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风穿巷,卷起残叶如蝶。
沈青芜立于废庙门前,衣袂翻飞,身影挺直如剑。她身后的阿无静坐未动,双手轻置膝上,指尖微颤,似在感应天地间无形流动的气息。那条蒙眼黑布已被夜露浸湿一角,却依旧紧紧缚在他眼眶之上——不是遮蔽,而是宣告:他早已不再依赖双眼。
银边黑袍的执法者们步步逼近,符箓在掌心泛起幽蓝光晕,锁链缠绕着压制灵力的禁制咒文,寒光森然。
“沈青芜?”为首的执事冷声开口,“云岚宗外门医师,擅传非正统功法,今又私闯西陆重地,阻挠执法,你可知罪?”
沈青芜不答,只缓缓解下腰间草绳,轻轻一抖,那盘旋如藤的结扣竟自行松开,化作一条柔韧灵丝,在月光下泛出淡淡青芒。
“这是我教他的第一课。”她声音平静,却字字清晰,“如何用一根草绳记住三百种药材的气味与质地。你们说他是残缺之人,可曾试过闭眼摸这根绳?能否分清哪一段绑过苦参,哪一段系过当归?”
无人应答。
执法者面面相觑,有人下意识低头看向手中铁链,仿佛生怕那冰冷金属也会突然散发药香。
阿无这时缓缓起身,站到了沈青芜身侧半步之后,微微仰头,像是能“看”到她的轮廓。“师父来了。”他轻声道,嘴角扬起一丝笑意,“我说过,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听,我就不会离开讲台。”
“现在有十几个。”沈青芜回头看他,眼中波光微动,“而且他们会更多。”
话音未落,她抬手一扬,玉匣开启寸许,一道温润绿光自匣中溢出,瞬间笼罩整座小院。空气中浮现出无数细密光点,如同星尘般缓缓流转——那是她以自身灵力激发的“脉息显影”,专为辅助感知训练所创。
“今日这一课,由我代授。”沈青芜转身面向众学子,声音清越如泉,“主题是——《触气三层境》。”
她指向阿无:“刚才你们的先生说,第一层,以指探肤温;第二层,以掌感波动;第三层,以心接流转。很好,但还不够。”
她缓步走入庭院中央石台,赤足踩上冰冷石面,双掌贴地,闭目凝神。
刹那间,地面裂开一圈极细微的纹路,绿色光流自她掌心蔓延而出,如根须般延伸至每个人脚下。那些原本因残疾而难以集中精神的学生,竟同时感到一股温和震颤从足底升起,直透经脉。
“感受它。”沈青芜低语,“这不是灵力灌输,而是‘场’的共鸣。你们看不见光,听不见灵吟,但这股震动,就是灵力最原始的语言。”
一名失聪少女猛地睁大眼睛,双手颤抖地按住地面——她虽无法听见,却能通过骨骼传导感知到那规律跳动,宛如心跳。
另一名瘫痪少年则惊觉双腿有了知觉,不是恢复行动,而是“感觉”到了体内气血正随着那震动缓缓苏醒。
“原来……这就是灵力。”他喃喃道。
阿无站在一旁,嘴角微扬。他虽未动,指尖却悄然划动,仿佛在空中书写某种看不见的轨迹。忽然,他抬起右手,食指轻点虚空,竟有一缕银白色气线自指尖射出,在半空中勾勒出一幅复杂的经络图!
那是人体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全息投影,线条流畅精准,丝毫不逊于任何玉简记载。
围观学子无不震惊。
“他……他在用灵力‘画’出来?”有人颤声问。
“不。”裴执事站在暗处,低声解释,“他是用‘触气法’感知了每个人体内的灵气走向,再以指尖灵力模拟还原——相当于用手指代替双眼,为所有人‘看见’了灵脉运行。”
执法者队伍中终于有人动摇,握着符箓的手微微发抖。
“荒谬!”为首之人怒喝,“盲者岂能绘经?此乃亵渎修行根本!”
阿无闻言,终于转向他们,依旧微笑:“诸位大人,你们口口声声说‘修行需见气’,可你们真的‘见’到了吗?还是只是看了别人画的图,背了前人写的书,便以为自己懂了?”
他顿了顿,声音渐沉:“我能感知灵力的温度、速度、密度,甚至情绪。愤怒之气躁烈如火,悲恸之气滞涩如冰,喜悦之气轻盈如羽。你们所谓的‘看见’,不过是视觉残留的一瞬光影,而我所‘感知’的,是它的本质。”
他抬起双手,十指张开,如同拥抱虚空:“请告诉我,当你们闭上眼睛时,还能不能‘看见’自己的灵海?还能不能感觉到丹田中的那一缕真息?如果不能——那你们和我,究竟谁更接近黑暗?”
