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晨露带鲜,一笼褶子的旧时光信笺
周三的晨光刚漫过“星语花坊”的窗台,木质门帘就被轻轻掀开。穿着藏青色对襟衫的张阿公提着竹编食盒站在门口,食盒上贴着张泛黄的纸条,写着“沪上小笼·家传法”,盒缝里隐约飘出鲜肉的鲜香。
“晚星丫头,景渊小子,阿公带了点好东西。”张阿公被迎进店里,把食盒放在靠窗的桌上,打开的瞬间,一股浓郁的肉香混着葱姜香扑面而来——里面装着块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还有一小罐澄亮的皮冻,“这是我从上海老房子的冰箱里翻出来的,皮冻是去年冬天熬的猪皮冻,五花肉是特意托人从上海农场带的黑猪肉。”他从口袋里掏出张叠得整齐的宣纸,上面用钢笔写着密密麻麻的字,“这是我老伴当年教我做鲜肉小笼包的方子,以前在上海静安寺旁边的弄堂里,我们家的小笼包要排队才能买到,皮薄得能看见里面的汤汁,咬一口鲜得掉眉毛。”
林晚星拿起宣纸,指尖拂过字迹,能感受到纸面的粗糙质感。她凑近闻了闻五花肉,肉质紧实,带着淡淡的肉香,没有一点腥味。“张阿公,这黑猪肉看着就新鲜,现在好多地方都买不到这么地道的黑猪肉了。”
正在检查烤箱的谢景渊走过来,拿起一小块皮冻放在手心,轻轻捏了捏,皮冻瞬间化成细腻的汁水。“沪式鲜肉小笼包的关键,一是皮冻的熬制,必须用猪皮加葱姜料酒慢熬,熬到胶质完全析出,冷藏后才能成冻,咬开才有爆汁的口感;二是面皮的擀制,要用低筋面粉加温水,擀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圆皮,才能兜住馅料还不破。我查过上海老字号‘南翔馒头店’的做法,500克低筋面粉配220毫升温水,馅料里肉与皮冻的比例1:1,最能还原老上海的味道。”
张阿公闻言拍了下手,指着宣纸说:“就是这个数!以前我老伴总说,皮冻要熬够3小时,放凉后切成小丁;肉馅要朝一个方向搅打上劲,加皮冻的时候要分三次加,这样煮出来的小笼包才会汤汁饱满。”他从食盒底层拿出张老照片,照片上是年轻时的张阿公和老伴在弄堂里卖小笼包的场景,蒸笼冒着白汽,排队的人手里都拿着搪瓷碗,“要是你们能做出这个味道,我带小区里的上海老同乡来尝尝,让他们也回味下弄堂里的烟火气。”
当天上午,“星语花坊”的后厨就飘起了面粉香与肉香。林晚星负责剁肉馅、拌馅料,谢景渊则忙着揉面团、擀面皮,案板上的面皮一张张叠放着,像极了即将绽放的沪式细腻。
二、鲜汁润心·沪式鲜肉小笼包
- 适配场景:上海经典传统小吃,口感皮薄馅足、汤汁鲜美,味道咸鲜适中,适合作为早餐、午餐或下午茶点,现蒸现吃最佳(蒸好后5分钟内食用,避免面皮变软、汤汁流失;放凉后可用蒸锅加热2分钟,口感基本不变);剩余的面团可密封冷藏(保存1天内),食用前回温10分钟;馅料可提前调好密封冷藏(保存2天内),包之前搅拌均匀;皮冻可密封冷藏(保存3天内),使用前切成小丁。
- 基础原料(约制作30个,每笼6个,配10毫升醋汁):
- 主料(面皮基底,薄韧的核心):
- 低筋面粉500克(选蛋白质含量8%-10%的,确保擀薄后有韧性;避免用高筋面粉,皮会偏硬;若没有低筋面粉,可用300克中筋面粉+200克玉米淀粉混合,模拟低筋口感)。
- 温水220毫升(温度约35c,手摸温热,能让面粉更好地形成面筋;避免用冷水或开水,冷水醒面时间长,开水易烫熟面粉)。
- 白砂糖5克(加入面粉中,增加面皮的柔软度;没有白砂糖可省略,但皮会偏干)。
