眼神清亮,动作里透着股利落劲儿。后来他才知道,阿姨姓陈,以前是省武术队的太极教练,退休后就来操场带大家练拳。
这天练完太极,陈阿姨叫住了正要走的邢成义。她从操场边的储物柜里拿出一个长布包,递给邢成义:“小伙子,看你学得用心,这把剑送你。”邢成义愣了一下,伸手接过布包,轻轻打开——里面是一把银色的太极剑,剑鞘上刻着细密的云纹,握柄处缠着深蓝色的绒布,摸起来温润顺手。“这……太贵重了,我不能要。”他连忙把剑递回去。
陈阿姨笑着按住他的手:“不值什么钱,是我早年练功用的旧剑,放着也是落灰。你基础不错,光练拳不够,试试练剑,能让动作更灵活。”她抽出剑,手腕轻轻一转,剑身在晨光里划出一道银亮的弧线,“你看,握剑要松而不晃,发力要从腰上走,不是用胳膊硬甩……”陈阿姨边说边演示起“弓步劈剑”的招式,剑随人动,人与剑合,看得邢成义眼睛都直了。
那天早上,陈阿姨教了他最基础的握剑和起势。邢成义学得格外专注,手指反复摩挲着剑柄,感受着剑的重量,听着陈阿姨讲解发力的技巧。阳光透过梧桐叶的缝隙洒下来,落在他和陈阿姨身上,剑影与晨光交织,连空气里都透着几分沉静的暖意。
从那以后,邢成义的晨练多了一项内容。跑完步,他就拿着太极剑去小操场,先跟着陈阿姨练剑的基础动作,再加入太极队伍练拳。起初,他握剑的手总是发抖,劈剑时力道控制不好,要么太轻,要么太重,陈阿姨从不急着催他,只是每天指出一个小问题:“今天手腕再放松点”“明天脚步再稳些”。
半个月后,邢成义已经能跟着队伍完整地练一套太极剑了。清晨的小操场上,银色的剑光在人群中穿梭,他的动作虽不如老人们娴熟,却也有了几分舒展的模样。陈阿姨站在队伍前面,偶尔回头看他一眼,嘴角会露出欣慰的笑。邢成义心里清楚,这把太极剑不仅是一份礼物,更是一份认可——认可他的坚持,也认可他对新事物的认真。
现在,邢成义每天照旧早起两个半小时,1万米的跑步让他体力充沛,太极和太极剑则让他学会了沉心。后厨的工作依旧忙碌,可当他握着锅铲翻炒时,手腕的力道竟比以前更稳了;站久了腰酸,他悄悄用太极里“沉肩坠肘”的姿势调整一下,疲惫感便消散了大半。赵磊常打趣他:“老邢,你现在走路都带着股‘仙气’,不像个掌勺的,倒像个练家子。”邢成义听了,只是笑着摆手,心里却明白,这清晨操场上的时光,早已成了他忙碌生活里最珍贵的调剂。
晨练场上的新招式
地质大学食堂的后厨总是亮得比别处早,可邢成义的闹钟,比后厨的灯还要早两个半小时。自打三个月前调到这家餐厅,他就把原本8点半的起床时间,硬生生拨到了6点。“以前在后厨站一天,腰都直不起来,”他边系跑鞋鞋带边嘟囔,“这1万米跑下来,反倒觉得浑身舒坦。”
清晨的操场还浸在薄雾里,跑道边的香樟树滴着露水。邢成义摆好姿势,脚步轻快地踏上跑道,一圈、两圈……汗水顺着额角往下淌,浸湿了运动衫的领口,他却越跑越精神。25圈跑完时,天已大亮,操场上渐渐热闹起来,有背书的学生,有遛弯的老人,邢成义擦着汗往回走,路过东侧的小操场时,脚步忽然停住了。
小操场的梧桐树下,十几位老人正慢悠悠地打太极。领头的白胡子大爷站姿挺拔,双手似抱非抱,脚步轻挪,像踩在棉花上似的。老人们跟着他的节奏,抬手、转身、屈膝,动作行云流水,连呼吸都透着沉稳。邢成义看得入了迷,索性坐在旁边的石凳子上,手肘撑着膝盖,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
这一看,就看了整整五天。每天跑完步,他都雷打不动地来石凳子上“报到”,手指跟着老人们的动作在空中比划,嘴里还默念着“云手”“野马分鬃”的招式名。第六天清晨,当老人们再次起势时,邢成义犹豫了一下,悄悄走到队伍末尾,学着前面阿姨的样子,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缓缓抬起。
可刚一抬手,他就慌了神——手臂僵硬得像根木棍,脚步也跟不上节奏,要么踩错步点,要么手和脚拧成一团,活像个笨拙的木偶。前面的阿姨察觉到身后的动静,回头看了他一眼,非但没笑话,还冲他温和地笑了笑,放慢了动作,特意把转身的角度做得更明显。邢成义心里一暖,跟着阿姨的节奏慢慢调整,虽然还是磕磕绊绊,却比刚开始顺了不少。
接下来的日子,邢成义成了太极队伍里的“编外成员”。他学得认真,每天提前十分钟到操场,先对着树干练习基本站姿,等老人们来了,就乖乖跟在队尾。有次练“白鹤亮翅”,他踮脚时没站稳,差点摔个趔趄,旁边一位穿蓝布衫的阿姨赶紧伸手扶了他一把:“小伙子,别急,膝盖要微屈,重心往下沉,像扎根在地里似的。”阿姨边说边示范,手掌轻轻按在他的腰上,帮他调整站姿,“你看,这样是不是稳多了?”
