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层平台,烈祖陈开河,清朝初期,“气脉”中带着传授“气脉”知识的耐心与教育精神。
平台上有一张石桌,石桌上刻着“气脉”图谱——从天地“气脉”到山体“生息脉”,再到人体“意脉”,脉络清晰,标注详尽,是烈祖当年传授后辈“气脉”知识时使用的教材。
康熙十二年,烈祖整理陈家历代的“气脉”心得,编写成《陈氏气脉浅释》,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气脉”原理与应用:如何辨别邪祟“气脉”、如何用“意”气稳定堰塘、如何借助山灵水灵之力护佑家园。
他在堰塘边搭建“传脉亭”,免费教授村民“气脉”知识,不分男女老幼,只要愿意学,他都倾囊相授。
石桌旁有几个石凳,凳面上还保留着当年学员们坐过的痕迹。
月平仿佛能看到烈祖坐在石桌旁,手持木杖指着图谱讲解的场景,学员们围坐倾听,不时提问,空气中弥漫着求知的氛围。
第七层平台,太祖陈如山,明朝末年,“气脉”中带着抵御战乱的刚毅与保境安民的决心。
平台中央立着一面残破的木盾虚影,盾面布满刀剑划痕,边缘还残留着暗红色的印记,是太祖当年抵御流寇时使用的武器。
崇祯十七年,天下大乱,流寇频繁袭扰蜀川,忧乐沟因有豆腐堰滋养,粮食充足,成了流寇觊觎的目标。
太祖时任忧乐沟里正,他召集村民组建护堰队,用自家的木材打造盾牌、长矛,日夜巡逻在堰塘周边。
流寇三次大规模来袭:第一次,太祖带领护堰队在堤埂设伏,用“气脉”加持的滚石击退流寇。
第二次,流寇用火攻,太祖借助水灵之力,引堰塘水浇灭火势。
第三次,流寇趁夜偷袭,太祖身先士卒,木盾挡住数十刀砍击,手臂被箭划伤,鲜血染红衣袖,却始终坚守在最前线,最终将流寇彻底击退。
平台地面上,用石子铺成的“护堰阵”痕迹依旧清晰,那是太祖根据陈家“气脉”传承设计的防御阵形,能借助堰塘的水脉增强防御力量。
“气脉”中还残留着太祖当年的呐喊:“堰在人在,誓与豆腐堰共存亡!”
第八层平台,远祖陈定水,元朝时期,“气脉”中带着疏浚水脉的智慧与适应环境的韧性。
平台上摆放着一把木勺与一张羊皮地图的虚影,木勺长三尺,勺柄刻着从“一寸”到“一丈”的清晰刻度,是远祖当年测量水位、计算水量的核心工具。
羊皮地图上用炭笔精细绘制着豆腐堰及周边三十里的水脉分布——深蓝色线条代表主水脉,浅蓝色线条代表支流,红色圆点标注着“气脉节点”,黑色三角标记着易淤塞的河道,甚至连每一条山涧的汇入位置、每一处暗河的出口都标注得精准无误,边缘还密密麻麻写着远祖的批注,如“春汛时此处需加固堤岸”“旱季可引此山涧补水”,是远祖耗费三年时间,走遍忧乐沟每一寸土地实地勘察绘制而成。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忧乐沟遭遇罕见的“先旱后涝”:春季连续三个月无雨,豆腐堰水位降至历史最低,塘底淤泥裸露,鱼虾大量死亡。
夏季又连降四十天暴雨,山洪暴发,周边山涧的洪水裹挟着泥沙涌入堰塘,导致水脉淤塞,堰塘水位骤升,随时可能冲垮堤埂。
彼时的村民们面对天灾束手无策,只能对着干涸的农田与暴涨的洪水唉声叹气,不少人甚至收拾行李准备逃离。
远祖陈定水时任陈家族长,看着家园即将被毁,他连夜取出绘制完成的羊皮地图,召集村民在祠堂议事。
他将地图铺在祠堂的八仙桌上,用木勺指着地图上的红色圆点:“诸位乡亲,这是咱忧乐沟的‘气脉节点’,只要疏通这些节点,再引山涧水入堰,旱情可解。
至于涝灾,咱只需在下游挖掘排水渠,将多余的水引入嘉陵江,便可保堤埂无虞。”村民们虽半信半疑,但看着远祖坚定的眼神,还是决定跟着他一试。
应对旱灾时,远祖带领村民根据地图标注的“气脉节点”,在撞杆山脚下挖掘引水渠。
他创新性地运用“气脉导流”之法——让村民们在渠底铺设浸泡过“生息脉”汁液的柳枝,借助柳枝的“气脉”吸引力,将山涧的水引入渠中,再顺着渠道流入豆腐堰。
为确保水流稳定,他还用木勺每日测量水位,根据水量调整渠口大小,如同精密的工匠雕琢作品。
经过半个月的奋战,山涧水成功汇入堰塘,干涸的塘底重新被水覆盖,鱼虾逐渐回流,村民们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暴雨来临后,远祖又带领村民在堰塘下游挖掘排水渠。
他根据羊皮地图上的地形标注,选择坡度最适宜的路线,让水流能自然流向嘉陵江。
为防止渠道淤塞,他发明了“竹笼滤沙法”——用竹篾编织成圆柱形竹笼,内装鹅卵石,铺设在渠底与渠壁,既能过滤洪水中的泥沙,又能借助鹅卵石的“气脉”增强渠道的稳定性。
