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成为“史上最小x光模特”
1895年,年仅5岁的小布拉格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街头表演“三轮车特技”时意外翻车。
他摔得手臂脱臼,疼得哇哇大哭。
他爹威廉·布拉格——一个刚听说x射线存在的热血科学家——立刻把儿子当成实验对象。
“别动!这是科学!”威廉扛着自制x光机冲过来,对着小布拉格的胳膊一顿猛拍。
小布拉格眼泪汪汪地问:“爸爸,我是不是要变成机器人了?”
结果:小布拉格不仅成了南半球首个接受x光检查的儿童,还意外解锁成就——“被科学辐射过的男人”。
他后来调侃:“我爹当年要是手抖了,世界上可能就少个诺奖得主,多了个独臂海盗。”
邻居们私下议论:“老威廉为了科学,连亲儿子都敢当小白鼠。”
18岁上演“学霸的叛逆”
1908年,布拉格以“量子速读”模式从阿德莱德大学毕业时,突然收到全家迁回英国的“惊喜礼包”。
他爹威廉被剑桥大学挖角,全家连夜打包行李跑路。
布拉格内心oS:“我才在澳洲沙滩晒出古铜色,就要去英国淋雨?”
但身体很诚实——次年他带着冲浪晒痕考入剑桥三一学院。
考试当天,他发高烧被担架抬进考场。
监考老师惊呼:“这孩子是来考试还是来演苦情剧?”
结果他照样拿下奖学金。
同学们吐槽:“这家伙考试时流的汗都是智商!”
有女生偷偷给他递纸条:“你的脑门在发光,是发烧还是智慧?”
他淡定回复:“可能是两者兼得。”
25岁喜提诺奖时的尴尬
1915年,当25岁的布拉格收到诺贝尔物理学奖通知时,他正在战壕里研究声波测距仪。
一战期间,他被迫转行当军工,每天和泥巴、炸药打交道。
颁奖词写着“因用x射线研究晶体结构”,他盯着电报嘀咕:“这奖难道不是该给我爹?”
原来当年他提出“布拉格定律”时,学术界都以为是老布拉格的成果。
颁奖现场宛如家庭伦理剧——主持人问威廉:“听说公式是你儿子推导的?”
老父亲骄傲点头:“没错!但他算数作业还是我教的!”
台下科学家们憋笑憋到脸红。
史上最年轻诺奖得主至今保持纪录:“谢邀,25岁时在领奖台和亲爹互相谦让的体验,你们不懂。”
有记者问:“您当时是不是想直接把奖杯塞给爹?”
他苦笑:“不,我想塞给他的是降压药。”
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科学红娘”
当布拉格成为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后,画风突变“学术月老”。
给克里克、沃森分配办公室时说:“你俩座位挨着,吵架方便。”
结果两人天天吵架,吵出了dNA双螺旋结构。
克里克吐槽:“布拉格主任根本是故意让我们内卷!”
沃森反击:“但卷出了诺奖,真香!”
听说学生佩鲁茨研究血红蛋白,他塞过去一袋x光片:“拿去,比情书好看。”
佩鲁茨后来真的用这些x光片发了《Nature》。
最离谱的是,他40年前的研究数据阴差阳错成了破解dNA结构的关键工具。
克里克惊呼:“这简直是科学界的预言家锦鲤!”
实验室流传名言:“在布拉格手下搞科研,躺着都能发《Nature》!”
有学生问:“主任,您是不是偷偷开了挂?”
他神秘一笑:“不,我只是开了脑洞。”
老年“科学老顽童”的倔强
70岁的布拉格退休后突发奇想,把诺贝尔奖章熔了做成实验室门把手。
“让每个摸门的人沾点诺奖欧气!”他得意洋洋地宣布。
学生们集体震惊:“主任,这是犯法的!”
他摆摆手:“法律没规定不能熔奖章,但规定了科学需要创新!”
他还强行客串中学实验课老师,演示“如何用巧克力蛋糕解释晶体结构”。
“看,这块蛋糕的糖霜分布就像原子排列!”他举着蛋糕大喊。
结果全校学生集体患上“看啥都像分子模型”后遗症。
有学生回家盯着妈妈做的披萨大喊:“这是六方晶系!”
妈妈一脸懵逼:“这孩子是不是学傻了?”
临终前他留下遗嘱:“墓碑上刻‘这里躺着个被x光透过的澳洲仔’,二维码链接我的论文。”
葬礼上,学生们扫码后集体笑喷:“主任连死都要皮一下!”
彩蛋:
布拉格父子创造的“最年轻诺奖得主+父子同获诺奖”双纪录,至今让学术界抓狂。
“这家人把科研玩成家族副本了?”科学家们酸溜溜地说。
有人翻出老威廉的日记:“当年给儿子拍x光时,我就知道这孩子不简单。”
而劳伦斯·布拉格的人生哲学大概是——
“从三轮车摔跤开始的人生,注定要滚向科学的尽头!”
他的一生,就是一场持续到死的科学喜剧。
他爹威廉曾吐槽:“我儿子要是把搞笑的劲头分一半给找对象,我早就抱孙子了。”
但他儿子却说:“科学就是我的真爱,x射线就是我的情书。”
有次他给学生讲课,突然指着黑板上的公式说:“看,这就是我和晶体的爱情结晶!”
学生们集体捂脸:“主任,求您别秀了!”
他哈哈大笑:“科学不搞笑,人生多无聊!”
他的实验室至今保留着那个用诺奖奖章做的门把手。
每个新来的学生都会摸一摸,然后说:“沾点欧气,争取明年发《Science》。”
而门把手上刻着一行小字:“此物曾见证科学史上最离谱的父子档。”
有人问:“如果重来一次,您还会让5岁的儿子当x光模特吗?”
他爹威廉的灵魂(假设存在)可能会回答:“当然!不然哪来的诺奖?”
而劳伦斯·布拉格的灵魂(如果也存在)会补刀:“然后我就能早点退休,去夏威夷冲浪了!”
科学史上的搞笑担当,非他莫属。
他用三轮车摔跤开启传奇,用x射线照亮人生,用巧克力蛋糕解释宇宙。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
科学可以很严肃,但科学家不必。
正如他墓碑上的二维码链接里写的:“别太认真,科学只是场大型真人秀。”
而那枚被熔成门把手的诺奖奖章,或许正在另一个维度里吐槽:
“我本该在博物馆里供人瞻仰,结果成了实验室的把手……但至少,我见证了科学最疯狂的模样。”
这就是劳伦斯·布拉格——一个被x光透过的澳洲仔,一个用生命搞笑的诺奖得主。
他的故事,比任何科幻小说都精彩。
因为现实中的科学,本就充满荒诞与奇迹。
正如他所说:“如果科学不能让人笑出声,那它一定还不够伟大。”
而他的笑声,至今仍在科学的星空中回荡。
每当有人用x射线研究晶体结构时,或许都能听到一个遥远的声音:
“嘿,小心点,别摔成我当年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