- 食用油10毫升(揉面时加入,增加面皮的延展性;没有食用油可用5毫升猪油替代,香气更浓郁)。
- 主料(馅料核心,鲜美的关键):
- 黑猪五花肉400克(选肥瘦比4:6的,剁成细腻肉末;避免用纯瘦肉,馅易干柴;若没有黑猪五花肉,可用普通五花肉+里脊肉按3:2混合,口感略逊但接近)。
- 猪皮300克(熬皮冻用,选带少量脂肪的猪皮;避免用太瘦的猪皮,胶质不足;若没有猪皮,可用200克鸡爪+100克猪蹄熬制,同样能析出胶质)。
- 姜葱水150毫升(取80克生姜+80克小葱,加200毫升清水浸泡40分钟,过滤取汁;没有姜葱水可用80毫升料酒+70毫升清水混合,辅助去腥)。
- 生抽20毫升(提鲜用,选酿造生抽;避免用老抽,颜色过深;没有生抽可用15毫升味极鲜+5毫升清水混合)。
- 蚝油15毫升(增鲜用,选原味蚝油;没有蚝油可用10毫升鸡汁+5毫升清水混合)。
- 白胡椒粉3克(去腥增香用,选细白胡椒粉;避免用黑胡椒粉,味道过冲;若没有白胡椒粉,可用2克十三香替代)。
- 白砂糖8克(中和肉馅的腥味,提升鲜味;没有白砂糖可用5克冰糖粉替代)。
- 香油10毫升(增加馅料的顺滑度,避免煮后馅结块;没有香油可用8毫升食用油替代,口感略逊)。
- 盐5克(调味用,根据个人口味调整;避免盐放太多,掩盖鲜肉的鲜味)。
- 主料(皮冻核心,爆汁的关键):
- 清水500毫升(熬皮冻用,水量以刚没过猪皮为宜;水量过多,皮冻会偏稀;水量过少,易糊底)。
- 生姜20克(去皮切片,熬皮冻时去腥;没有生姜可用15克洋葱替代)。
- 小葱20克(打结,熬皮冻时增香;没有小葱可用10克大葱替代)。
- 料酒30毫升(熬皮冻时去腥;没有料酒可用20毫升黄酒替代)。
- 辅料与工具:
- 辅料:镇江香醋50毫升(蘸小笼包用,选陈年香醋;没有镇江香醋可用30毫升陈醋+20毫升清水混合,降低酸度)、姜丝10克(加在醋里,解腻去腥;没有姜丝可用5克蒜丝替代)。
- 工具:擀面杖1根(擀面皮用,选木质小擀面杖,方便擀出中间厚边缘薄的皮;没有可用啤酒瓶替代,包裹油纸防粘)、蒸锅1个(蒸小笼包用,选带篦子的蒸锅,避免水汽滴在包子上)、蒸笼3个(每个蒸笼放6个小笼包,选竹制蒸笼,蒸出的包子有竹香;没有竹制蒸笼可用不锈钢蒸笼替代,底部铺油纸防粘)、电子秤1台(精准称量原料,新手必备,避免面粉或调料比例失衡)、搅拌碗2个(分别调馅料和皮冻)、菜刀1把(切肉和葱姜用)、菜板1块、纱布1块(过滤皮冻用,选细纱布,避免残渣混入)。
- 关键步骤:
1. 熬制皮冻(爆汁的核心):
- 猪皮放入锅中,加入足量清水,大火烧开后煮5分钟,捞出用镊子拔净猪毛,刮去内侧的脂肪(猪毛和脂肪会影响皮冻的口感,必须处理干净;刮脂肪时动作要轻,避免刮破猪皮)。
- 处理好的猪皮切成1厘米见方的小丁,放入砂锅中,加入500毫升清水、20克姜片、20克葱结和30毫升料酒,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熬制3小时(大火烧开能让猪皮快速受热,小火慢熬能让胶质充分析出;熬制期间要偶尔搅拌,避免猪皮粘底)。
- 熬至汤汁浓稠、猪皮变得透明时,关火,捞出姜片和葱结,用纱布过滤皮冻液到碗中(过滤能让皮冻更细腻;碗要提前擦干,避免有水影响凝固)。
- 皮冻液放凉后,放入冰箱冷藏4小时,直至完全凝固成块状(冷藏温度控制在0-4c,温度过低会冻伤皮冻,影响口感;凝固后用手按压,硬实且有弹性即可)。
- 凝固的皮冻取出,切成0.5厘米见方的小丁,备用(皮冻丁要小,方便包进馅料,还能快速融化成汤汁;切的时候刀要锋利,避免皮冻碎成渣)。
