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喾之仁德,如春风化雨,滋养人族七十载,天下归心。
其崩逝,万民同悲,然其所立典范,犹在眼前。
继承其位者,并非其子,而是经过长期考察、以孝行和贤能闻名的 尧。
尧帝继位,年虽已高,然其明德之光,如日中天。
他谨守帝喾遗风,克勤克俭,茅茨不剪,采椽不斫,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藿之羹,与民同劳苦。
其仁德智慧,更胜前人。
然尧帝最大的功绩,并非开疆拓土,亦非创立某种惊世制度,而在于他彻底奠定了 “禅让” 之制,将“天下为公”的理念推至顶峰。
彼时,洪荒人族虽统称一体,然部落联盟痕迹犹存,“家天下”的苗头已在一些强大部族中隐现。
若依血缘世袭,帝位本可传于尧子丹朱。
然丹朱性情乖张,不肖无能。
尧帝观之,忧心忡忡。
“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尧帝于庭议之上,对四岳(四方部落首领)慨然言道,“帝王之位,非一家一姓之私器,乃天下万民之公器。有能者居之,方是正道。”
于是,他毅然放弃传子之念,命四岳举荐天下贤才。
四岳皆曰:“有鳏夫在下,曰虞舜。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言有一鳏夫名叫舜,父亲愚昧歹毒,继母嚣张跋扈,异母弟傲慢无礼,但舜却能以孝道和睦家庭,使其不至于陷入奸恶。
尧帝闻之,并未轻信。他深知帝王之责重大,需经万般考验。于是,他将自己的两个女儿 娥皇、女英 嫁与舜,以观其内行;又命九个儿子与舜共处,以观其外能。更派遣舜深入山林川泽,于暴风雷雨之中行走,以试其胆识意志。
舜皆从容应对。他以孝感化顽父嚣母,以德折服傲慢兄弟,家庭终归和睦。与尧子相处,谦恭有礼,以德服人。至于山林川泽,纵有虎狼毒虫,风雷肆虐,他亦心志坚定,毫无惧色,反而能辨明方向,安然回归。
尧帝又让舜参与政务,总理百官,接待四方诸侯。舜将各项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百官宾服。经过长达三年、全方位的严格考察,尧帝确信舜确为至德至能之人,足以托付天下。
这一日,泰山之巅,祭坛高筑。祥云缭绕,百官齐聚,万民翘首。
尧帝手持象征权力的玄圭,面容庄严,声音洪亮,传遍四方:
“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意为:啧啧!你这位舜啊!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诚实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陷于困苦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了。)
言罢,尧帝郑重地将玄圭交到舜的手中。
舜跪拜受命,泣曰:“臣必恪尽职守,不负陛下所托,不负万民所望!”
没有刀兵相加,没有阴谋诡计,只有庄严肃穆的仪式与沉甸甸的责任传承。尧禅位于舜,完成了洪荒人族历史上最光辉的一次权力和平交接。
舜帝继位,果然不负众望。他励精图治,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又任命禹、皋陶、契、后稷等贤能各司其职,使得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将尧帝开创的太平盛世推向新的高峰。
不周山域。
秦霄的意志记录着这一标志性事件。
“记录:重大政治制度事件——尧舜禅让。”
“性质:非血缘世袭的最高权力和平移交,确立‘选贤与能’原则。”
“影响:极大强化了人族政权的‘公天下’属性与合法性,提升了集体凝聚力。为后世提供了理想化的政治范式。”
“天道反馈:降下大量功德(偏向秩序与文明层面),认可此种行为符合天道至公之理。”
“数据分析:权力交接的优化模式、精英选拔机制的效能、‘公天下’理念对文明长期稳定性的影响。”
“风险推演:此制度对继任者道德要求极高,存在被后世篡改或废弃的可能(‘家天下’趋势暗流)。”
秦霄注意到,此次禅让引动的天道功德,与三皇归位时有所不同,更侧重于秩序与文明本身的褒奖。同时,他也推演出这种理想化制度背后的脆弱性。
火云洞中,三皇颔首。 此乃人族之大幸,亦是大道之体现。
天庭,昊天上帝默然注视。 人族如此发展,自主性越来越强,不知是福是祸。
昆仑山,元始天尊眼中闪过一丝莫测之光。 公天下?选贤与能?呵呵,天数无常…
碧游宫,通天教主不置可否。 有趣,但太过理想。
幽冥血海,冥河老祖嗤笑。 虚伪!力量才是永恒!
尧舜禅让,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洪荒人族的历史长河中。它象征着无私、贤明与天下为公的最高理想,激励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
然而,理想的光芒越盛,照出的阴影也越加清晰。丹朱及其部族的不满,某些强大部落对“贤能”标准的不同理解,以及未来是否总能出现尧舜这样的圣王……这一切,都为人族未来的道路,埋下了深深的变数。
盛世之下,暗流已生。五帝的时代,即将走向它的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