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创投”的巨额资金如同一道强大的洪流,注入了“星火无限”这条刚刚挖通的河道。变化几乎是立竿见影的。
首先是人。原先挤在孵化器小隔间里的四人团队,迅速扩张。林渊亲自把关,以“国创投”背景和极具竞争力的薪资,从各大高校和知名企业挖来了第一批精英:经验丰富的后端架构师、顶尖的移动端开发工程师、熟悉底层协议的网络专家,甚至还包括了一名专业的产品经理和一名负责政府关系的副总。
团队从四人膨胀到三十多人,搬进了中关村一处宽敞明亮的正式办公室。工位上摆放着最新的电脑和设备,会议室里安装了专业的电话会议系统。那种草台班子的气息迅速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家正规科技公司的氛围。
赵青、张华、刘峰三人,几乎是一夜之间被推上了管理岗位。赵青担任cto(首席技术官),张华担任技术副总裁,刘峰则负责硬件研发部。身份的骤然转变让他们倍感压力,每天充斥着各种会议:项目评审、技术方案讨论、人员招聘、进度跟踪……他们需要学习如何分配任务,如何管理团队,而不仅仅是埋头写代码、焊电路。
“感觉比写加密协议还累。”赵青在一次深夜加班后,对同样疲惫的林渊苦笑道。他需要审阅下属提交的代码,协调不同小组之间的技术冲突,这些对他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
“必须经历这一步。”林渊拍拍他的肩膀,“技术是我们的根,但要想让星火燎原,我们需要一支军队。你就是这支技术军队的统帅。”
林渊自己的角色也更加清晰。他不再仅仅隐藏在幕后,而是以“特别战略顾问”的身份(这是他为自己选择的一个相对低调但有实权的头衔),实际主导着公司的战略方向、产品规划和重要合作。他的年龄依然是团队里最小的,但凭借其深不见底的技术视野、精准的商业判断以及在“国创投”谈判中展现出的魄力,赢得了新老员工发自内心的敬畏。
资金和人才的到位,让产品研发进入了快车道。在赵青领导的团队努力下,融合了增量同步和强大端到端加密功能的“星火同步1.0”正式版,进入了最后的测试阶段。这一次,产品的完成度和用户体验,与之前的测试版不可同日而语。
与此同时,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也同步启动。专业的pR团队开始运作,一系列围绕“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国产自研”主题的深度文章,出现在主流科技媒体上。“星火同步”不再只是一个极客圈的小众工具,开始进入更广泛的高端用户和商务人士的视野。
这股骤然兴起的“星火”洪流,不可避免地冲击到了原有的市场格局。
辰光科技内部,气氛变得有些微妙。之前负责接触和打压“星火无限”的部门负责人,在得知“国创投”投资的消息后,受到了高层的严厉质询。他们显然低估了这个学生团队的能量和背景。
强硬打压的策略已经行不通了。辰光科技迅速调整了策略,试图从“竞争对手”转变为“潜在合作者”。他们通过中间人,向“星火无限”发出了邀请,希望就“技术交流”和“潜在投资合作”进行沟通。
这天,林渊、赵青和新上任的负责商务的副总,一起在会议室会见了辰光科技的代表。对方态度客气,甚至带着几分恭维,大谈产业协同、合作共赢,并暗示辰光科技可以为其提供强大的渠道和资源。
赵青和商务副总有些意动,毕竟辰光科技的渠道能力是实实在在的。
但林渊在会议桌下,轻轻踢了赵青一下,然后面带微笑,语气却不容置疑地回应:“感谢辰光科技的看重。不过,‘星火无限’目前阶段的核心任务是打磨好产品,服务好我们的早期用户。关于深度的合作,或许等我们的产品更加成熟,市场地位更稳固之后,再探讨更为合适。”
委婉,但坚定地拒绝了。
会议结束后,商务副总有些不解:“林顾问,辰光的渠道确实很有吸引力……”
林渊看着他,目光深邃:“记住,他们是狼,不是羊。合作的前提是平等,甚至是我们更强。在我们足够强大之前,任何形式的‘合作’,都可能是糖衣炮弹,是温水煮青蛙。我们要做的,是利用现在的势能,全力冲刺,直到我们成为他们无法忽视、甚至需要仰视的星辰。”
他的话语,让赵青和副总心中一凛,随即豁然开朗。
是的,既然已经踏入了洪流,就不能再满足于在河边嬉戏。他们的目标,是成为这片星空下,最耀眼的那颗星。
洪流已至,星辰才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