2. 制作面皮(薄韧的核心):
- 低筋面粉倒入大盆中,加入5克白砂糖,搅拌均匀后中间挖个洞,慢慢倒入220毫升温水,边倒边用筷子搅拌成絮状(温水要慢慢加,避免面粉结块;若絮状太干,可加少量温水调节,太湿则加少量面粉)。
- 加入10毫升食用油,用手将絮状揉成光滑的面团,盖上保鲜膜,醒发30分钟(醒发能让面筋充分松弛,擀皮时不易断裂;醒发期间不要频繁打开保鲜膜,避免面团变干)。
- 醒发好的面团放在撒有少量面粉的案板上,揉成长条,分成30个均匀的小剂子(每个剂子约20克,大小如乒乓球;分剂子要均匀,避免面皮大小不一)。
- 取一个小剂子,用手掌按扁,用擀面杖擀成直径约8厘米、中间厚边缘薄的圆形面皮(擀的时候要轻,从中间向边缘擀,避免擀破;边缘薄能让包子捏褶时更易成型,中间厚能防止煮破露馅),依次擀好所有面皮,撒少量面粉防粘。
3. 调制馅料(鲜美的核心):
- 黑猪五花肉剁成细腻肉末,放入大碗中,分5次加入150毫升姜葱水,每次加入后顺一个方向搅拌2分钟,直至水分完全吸收(搅拌方向必须一致,才能让肉馅上劲,煮后不松散;若水分吸收慢,可延长搅拌时间)。
- 加入20毫升生抽、15毫升蚝油、3克白胡椒粉、8克白砂糖、5克盐和10毫升香油,继续顺一个方向搅拌3分钟至肉馅粘稠有光泽(馅料要搅拌至粘稠,避免包的时候散开;若太干,可加少量姜葱水调节)。
- 加入切好的皮冻丁,轻轻翻拌均匀(翻拌时动作要轻,避免皮冻丁碎掉;皮冻丁要均匀分布在馅料中,确保每个包子都有汤汁),备用。
4. 包制与蒸制(鲜汁的核心):
- 取一张面皮放在手心,中间放15克调好的馅料,用手指蘸少量清水涂抹在面皮的边缘(清水能增加面皮的粘性,方便捏褶;涂水量要少,避免面皮变软)。
- 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面皮边缘,顺时针方向捏出12-15个褶子,最后将收口捏紧,小笼包即包好(褶子要均匀,既能让包子更美观,还能锁住馅料的汁水;收口要捏紧,避免蒸的时候散开漏馅)。
- 蒸笼底部铺油纸,刷一层薄油,放入包好的小笼包,每个包子之间留2厘米间距(刷油能防止包子粘在油纸上;留间距能让包子受热均匀,避免粘在一起)。
- 蒸锅中加入足量清水,大火烧开后,将蒸笼放入蒸锅,盖上锅盖,中火蒸8分钟(中火蒸能让包子慢慢熟透,避免面皮蒸老;蒸制时间不要太长,否则面皮会变软,汤汁会流失)。
- 蒸好后关火,焖1分钟再开盖(焖1分钟能让包子的温度均匀,避免开盖时温差太大导致面皮收缩),取出蒸笼,将小笼包盛入盘中。
5. 调配醋汁与食用(润心的核心):
- 小碗中加入10毫升镇江香醋,放入2克姜丝,搅拌均匀,制成醋汁(姜丝能解腻去腥,还能提升小笼包的鲜味;醋汁用量可根据个人口味调整,喜欢酸的可多放)。
- 食用时,用筷子夹起小笼包,先在醋汁中蘸一下,然后轻轻咬开一个小口,吸完里面的汤汁,再吃包子(先吸汤汁能避免烫伤,还能尝到鲜美的汤汁;蘸醋汁能解腻,让口感更清爽)。
6. 成品特点:沪式鲜肉小笼包外皮呈半透明状,褶子均匀美观,能隐约看到里面的肉馅和汤汁;刚蒸好的包子散发着鲜肉的鲜香与面皮的麦香;入口先是汤汁的咸鲜,接着是肉馅的细腻,咬到面皮时,能感受到薄韧中带着的柔软,不粘牙、不塞牙;咽下去后,嘴里还留着肉香,搭配醋汁吃,解腻又提鲜,完全还原了老上海鲜肉小笼包的“烟火气”。
三、鲜香满店,暖意漫过弄堂
