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系列的成功将“新生科技”推向了材料科学的浪尖,林枫却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附件是几张模糊的实验室照片和一份残缺的数据报告,暗示“启明”材料在长期极端湿热环境下,可能存在一种罕见的“晶格蠕变”现象,导致性能缓慢衰减。发件人声称掌握更多未公开的内部测试数据,要求“技术咨询费”。
“无稽之谈!”张浩首先拍案,“我们的加速老化测试覆盖了所有已知环境!”
林枫盯着那残缺数据中的几个异常参数,前世记忆的碎片再次闪烁——那是一种在特定微量元素污染下才会触发的、极其隐蔽的材料病态,其大规模爆发往往在材料应用数年之后。
“立刻秘密复检所有‘启明’原料批次,重点排查微量元素污染,尤其是我们主要供应商‘清源矿业’提供的核心矿物。”林枫下令,声音低沉。
复检需要时间,但坏消息不胫而走。一家与“寰宇资本”关联的做空机构发布报告,引用匿名“专家”观点,详细描述了“晶格蠕变”的潜在风险,质疑“启明”材料的长期可靠性。报告迅速发酵,引发客户恐慌,部分重大工程项目暂停使用“启明”材料。
更让林枫心寒的是,内部调查显示,那几张模糊的实验室照片,拍摄角度极有可能来自公司内部高级别研发区域。
“有内鬼,而且级别不低。”张浩脸色铁青。
内鬼调查尚未有结果,“清源矿业”方面传来噩耗:其提供给“新生科技”的某批次核心矿物,被证实来源并非其宣称的主矿脉,而是来自一个伴生有未知微量放射性元素的废弃矿坑。初步判断是矿场内部管理混乱,个别人员以次充好。
问题似乎找到了源头,但林枫的直觉告诉他,事情绝非“管理混乱”那么简单。“清源矿业”与“新生科技”合作多年,一向稳定,为何偏偏在“启明”材料量产的关键节点出问题?
林枫按兵不动,对外仅承认“部分原料批次存在瑕疵,正在追溯”,并启动召回程序,姿态低调。暗地里,他指示张浩,一方面对“清源矿业”施加压力,追查劣质矿石的真正流向和责任人;另一方面,对内放出风声,称公司已锁定内鬼嫌疑人,即将采取行动,引蛇出洞。
压力之下,“清源矿业”负责质检的一名副总经理不堪重负,试图外逃,在边境被拦截。审讯中,他供认收受巨额贿赂,在特定时间点,故意将来自废弃矿坑的劣质矿石混入供应给“新生科技”的批次中。行贿方经过多层伪装,最终线索指向一家与沈南飞有关联的海外贸易公司。
几乎同时,公司内部一名负责“启明”材料中期数据审核的副总裁,在得知风声后露出马脚,被发现其境外账户存在异常大额资金流入。证据确凿,此人正是泄露内部照片和数据、与做空机构里应外合的内鬼。
人赃并获,林枫不再沉默。他召开了紧急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完整的证据链:从沈南飞方面贿赂矿场负责人掺入劣质原料,到买通公司内部高管窃取并扭曲数据,再到联合做空机构发布不实报告,一环扣一环,旨在扼杀“启明”材料,做空“新生科技”牟利。
铁证如山,舆论哗然。做空报告瞬间失去公信力,沈南飞及其关联势力声誉扫地,面临严重法律诉讼。
林枫借此机会,在“新生科技”内部展开了最严厉的反腐和合规整顿,清理了一批存在风险的人员,并建立了更严格的供应商管理和内部审计制度。他重申,公司的根基在于技术和诚信,任何触碰底线者,绝不姑息。
经过原料更换和工艺微调,“启明”材料彻底解决了潜在的“晶格蠕变”风险,其卓越性能经过更严苛的验证,赢得了市场更坚实的信任。这场风波,反而让“新生科技”的质量管控体系和危机应对能力得到了淬炼和提升。
“我们清除了内部的蛀虫,挫败了外部的阴谋。”林枫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对张浩说,“但沈南飞们不会消失,他们只会换一种方式,在下一个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等着我们。”
他的目光投向远方,那里有新的技术浪潮,也有更隐蔽的商业陷阱。
“通知战略风险委员会,将‘供应链安全’和‘商业间谍防范’提升到最高优先级。逆袭之路,不仅是技术的攀登,更是一场永不停息的、关于 vigilance (警惕)的修行。”
新的战斗警报已经拉响,林枫知道,他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