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技能课的延伸与辩论背后的行动
社区老年数字技能课的反馈像春日的溪流,顺着社区公告栏、老人的口碑,慢慢流进了周边的几个居民区。周三下午,林溪刚下课,就接到了幸福里社区李主任的电话,电话里的声音带着急切又期待的语气:“林同学,我们社区的老人们听说你们教手机教得特别好,都吵着要学,能不能也来我们这儿开几节课啊?”
挂了电话,林溪立刻在团队群里分享了这个消息,没过几分钟,群里就热闹起来。江熠发了个“举双手赞成”的表情包,接着说:“我把模拟操作界面再优化一下,上次有老人说图标还是有点小,这次我把字体再放大两倍,颜色也调得更鲜艳些。”王婷则主动提出,要重新设计图文手册,加入“怎么用手机交水电费”“怎么查公交路线”这些新内容:“之前刘阿姨说,老人们除了视频通话,最想学会的就是这些生活常用功能,我们得把需求摸得更透。”
陈明宇看到群消息,也私下发来消息:“我们班有几个同学也想加入,他们之前帮家里老人学过用智能音箱,说不定能帮上忙。另外,我表哥说可以给我们提供一批简化版的手机App安装包,不用注册账号,打开就能用,特别适合老人。”
周末的幸福里社区活动中心,比第一次的场面更热闹。除了二十多位报名的老人,还有不少老人抱着“看看热闹”的心态来旁听,最后都忍不住坐在了空位上。林溪刚打开投影,一位穿蓝色外套的赵奶奶就举手:“姑娘,我家老头子瘫痪在床,我想学着用手机给他挂号,不用总麻烦邻居陪我跑医院,行吗?”
“当然可以!”林溪走到赵奶奶身边,打开手机上的挂号App,“您看,我们先点这个‘挂号’按钮,然后选您家附近的医院,再找您老头子要看的科室,比如‘神经内科’,最后选医生和时间就好。我帮您把常用的医院收藏起来,下次直接点就能找到。”
陈明宇带来的同学负责教老人们用智能音箱。一位听力不太好的孙爷爷,对着智能音箱喊了好几声“播放京剧”都没反应,急得直拍桌子。陈明宇的同学立刻走过去,调整了音箱的音量和灵敏度,又教孙爷爷把“播放京剧”换成更简单的“开戏”,孙爷爷试着喊了一声,音箱里立刻传出了《霸王别姬》的选段,他一下子笑了,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这下好了,不用戴眼镜找遥控器,也能听戏了!”
课程进行到一半,社区的张大爷突然站起来,手里举着一个旧手机:“我这手机用了五年了,有时候反应慢,会不会影响学这些功能啊?”
江熠接过手机,检查了一下内存:“大爷,您这手机没问题,就是内存里的垃圾文件太多了,我帮您清理一下,速度就能快不少。”他一边清理,一边教张大爷怎么看内存使用情况:“您看这个‘设置’里的‘存储’,如果显示红色,就说明内存快满了,点一下‘清理加速’,就能删掉没用的文件,不用总麻烦别人。”
这次课程结束后,老人们不仅学会了新技能,还自发组建了一个“老年数字互助群”。林溪把团队成员的微信都拉进群里,告诉老人们:“以后遇到问题,随时在群里问,我们看到了就会回复。也可以互相帮忙,比如谁忘了怎么挂号,群里的老伙计们也能教教他。”
互助群很快就发挥了作用。周一早上,刘阿姨在群里发了一段语音,说自己不小心把手机里的照片删了,急得快哭了。林溪看到消息后,立刻发了一个“照片恢复教程”的小视频,还特意标注了“第一步点相册”“第二步找最近删除”这些简单的步骤。没过多久,刘阿姨就发了一张恢复的照片,配文:“谢谢林溪姑娘,照片找回来了,这是我孙子去年生日的照片,可珍贵了!”群里的老人们也纷纷点赞,还有人说“我之前也删过照片,下次我教你怎么备份”,群里的氛围格外热闹。
与此同时,辩论邀请赛的半决赛也如期举行。林溪团队的对手是高二(1)班,辩题是“科技产品是否应该为特殊群体单独设计”。这次,团队成员们不再只依赖社区实践的案例,还加入了更多实际的调研数据。