第一笼小笼包刚蒸好,林晚星就端到张阿公面前:“张阿公,您尝尝,是不是您记忆里上海弄堂的味道?”张阿公拿起筷子,轻轻夹起一个小笼包,在醋汁里蘸了蘸,咬开小口吸了口汤汁,鲜美的味道让他眼睛瞬间亮了——和年轻时在静安寺弄堂里吃的味道一模一样。
“就是这个味!”张阿公又夹了一个小笼包,边吃边说,“以前在上海,好的小笼包要‘皮薄如纸、汤汁满溢、肉鲜不腻’,你们连捏15个褶子这个细节都做到了,比我在这边沪菜馆吃的‘上海小吃’正宗多了!”他掏出手机,对着蒸笼里的小笼包拍了张照,“我这就发到上海同乡会群里,让老兄弟们都来尝尝,回味下弄堂里的早餐时光。”
谢景渊笑着递过一杯大麦茶:“您要是喜欢,我们以后每周三上午都做,您随时来吃。”话音刚落,店门又被推开,穿着时尚的王导演带着团队走进来,手里还拿着个剧本,身后跟着两个扛着摄像机的工作人员——他是本地美食纪录片《巷陌烟火》的导演,上次在短视频平台刷到“星语花坊”的陈皮红豆沙,特意来探班。
“林老板、谢老板,我是《巷陌烟火》的王导。”王导演指着剧本说,“我们想拍一期‘老上海小吃’的专题,刚才刷到张阿公发的同乡会消息,特意带团队来拍鲜肉小笼包!”他接过林晚星递来的小笼包,尝了一口,忍不住点头:“这汤汁太鲜了,皮也够薄,比我在上海出差时吃的南翔小笼还地道!”
摄影师也忍不住端起相机,边拍边说:“这褶子拍出来太好看了,蒸汽朦胧的感觉也很有烟火气,肯定能成纪录片的爆款片段!”他调整着镜头角度,从包制到蒸制,每个环节都拍得细致,镜头里的小笼包在蒸汽中泛着光,像藏着老上海的记忆。
上午十一点多,店里渐渐坐满了人。带父亲来尝鲜的上海姑娘小沈,点了3笼小笼包:“我爸来这边旅游,总说吃不到正宗的鲜肉小笼包,昨天刷到同乡会的消息,今天一早就拉着我过来了。”小沈的父亲边吃边说:“这味道和我小时候在弄堂里吃的一模一样,皮冻熬得好,肉馅也鲜,以后来这边旅游,肯定还来吃!”
附近写字楼的白领也来了,手里还拿着外卖盒:“我听同事说你们家的小笼包特别好吃,特意来买两笼当午餐,顺便给同事带几笼。”谢景渊帮她把小笼包装进外卖盒,叮嘱道:“外卖盒要盖紧,避免汤汁流失;吃的时候最好用蒸锅加热1分钟,口感和刚蒸好的一样;醋汁单独装,吃的时候再倒进去,避免面皮变软。”
打烊时,案板上还残留着面粉的痕迹,张阿公带来的竹编食盒被林晚星小心地收在柜台上。她坐在餐桌旁,整理着顾客反馈:“景渊哥,今天好多顾客说想加蟹粉,还有人问能不能做虾仁馅的,给不吃猪肉的顾客选择。”
谢景渊走过来,接过反馈本,指尖在“蟹粉版”三个字上顿了顿:“可以,下次咱们准备蟹粉版(馅料里加50克蟹粉,搅拌时加10毫升黄酒去腥,增加鲜度)和虾仁馅版(用300克鲜虾仁替代五花肉,剁成虾泥,加50克猪肥膘增加油脂香,适合不吃猪肉的顾客);对了,王导演刚才说,《巷陌烟火》的专题会在下个月播出,他们还想邀请我们去上海参加‘老上海小吃文化节’,顺便走访当地的老字号小笼包铺,学习更地道的沪式小吃做法,我还没来得及和你说。”
林晚星抬起头,眼底满是惊喜:“真的吗?那我们就能学到最正宗的沪式小吃手艺了!”窗外的晨光已经变亮,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来,店里残留的面粉香与肉香还在空气中弥漫。
“星语花坊”的美食故事还在继续,下一次,他们要带着沪式的细腻味道,继续在这座城市里,用美食温暖更多人的时光。而王导演提到的“老上海小吃文化节”邀请,或许会让这家小店,从“城市烟火”走向“地域传承”,让更多人尝到藏在鲜肉小笼包里的沪式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