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娜将文件轻轻放在陆轩面前,纸面平整,边角对齐,一如她平日的作风。陆轩没有立刻去看,只是抬起眼,声音低而稳:“是谁问的?”
“财政厅副厅长,陈志远。”林娜答得干脆,“通过署长助理转的问话,但记录显示,是他亲自调阅了我们试点方案的初稿。”
陆轩指尖在桌面上轻轻一叩,目光沉了下去。上一次有人主动翻阅这份文件,还是三个月前被悄然撤回审议时。如今,它竟从财政厅内部被重新提起——不是试探,是焦虑的开端。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三座城市的名字依旧静立:阿拉木图、曼谷、布加勒斯特。他拿起笔,在布加勒斯特下方划了一道横线,接着写下两个字:“协调。”
“传张涛、孙明、吴峰,三十分钟后作战室集合。”
命令下达,行动即刻铺开。陆轩不再等风,他要造势。
作战室内,孙明已将布加勒斯特项目近三年的数据重新梳理完毕。屏幕上,一条条曲线清晰展开:年均纳税额持续增长,本地雇佣人数突破千人,上下游合作企业从最初的七家扩展至三十七家。最关键是最后一项——因试点停滞,过去两个月已有五家配套企业启动搬迁评估,其中两家已向政府提交迁出申请。
“这不是压力,是预警。”陆轩指着数据,“他们怕的不是我们走,是怕我们走了之后,税收断流、就业塌方、政绩成空。”
张涛点头:“经济发展署那边我熟,署长助理一直想推区域产业升级,我们这个项目,正是他手里少有的实绩抓手。”
“那就让他站出来。”陆轩语气果断,“你马上联系他,以‘企业愿配合政策优化’为名,提议召开财政厅、监管局、发展署三方闭门座谈。议题只有一个——如何让试点项目尽快重启。”
“可监管局那边……”张涛迟疑。
“让他们推,让他们拖。”陆轩冷笑,“但我们要把舞台搭好,让所有人在同一张桌上说话。谁不露面,谁就在逃避责任。”
会面定在两天后。地点选在商会下属的会议中心,中立、合规、不留痕迹。
座谈当天,陆轩未亲自出席,而是由孙明带队,携带完整数据报告进场。财政厅态度谨慎但积极,发展署则明显带着推进意愿。唯有贸易监管局派来的代表,语气冷淡,反复强调“流程合规”“风险可控”,拒绝给出明确时间表。
会议结束,僵局未破。
但陆轩早有准备。散会两小时后,林娜以“内部参考”名义,向财政厅提交了一份《试点暂停期间潜在经济损失预估》。报告中明确指出:若项目继续搁置六个月,预计直接税收损失将达一点八亿列伊,间接影响就业岗位两百三十个,区域冷链配套网络可能整体萎缩百分之十二。
“这不是威胁,是推演。”陆轩在电话中对林娜说,“让他们自己算这笔账。”
与此同时,马亮传来新情报:财政厅正在申请一笔欧盟区域发展基金,评审将在一个月内进行,项目落地情况是核心考核指标之一。
陆轩当即授意吴峰,在商会晚宴上“无意”透露:“樊星阁正在重新评估东欧总部选址,政策透明度和执行效率,将是决定性因素。”
话未点名,却如风过林梢。
三天后,发展署主动联系张涛,提出希望再次召开三方会议,并建议邀请财政厅与交通厅共同参与。更关键的是——他们带来了财政厅的初步态度转变:若能建立监督机制,可推动试点重启。
陆轩坐在办公室,听完汇报,只说了一句:“可以谈监督,但不能拆解方案。”
他清楚,监管局若将项目拆为“分阶段评审”,实则是无限拖延。他要的,是整体推进,是机制落地。
第二次座谈,陆轩亲自到场。他未穿西装外套,只系着领带,袖口微卷,露出手腕上那块旧表——不是炫耀,是无声的提醒:时间,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
会议一开始,监管局代表果然提出“分阶段评审”建议,声称“可降低试错成本”。
陆轩没有反驳,而是打开平板,调出一份新方案。
“我们不反对监督。”他声音平稳,“但不需要拆解。我们可以启动‘监督式试点’——划定小范围区域,三个月为周期,由三方共同派驻观察员,所有运营数据每月公开,接受联合评估。若发现问题,立即叫停;若运行良好,全面铺开。”
会议室一时安静。
财政厅代表率先开口:“数据公开,可接受。”
发展署紧随其后:“我们愿意派员参与观察。”
监管局代表脸色微变,却无法反驳——这方案既给了他们监管权,又规避了拖延借口。
陆轩继续道:“我们还可以设立联合数据平台,实时上传温控、物流、通关等核心指标,接受远程监督。这不是让步,是信任的开始。”
最终,五部门达成初步共识:签署《试点推进协作备忘录》,明确两周内召开跨部门联席会议,议程由多方共拟,樊星阁可派代表列席。
文件签署那一刻,陆轩没有起身庆祝。他只是将笔盖轻轻合上,放入西装内袋,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
“我们不是来讨价还价的。”他说,“我们是来把事做成的。”
会议结束,众人陆续离场。陆轩站在窗前,看着楼下几辆公务车依次驶出。他知道,这场博弈远未结束,监管局仍可能在细节上设卡,财政厅也可能因风向变化而退缩。但如今,规则已被重新定义——不再是单方面封锁,而是多方协调;不再是暗中角力,而是机制推进。
他转身,对林娜说:“准备一份试点实施路线图,细化到每周节点,列明所需支持。明天上午,发给五部门联络人。”
“要附上风险提示吗?”林娜问。
“不。”陆轩摇头,“只讲能做什么,不讲怕什么。我们要让他们看到的,不是危机,是机会。”
林娜点头离去。陆轩坐回桌前,翻开备忘录副本,目光落在“联席会议”四个字上。他拿起红笔,在下方画了一条横线,接着写下三个字:“倒计时。”
办公室门被轻轻推开,张涛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的文件。
“马亮刚发来,监管局今天上午召开了内部会议,议题是‘观察员派驻标准’。”
陆轩抬眼。
“他们讨论了三个方案。”张涛将文件递上,“其中一个,是直接引用我们提交的监督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