林溪作为一辩,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科技产品为特殊群体单独设计,不是‘额外的负担’,而是‘必要的责任’。我们调研发现,我国有超过2.8亿老年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中,有近一半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还有超过8500万残疾人,他们在使用普通科技产品时,会遇到很多障碍——比如视障人士无法看清屏幕,听障人士无法听到语音提示。如果科技产品不为他们单独设计,这些群体就会被排除在数字世界之外,无法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
对方辩友立刻反驳:“为特殊群体单独设计产品,会增加研发成本,还可能导致产品功能复杂,影响普通用户的使用体验。比如为视障人士设计的语音功能,可能会让普通用户觉得繁琐;为老年人设计的大字体,可能会让年轻人觉得屏幕拥挤。”
“其实,为特殊群体设计的功能,往往能惠及更多人。”江熠作为二辩,站起来举例,“比如手机上的‘语音朗读’功能,最初是为视障人士设计的,但现在很多开车的人也会用它来读消息,避免分心;‘大字体’模式,不仅老年人需要,视力暂时下降的人,比如感冒发烧时看不清屏幕,也能用到。这些功能不是‘特殊’,而是‘通用’,能让更多人受益。”
王婷补充道:“我们之前在社区教老人们用手机时,发现很多简化版的功能,年轻人也觉得方便。比如陈明宇表哥公司做的视频软件,去掉了复杂的滤镜和特效,只有‘拍摄’‘发送’两个按钮,不仅老人们喜欢,很多学生党也说‘用着不费劲’。这说明,为特殊群体设计产品,不仅不会增加成本,还能开拓新的市场,让产品更受欢迎。”
自由辩论环节,对方辩友提到:“有些特殊群体的需求比较小众,比如听障人士需要的‘实时字幕’功能,研发起来需要投入很多资金,但使用的人很少,这样的设计值得吗?”
林溪立刻回应:“值得。去年疫情期间,很多听障人士因为没有实时字幕,无法及时了解疫情防控的消息。后来,有企业开发了‘实时字幕’的App,虽然使用人数不如普通App多,但却解决了听障人士的燃眉之急。科技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服务大多数人,更在于不放弃少数人。就像我们在社区教老人用手机,虽然每次只能教二十多个人,但对这二十多个人来说,却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他们能和家人联系,能自己解决生活问题。这种‘值得’,不是用人数和成本来衡量的,而是用每个人的需求是否被满足来衡量的。”
比赛结束后,评委们给出了高分,林溪团队成功晋级决赛。走下辩论台时,陈铭教授笑着走过来:“你们这次的辩论,不仅有观点,有案例,还有行动,这才是真正的‘辩论’——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你们在社区做的事情,比任何辩论辞藻都更有说服力。”
林溪看着身边的团队成员,又想起了社区里老人们的笑容,忽然觉得,辩论和实践就像一对翅膀,缺一不可。辩论让他们更清晰地认识到科技包容的重要性,而实践则让他们把这种认识变成了实际的行动,让更多人感受到科技的温度。
晚上,林溪在日记里写道:“以前总觉得,成长是变得更厉害,能赢下更多比赛。现在才明白,成长是变得更有温度,能看到更多人的需求,能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下次的决赛,我们不仅要赢,还要让更多人知道,科技可以不冰冷,包容也不是口号,它就在我们教老人用手机的每一步里,在为特殊群体设计的每一个功能里,在我们愿意为‘少数人’多花一点时间、多尽一份力的心意里。”
窗外的月光洒在日记本上,照亮了“行动”两个字。林溪知道,决赛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他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要把老年数字技能课推广到更多社区,要和陈明宇的表哥合作,开发更多适合老人和特殊群体的简化版App,要让更多人明白,科技的终极意义,是让每个人都能被看见、被温暖。而这些事情,比任何比赛的奖杯都更有价值,也更能让他们的成长,变得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