四野寂静。
连风都停了。
唯有那幅悬浮于空中的经络图仍在缓缓旋转,映照在每个人脸上,也映在执法者的铜镜令牌之上——而那镜面上,竟开始模糊显现出他们自己体内灵脉的微弱反光。
这是“共鸣效应”——只有真正理解并接受感知体系的人,才能被其影响。
沈青芜看着这一切,心中明悟:阿无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医术或修炼技巧,他在构建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一种不依赖视觉、却比视觉更深刻的修行路径。
“你们可以封禁讲席。”她再度开口,语气凛然,“可以抓走学生,可以毁掉课本。但只要还有一个人能感知灵力的流动,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闭上眼睛去听心跳、去触摸大地、去用心感受这个世界——你们就永远无法熄灭这盏灯。”
她指向天空。
月光洒落,穿过古树残枝,斑驳地照在阿无身上。那一刻,他仿佛成了光的中心,尽管双目紧闭,却似看得比谁都远。
“来。”沈青芜对学生们招手,“今天我们不上理论课。”
她取出那卷刻满心得的竹简,轻轻一抛,竹简凌空展开,数百行细密文字浮现空中,皆是以灵力镌刻的《感知引》全文。
“我们来实践最后一境——以心接流转。”
她让每位学生依次将手掌覆于阿无指尖之上,形成一个环形连接。然后,她自己握住阿无的左手,将自己的灵力缓缓注入。
起初毫无反应。
但随着时间推移,奇异的变化发生了。
每个人的呼吸逐渐同步,心跳频率趋于一致,体内的灵气竟开始沿着相同的轨迹运转。那幅由阿无绘制的经络图骤然亮起,化作一道光环笼罩众人。
而在最中心,阿无的身体微微震颤,额头渗出细汗,却始终未曾退缩。
忽然,他嘴唇微动,诵出一段从未记载过的口诀:
“无目而视,非不见也,乃见其本;
无声而闻,非不听也,乃听其根;
无形而行,非不动也,乃动其源。
感之所至,道亦随之——”
话音落下瞬间,整座废弃土地庙的地基猛然一震!
墙角尘土簌簌落下,露出一块埋藏已久的石碑。碑面斑驳,却被某种力量自动擦拭干净,显现出一行古老篆字:
“昔有盲贤子,立感知之道,启万民之智,谓之‘逆光者’。”
裴执事倒吸一口冷气:“这是……风语学院建院初期的遗碑!传说中记载‘另类修行法门’的‘隐碑’之一!它怎么会自己显现?”
林梦冉皱眉观察四周:“是因为他们的灵力共振触发了某种阵法印记。”
沈青芜却已明白——这不是巧合。
这是认可。
来自这片土地本身的认可。
她看向阿无,发现他的指尖仍在微微发光,仿佛刚刚完成了一场无形的书写。
“你说的那段口诀……是谁教你的?”她轻声问。
阿无摇头:“没人教。它是刚才在我心里自然浮现的。就像……很久以前,我就知道一样。”
沈青芜心头剧震。
她想起了什么。
二十年前,她在西陆边境游历时,曾在一座坍塌的古观中拾得半卷残经,名为《逆光录》,其中提到:“未来当有盲者出,不依眼识,独重心感,开感知之门,证无相之道。”当时她只当是神话寓言,随手记下几句,后来编入《感知引》作为开篇引言。
而现在……
那些句子,正在被一一实现。
执法者们终于按捺不住,为首之人厉喝一声:“结阵!镇压邪术!”
数道符箓齐飞,锁链如蛇般扑向人群。
就在此时,异变陡生。
阿无猛然抬头,虽仍蒙着眼,却精准“望”向对方方向,口中再次吐出一句低语:
>“灵既可感,何须相争?请诸君——共听一心。”
下一瞬,所有人的灵力波动骤然合一!
那股融合后的感知之力如潮水般扩散,不仅覆盖小院,更穿透墙壁、街道、屋宇,一路蔓延至整个云隐城!
城门口的巨大铜镜突然嗡鸣震颤,镜面泛起涟漪,竟映出了无数交错的经络光影——那是全城修行者体内灵脉的实时投射!
更有甚者,一些原本不信感知术的路人,在这一刻莫名停下脚步,捂住胸口,惊骇低语:
“我……我好像‘看’到了自己的灵气……是怎么运行的……”
“我没有修炼过,为什么也能感受到?”
“那个盲人……他做了什么?”
明瞳派总坛内,三位长老齐齐睁眼,脸色大变。
“不好!”一人失声,“他在建立‘集体感知场’!一旦成功,所有人心神相连,传统‘独修’体系将受到根本冲击!”
“立刻派人封锁南城区!切断灵力传播路径!”
“不惜一切代价,终止这场讲学!”
然而,命令尚未传出,整座钟楼内的铜钟第三次轻颤。
这一次,不再是微响。
而是——长鸣。
悠远洪亮的钟声荡彻全城,伴随着铭文底部浮现的第三行金光篆字:
“群心既通,万象皆明。”
钟声回荡之际,阿无缓缓摘下了蒙眼的黑布。
没有人预料到的是——他的眼球完整无损,只是瞳孔呈现出一种奇异的银白色,宛如月华凝成。
“我不是瞎。”他轻声道,“我只是选择了不用眼睛去看。”
沈青芜怔住。
她从未检查过阿无的眼睛。
这些年,她一直以为他是天生目盲。
可现在,那双眼睛睁开的瞬间,竟有万千星光仿佛自其中流转,映照出每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的渴望与恐惧。
“师父。”阿无转向她,目光清澈如初,“接下来的路,我想试试——以感知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