暴雨期间,远祖日夜守在排水渠旁,用木勺测量水流速度,一旦发现流速减缓,便立刻组织村民清理竹笼中的泥沙,确保排水通畅。
平台角落,用石头搭建的“水位观测台”虚影依旧完整——观测台高约丈余,顶部有一个凹槽,可放置木勺测量水位,旁边的石壁上刻着从“枯水期”到“汛期”的水位刻度,每一道刻度旁都标注着对应的应对方法。
月平伸手触摸虚影中的木勺,能清晰感受到“气脉”中传递的细致与耐心,仿佛看到远祖顶着烈日或暴雨,拿着木勺一次次测量水位,在羊皮地图上认真标注的场景:每一个数据、每一道线条、每一句批注,都凝聚着他对家园的热爱与守护的用心。
远祖临终前,将羊皮地图与木勺交给下一代族长,并留下遗言:“水脉是咱忧乐沟的命脉,守好水脉,便是守好家园。往后无论遭遇何种天灾,都要记得用智慧与韧性应对,不可轻言放弃。”这句话如同种子,在陈家子孙心中生根发芽,成为历代守护者应对危机的精神指引。
月平的“意见”沉浸在这层平台的“气脉”中,仿佛能听到远祖与村民们共同劳作的号子声,看到他们在引水渠与排水渠旁欢呼的场景,心中对“守护”的理解又深了一层:真正的守护,不仅需要勇气与牺牲,更需要智慧与韧性,如同远祖般,在天灾面前不慌不乱,用科学的方法与“气脉”的力量,为家园筑起坚不可摧的屏障。
当月平的“意见”从第八层平台收回时,暮色已如血色般铺满天空,将九重山阙染成暗金色。
这座刚成型的山体并未停止变化,反而按照一种神秘的比例疯狂“长胖”——每一次膨胀都伴随着令人牙酸的“咯吱”声,仿佛千年岩石在强行拉伸,表面裂开蛛网状的纹路,纹路中渗出幽蓝色的“气脉”液体,并非邪异的磷火,而是山体“气脉”在快速生长时溢出的纯净能量,在暮色中折射出温润的光泽,如同镶嵌在岩石上的蓝宝石。
短短半柱香时间,山体直径便从最初的三十丈扩展到九百丈,完成了三十倍的飞涨!
月平站在第一层平台边缘,能清晰看到平台边缘的碎石不断崩落,却在“气脉”的牵引下,于半空中悬浮片刻——这是山体在自我调节,将碎石中的“气脉”重新吸收,化作生长的养分,随后才缓缓坠落,撞击到下方的堤埂时发出沉闷的“咚”声,如同大地的心跳。
此刻的九重山顶已化作一个巨大的平坦平台,面积足有三个豆腐堰大小,在血色暮色的映照下,泛着淡淡的“气脉”幽光。
月平调动“意见”望去,平台中央隐约浮现出陈家“守脉阵”的轮廓,阵纹与山体的“气脉”完美融合,显然是父亲的“意”气在引导山体形成天然的防御阵形,为后续的撬动作业铺垫基础。
他心中愈发明白,父亲的这丝父爱不仅是情感的传递,更是一场精准的“气脉”布局,每一步都在为他扫清障碍。
就在山体停止生长的瞬间,月平敏锐地察觉到豆腐堰的“气脉”出现异常——水洞子山的快速膨胀,竟牵引着整个堰塘一同上涨!
四条堤埂被“气脉”撑得如同饱满的弓弦,表面的泥土开始龟裂,渗出黑色的黏液,并非邪祟之物,而是堤埂深处的“气脉”在抵御过度拉伸时,带出的土壤杂质。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硫磺味,是堤埂内部的“镇脉石”在与“气脉”摩擦,发出金属扭曲般的“嗡鸣”,仿佛随时会断裂。
远处的村民们早已被九重山阙的异象吸引,聚集在堤埂外围,手中拿着锄头、扁担等工具,脸上满是紧张。
看到堤埂龟裂的景象,有人发出惊恐的呼喊:“堤要垮了!快逃啊!”
人群开始骚动,几位老人甚至跪在地上,对着堰塘方向祈祷。
月平心中一紧,立刻调动丹田中的“意”气,同时向山灵与水灵传递意念:“前辈,需稳住堤埂‘气脉’,不可让村民受惊!”
山灵老山羊的意志瞬间响应,撞杆山方向传来淡绿色的“生息脉”,如同奔腾的溪流,顺着“气脉通道”涌向堤埂,化作绿色光带缠绕在堤埂外侧,如同坚固的绳索,将龟裂的缝隙牢牢锁住。
水灵老鸭婆的水脉也紧随其后,淡蓝色的“气脉”如同细密的春雨,顺着堤埂的裂缝渗入,与土壤中的“气脉”融合,如同粘合剂般修复龟裂的土壤,原本张开的裂缝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逐渐闭合。
在双重力量的加持下,堤埂的膨胀态势渐渐放缓,最终恢复原状,一场危机悄然化解。
但就在堤埂稳定的瞬间,水面突然沸腾起来,无数气泡从水底喷涌而出,每个气泡都有拳头大小,表面泛着淡蓝色的“气脉”光泽,如同被水灵赋予生命的珍珠。
气泡上升到水面,炸裂时发出清脆的“啪”声,并非邪异的婴儿啼哭,而是水灵在净化堰塘中残留的邪祟杂质——此前汪经纬留下的邪祟晶石碎片虽被清除,却仍有微量余毒附着在塘底淤泥中,此刻水灵正通过沸腾的水体,将余毒彻底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