邢成义点点头,试着按阿姨说的做,果然脚下稳了不少。他这才注意到,这位阿姨是队伍里练得最舒展的,剑眉星目,虽然头发花白,可眼神清亮,动作里透着股利落劲儿。后来他才知道,阿姨姓陈,以前是省武术队的太极教练,退休后就来操场带大家练拳。
这天练完太极,陈阿姨叫住了正要走的邢成义。她从操场边的储物柜里拿出一个长布包,递给邢成义:“小伙子,看你学得用心,这把剑送你。”邢成义愣了一下,伸手接过布包,轻轻打开——里面是一把银色的太极剑,剑鞘上刻着细密的云纹,握柄处缠着深蓝色的绒布,摸起来温润顺手。“这……太贵重了,我不能要。”他连忙把剑递回去。
陈阿姨笑着按住他的手:“不值什么钱,是我早年练功用的旧剑,放着也是落灰。你基础不错,光练拳不够,试试练剑,能让动作更灵活。”她抽出剑,手腕轻轻一转,剑身在晨光里划出一道银亮的弧线,“你看,握剑要松而不晃,发力要从腰上走,不是用胳膊硬甩……”陈阿姨边说边演示起“弓步劈剑”的招式,剑随人动,人与剑合,看得邢成义眼睛都直了。
那天早上,陈阿姨教了他最基础的握剑和起势。邢成义学得格外专注,手指反复摩挲着剑柄,感受着剑的重量,听着陈阿姨讲解发力的技巧。阳光透过梧桐叶的缝隙洒下来,落在他和陈阿姨身上,剑影与晨光交织,连空气里都透着几分沉静的暖意。
从那以后,邢成义的晨练多了一项内容。跑完步,他就拿着太极剑去小操场,先跟着陈阿姨练剑的基础动作,再加入太极队伍练拳。起初,他握剑的手总是发抖,劈剑时力道控制不好,要么太轻,要么太重,陈阿姨从不急着催他,只是每天指出一个小问题:“今天手腕再放松点”“明天脚步再稳些”。
半个月后,邢成义已经能跟着队伍完整地练一套太极剑了。清晨的小操场上,银色的剑光在人群中穿梭,他的动作虽不如老人们娴熟,却也有了几分舒展的模样。陈阿姨站在队伍前面,偶尔回头看他一眼,嘴角会露出欣慰的笑。邢成义心里清楚,这把太极剑不仅是一份礼物,更是一份认可——认可他的坚持,也认可他对新事物的认真。
现在,邢成义每天照旧早起两个半小时,1万米的跑步让他体力充沛,太极和太极剑则让他学会了沉心。后厨的工作依旧忙碌,可当他握着锅铲翻炒时,手腕的力道竟比以前更稳了;站久了腰酸,他悄悄用太极里“沉肩坠肘”的姿势调整一下,疲惫感便消散了大半。赵磊常打趣他:“老邢,你现在走路都带着股‘仙气’,不像个掌勺的,倒像个练家子。”邢成义听了,只是笑着摆手,心里却明白,这清晨操场上的时光,早已成了他忙碌生活里最珍贵的调剂。
这天晨练结束,陈阿姨叫住邢成义,递给他一张皱巴巴的纸:“下周末社区有个太极展演,咱们队伍要出个剑拳合演的节目,你也来试试?”邢成义看着纸上的节目单,手指捏紧了剑柄,有些犹豫:“我才学没多久,怕拖大家后腿。”“怕啥?”陈阿姨拍了拍他的胳膊,“你进步快,这阵子加练两次,肯定能跟上。”
接下来的几天,邢成义把晨练时间又提前了半小时。天刚蒙蒙亮,小操场上就只剩他和陈阿姨——他练剑,陈阿姨在一旁纠正动作,“‘转身云剑’时,脚尖要先点地,再顺势转腰”“收剑时呼吸要匀,别憋气”。后厨的赵磊发现了他的变化:“老邢,你最近眼底都带着光,是不是有啥好事?”邢成义笑着把展演的事说了,赵磊拍着大腿叫好:“行啊老邢,不光菜做得好,还要上舞台露脸了!到时候我一定去给你捧场。”
展演那天,邢成义特意换上了陈阿姨帮他找的白色太极服。站在舞台候场时,他手心微微出汗,握着剑柄的手指却很稳——就像握了无数次的锅铲,熟悉又安心。音乐响起,陈阿姨领头迈出脚步,邢成义跟在队伍里,抬手、出剑、转身,动作行云流水。阳光照在舞台上,银色的剑光与白色的衣摆相映,台下传来阵阵掌声,他瞥见人群里的赵磊,正举着手机录像,咧着嘴笑。
表演结束后,陈阿姨递给邢成义一瓶水:“怎么样?没紧张吧。”邢成义喝着水,看着远处的操场,忽然觉得心里敞亮:“以前总觉得后厨的灶台就是全世界,现在才知道,早起的两个半小时里,藏着这么多热闹。”
从那以后,邢成义的晨练成了食堂里的小话题。常有同事问他太极的诀窍,他总是笑着说:“哪有啥诀窍?就像卤瑶鸡要慢火,练太极要沉心,做啥事儿都得耐着性子来。”每天清晨,地质大学的操场上,依旧能看到他跑步的身影,而后小操场的梧桐树下,银色的剑光会准时亮起,伴着老人们的笑声,融进初升的朝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