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后的清晨,陆轩坐在办公室里,手中拿着项目规划文件,心早已飞到了非洲工地,思考着后续的工作安排。
“技术引进只是开始。”他低声说道,语气坚定如铁。
会议室内,张涛、孙明等人已早早到场,气氛紧张却有序。技术团队与外聘专家正在逐项核对数据,确保新旧系统无缝衔接。时间紧迫,容不得半点疏漏。
“今天是关键的一天。”陆轩走进会议室,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我们必须在三天内完成初步融合,否则整个项目将面临延误。”
张涛点头:“我们已经安排专人监控进度,每两小时汇报一次。”
“很好。”陆轩环视全场,“但仅靠监控还不够。我们需要主动出击,发现问题就立刻解决,不能等它发酵。”
会议持续了两个小时,最终确定了详细分工和时间节点。德国专家汉斯提出一个关键问题——数据传输延迟可能影响施工精度。这一问题若不解决,后果不堪设想。
“我曾在中东项目中遇到类似情况。”汉斯缓缓开口,“当时我们采用了一种特殊的信号增强方式,虽然未经全面验证,但在紧急情况下有效。”
陆轩眼神一亮:“那就试试。”
接下来的四十八小时,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技术团队不分昼夜地调试设备,优化算法;引进的专家亲自下场指导操作,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精准无误。
第三天清晨,当第一组融合测试数据传回时,张涛激动地冲进办公室:“成功了!误差率控制在千分之一以内!”
陆轩微微一笑,随即拨通胡军电话:“准备进入下一阶段,确保现场安全。”
与此同时,在非洲工地,一支由德国专家带领的技术小组正紧锣密鼓地部署远程控制系统。他们与本地工程师密切配合,将最新的地质勘测模型导入施工方案。
“温度变化超出预期!”一名工程师焦急报告。
“调整参数,启用备用冷却系统。”德国负责人冷静指挥。
“这会增加能耗。”
“比起停工,这点代价值得。”对方果断下令。
就在技术融合稳步推进的同时,陆轩接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当地合作方对樊星阁的能力仍存疑虑,要求他们在五天内完成一项关键工程节点,否则将重新评估合作资格。
“这是个挑战。”张涛皱眉,
“没错。”陆轩站起身来,“我要亲自去一趟。”
抵达非洲后,陆轩第一时间与当地合作方代表会谈。对方神色冷淡,显然并未真正认可樊星阁的实力。
“我们知道你们有技术支援,但我们更关心的是执行力。”合作方代表开门见山,“这个节点,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成败。”
陆轩点头:“我明白。给我五天时间。”
谈判结束后,胡军低声问道:“真能在五天内完成?”
“必须完成。”陆轩语气坚定,“这是我们证明自己的机会。”
接下来的五天,是一场极限挑战。白天,张涛带领团队与当地人员紧密协作,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夜晚,胡军带队巡逻工地,防止任何突发状况干扰施工。
第四天傍晚,工地上突然传来警报声。
“混凝土浇筑出现异常!”技术人员急切报告。
“检查泵送系统!”张涛立刻下达指令。
“压力值不稳定!”
“启动备用泵机,同时调整配比。”
经过三个小时的抢修,问题终于解决。第五天凌晨,最后一段结构顺利完成。
“完成了!”张涛兴奋地冲进指挥部。
陆轩看了看手表,距离最后期限还有六个小时。
“通知合作方,让他们来验收。”
当天上午,合作方代表来到现场。他们仔细查看施工质量,又调阅了所有数据记录,最终露出满意的笑容。
“你们……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代表点头称赞,“看来,樊星阁确实有实力。”
“这不是终点。”陆轩微笑回应,“这是我们不断前进的新起点。”
回到总部后,陆轩立即召集核心成员开会。
“项目接近中期评估,我们必须赢得合作伙伴的全面认可。”他环视众人,“孙明,你负责整理财务报告;林娜,收集所有成果数据;我们要用事实说话。”
几天后,陆轩亲自带队前往合作方总部进行汇报。他们带来了详尽的数据分析、成本控制报告以及施工成果展示。
“这是我们过去一个月的进展。”陆轩指着屏幕上的图表,“效率提升30%,误差率低于行业标准,资金使用合理透明。”
合作方高层认真聆听,频频点头。
“陆先生,”一位负责人开口,“你们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我们愿意继续深化合作。”
“感谢信任。”陆轩微笑,“我们也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共同发展的机会。”
会谈即将结束时,合作方无意中提到,他们正在筹备一个新的大型基建项目,但目前还在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
陆轩心中一动,表面却不动声色。
“如果有机会,樊星阁愿意参与。”
走出大楼,阳光洒在脸上,温暖而明亮。张涛轻声问:“你觉得他们真的会考虑我们吗?”
“他们会的。”陆轩目光坚定,“因为我们不仅解决了问题,更赢得了尊重。”
风掠过楼宇之间,带走了最后一丝阴霾。阳光洒落大地,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而在这条路上,樊星阁的脚步,愈发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