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舱之石”的战略部署,稳住了“星火无限”在惊涛骇浪中的航向。然而,海面之下,暗流的涌动从未停歇。林渊深知,真正的较量往往发生在这些看不见的深处,任何一丝疏忽都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内部审计如同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在许晴的亲自督导下悄然展开。审计团队调取了所有涉及“启明1号”早期设计文档的服务器访问日志、邮件往来记录以及门禁监控数据,进行交叉比对。过程繁琐且敏感,既要揪出可能的漏洞,又要避免影响团队士气。审计发现,有几个位于海外的Ip地址曾多次尝试非正常访问公司加密服务器,虽未得逞,但敲响了网络安全警钟。而在内部,一位已离职的初级工程师在离职前曾批量下载过大量技术资料,远超其工作需要,行为可疑。虽然尚无直接证据表明其与文档泄露有关,但这条线索被列为最高优先级继续追查。林渊下令立即全面升级网络安全防护等级,并加强对核心数据的分级管控与物理隔离。
技术补偿方案的验证工作进入了最紧张的阶段。赵青团队在模拟环境中构建了极其复杂的温度梯度模型,对成千上万颗虚拟芯片进行蒙特卡洛仿真,以验证补偿算法在各种极端工况下的鲁棒性。同时,刘峰的硬件团队紧急与封装厂协调,挑选出数百颗涵盖不同工艺角的实体芯片,送入高低温试验箱进行实测数据采集,用以校准仿真模型。实验室里,工程师们日夜轮班,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曲线,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因和紧张的气息。终于,在连续奋战一周后,补偿算法在仿真和实测中均达到了99.99%的修正精度,完全满足车规要求。这份沉甸甸的验证报告,成为了打消客户疑虑的最有力武器。
法律反击战线,许晴与美国律师团队精心策划的反诉策略开始显现威力。他们向法庭提交了详尽的动议,指控“赛伦科技”滥用司法程序,其所谓的“证据”来源不明,涉嫌非法获取,并对其商业信誉造成了实质性损害,要求法庭驳回其临时禁令申请,并对其进行制裁。此举将诉讼的焦点从专利纠纷引向了程序正义和商业道德层面,化被动为主动。虽然法庭的最终裁决尚需时日,但这一强硬姿态有效遏制了对方的嚣张气焰,也为“星火”赢得了宝贵的舆论喘息空间。
市场沟通层面,周敏团队策划的“真实效能”传播方案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他们没有陷入与抹黑文章的口水战,而是精选了一段“启明1号”在创新中心原型车上进行夜间复杂路况AEb(自动紧急制动)测试的实拍视频。视频中,芯片在低光照、强眩光环境下,对突然出现的行人模拟假人实现了精准、快速的识别与制动,性能稳定可靠。这段无声的视频,以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在专业的汽车技术社群和行业媒体中悄然流传,用铁一般的事实无声地回击了所有性能质疑。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国际零部件供应商开始主动联系周敏,表达了对“启明1号”的兴趣。
然而,就在曙光初现之时,一股更隐蔽的暗流悄然袭来。
陈深在主持“昆仑”项目芯片架构讨论时,敏锐地察觉到一丝异常。团队一位新加入的、背景光鲜的高级架构师,在讨论关键技术选型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讨论引向某些特定且昂贵的第三方Ip方案,并对团队内部酝酿的几种更具创新性的自研架构思路表现出不合常理的消极态度,甚至以“风险过高”、“不符合行业惯例”为由加以否定。起初,陈深以为这只是技术路线的保守之争,但几次下来,他感觉这种倾向过于刻意,仿佛在引导团队走向一条依赖外部技术、成本高昂且难以形成独特竞争力的路径。
陈深没有打草惊蛇,他将这一情况私下汇报给了林渊。“林总,我怀疑……团队里可能进了‘沙子’,目的不是窃取技术,而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误导我们的技术决策,让我们在关键方向上走弯路,浪费资源和时间。”
林渊听后,眼神骤然变得锐利。这种“软性”的渗透,比直接的技术窃取更为阴险和致命。它不违法,却能在战略层面悄无声息地瓦解你的竞争力。
“查!但要外松内紧。”林渊指示许晴,“不动声色地核实这位架构师的背景,特别是他与竞争对手或相关利益方是否存在未披露的关联。同时,陈工,在技术讨论中,你要更强势地引导方向,用扎实的技术论证压倒那些缺乏依据的保守观点。我们要确保‘昆仑’的技术路线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场发生在技术决策层的、无声的较量,预示着竞争已进入更深层次的人才与战略博弈。辰光科技不再满足于外部打压,开始尝试从内部影响“星火”的航向。
重重压力之下,“启明1号”的量产进程终于迎来了决定性的时刻。封装厂传来消息,首批完全通过车规认证的芯片已经下线,正在进行最后的出厂测试。林渊决定,亲自带队,前往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交付这批意义非凡的芯片,并举行一个小型的交付仪式。
这不仅是一次产品交付,更是一次信心展示,一次对所有质疑和打压的强势回应。
交付仪式的前夜,林渊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手中拿着一颗刚刚空运抵达的、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启明1号”量产芯片。冰凉的触感下,他仿佛能感受到其中奔腾的电流和无数工程师的心血。窗外,城市灯火通明,夜空中有薄云遮月,但星光依旧顽强地穿透云层,洒向大地。
暗流依旧汹涌,但破晓的曙光,已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