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青”材料的成功,让“新生科技”在生物基材料领域站稳了脚跟。但林枫很快发现,市场的竞争远非产品性能那么简单。“克罗诺斯”凭借其深厚的根基,开始游说相关行业协会,试图推动一项新的“生物基材料碳足迹核酸标准”,该标准在原料种植、运输等环节的计算参数上做了巧妙设定,无形中大幅提升了使用进口木材纤维为原料的“克罗诺斯”产品的“碳优势”,而贬低了使用本土农业废弃物的“长青”材料的环保评分。
“这是一场规则的博弈,”战略部负责人向林枫汇报,“他们在利用话语权,重新定义‘环保’。”
林枫意识到,他必须更深入地参与到行业标准的制定中去,不能只做技术的提供者。
就在林枫准备应对“克罗诺斯”的标准攻势时,“新生科技”内部却出了问题。负责“长青”材料核心发酵工艺的工程师团队负责人赵工,带领几名核心成员集体提交辞呈,理由是对薪酬和职位不满。而几乎同时,一家新成立的、背景神秘的材料公司“启航生物”宣告成立,其技术方向与“长青”高度重合。
张浩的调查很快有了结果:“启航生物”的背后,赫然有“寰宇资本”的影子。沈南飞并未远去,他换了一种方式,直接从“新生科技”内部挖角,试图复制其核心技术。
“釜底抽薪!”张浩咬牙切齿,“赵工他们掌握着最关键的工艺参数!”
核心团队被挖,对任何企业都是沉重打击。林枫却显得异常冷静。他仔细查看了赵工等人离职前提交的最后一批工艺数据报告,发现了几处细微但关键的数据偏差。
“他们带走的,可能不是‘礼物’,而是‘炸弹’。”林枫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他指示研发团队,暂不声张,而是根据赵工团队之前设定的“最优”参数,小规模复现发酵流程,但加强全程监控和数据记录。
同时,他授意人事和法律部门,按正常流程处理离职事宜,不做激烈反应,暗中却加紧收集证据。
几个月后,“启航生物”高调宣布其中试生产线成功投产,产品性能接近“长青”材料,并已获得“寰宇资本”领投的b轮融资。沈南飞再次出现在媒体面前,畅谈“启航生物”将如何颠覆市场。
然而,好景不长。“启航生物”的规模化生产线在运行不到一个月后,接连出现严重的发酵罐染菌、产物效率骤降等问题,导致生产线瘫痪,巨额投资眼看要打水漂。
经内部技术排查,问题根源正是赵工带去的核心工艺参数中存在几处致命的、不易察觉的逻辑错误和条件缺失。这些错误在实验室小规模环境下影响不大,但在工业化放大生产中会被急剧放大,导致系统崩溃。
赵工团队百口莫辩,他们自己也无法解释为何严格按照自己设定的“最优”参数操作,会酿成如此大祸。
“新生科技”适时对外公布了一份经过脱敏处理的技术白皮书,详细阐述了“长青”材料发酵工艺中几个容易被忽视但至关重要的控制节点和纠错机制,间接揭示了“启航生物”失败的技术原因。
业内专家一看便知,这是遇到了极高明的技术陷阱。“启航生物”不是被窃密,而是被“反向技术误导”了。
与此同时,林枫拿出了确凿证据,证明赵工在离职前,曾多次异常访问与其职责无关的机密技术数据库,并涉嫌将未公开的实验数据泄露给“启航生物”。警方随即介入调查。
沈南飞和“寰宇资本”声誉扫地,灰头土脸。“启航生物”项目宣告失败。
经此一役,林枫在公司内部强化了技术保密体系和伦理教育,并建立了更完善的关键技术岗位备份和制衡机制。
“商业竞争,无所不用其极。”林枫在高层会议上总结道,“我们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我们的核心技术,但同时,也要让自己的技术根植于坚实的系统能力和不断创新之中,让投机者无从下手。”
他话锋一转:“‘克罗诺斯’在标准上的小动作,该回应了。我们要联合国内使用农业废弃物的同行,拿出我们自己的、更科学公正的碳核算方法,不能让他们定义了‘环保’!”
就在林枫准备带领团队迎战“克罗诺斯”的标准攻势时,他接到了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一位司长的秘密电话。通话内容很短,但信息量巨大:国家正在筹划一个面向未来的“新一代生态建筑材料”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旨在突破一系列卡脖子技术,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部里希望“新生科技”能作为主要牵头单位之一。
这意味着,战场再次升级,从企业竞争、标准之争,跃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放下电话,林枫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既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和机遇,也意味着前所未有的责任和压力。更多的明枪暗箭,更复杂的利益博弈,将在更高的舞台上等待着他。
但他毫无畏惧。逆袭之路,本就是不断攀登更高峰的过程。他整理了一下思绪,安通了内部通讯:“通知所有Vp级别以上人员,一小时后,大会议室召开紧急战略会议。”
新的、更波澜壮阔的征程,已经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