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鞋带藤蔓”事件后,苏晓和娜娜巫意识到,对樱的教育必须提上日程,且刻不容缓。他们无法像对待普通孩童那样,送她去学校,或者仅仅依靠言语说教。樱的认知方式更接近于一种本能的感知与共鸣。于是,一场别开生面、融入日常点滴的“精灵课堂”,在伊甸镇悄然展开了。
娜娜巫的课堂:感受生命的美好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娜娜巫便会带着樱来到小院里。她不会说太多深奥的道理,而是用行动和感受来引导。
她会让樱伸出小手,轻轻触碰沾着晨露的玫瑰花瓣,感受那冰凉的触感和阳光照射后渐渐升腾的暖意。“看,小樱,这是水,是生命需要的。阳光来了,它就会变得温暖,让花儿开放。”
她会带着樱蹲在刚翻过的、湿润的泥土边,看蚂蚁忙碌地搬运食物,听鸟儿在枝头清脆的鸣唱。“听,这是大家起床、开始新一天的声音。它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生活呢。”
在厨房里,娜娜巫制作点心时,会有意识地将樱带在身边。她会让樱感受面粉的细腻,砂糖的颗粒感,黄油的柔软,以及将它们混合、揉捏、烘烤过程中,物质形态的奇妙变化与最终凝聚成的、能带来幸福的香气与味道。
“食物不仅仅是填饱肚子,小樱。”娜娜巫一边将裱花袋里的奶油挤出花朵的形状,一边轻声说,“它承载着制作人的心意,也能传递快乐给品尝的人。你吸收的那些‘幸福能量’,就是这样产生的哦。”
樱似懂非懂,但她能清晰地感受到娜娜巫话语和行动中蕴含的温柔、耐心与对世间万物的珍爱。她学着娜娜巫的样子,用光做的小手模仿揉面的动作,对着烤箱里膨胀的面团露出期待的眼神。她在这些最朴素的日常里,逐渐理解了“创造”、“分享”与“美好情感”的源头。
苏晓的课堂:观察秩序与循环
相较于娜娜巫的感性引导,苏晓的教学方式则更为冷静和宏观,更侧重于“观察”与“理解”。
午后,他会抱着樱(通常让她坐在自己的肩膀上,或者藏在他的衣兜里,只露出眼睛),在图书馆安静的区域散步。他不会强迫樱去阅读文字,而是引导她“看”那些沉浸在书海中的人们。
“看那位老爷爷,他正通过书本,与很久以前的人对话,了解过去的故事。这是‘知识’的传承。”
“看那个大哥哥,他解开了难题,很高兴。这是‘思考’带来的快乐,是突破自我的成就感。”
“还有那些小朋友,他们因为一个有趣的故事而笑,这是‘想象力’的飞翔。”
苏晓用简洁的语言,为樱解释着那些她能从读者身上吸收到的、不同种类的思维光点的含义。他让樱明白,图书馆里流淌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无数心灵的探索、宁静与共鸣,这是一种无形的、有序的“智慧能量”。
夜晚,苏晓会带着樱来到院子,仰望星空。他不会讲述复杂的星座神话,而是指着天空,用最平实的语言描述:
“看,星星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升起、落下,沿着自己的轨道运行。这是‘规律’。”
“春天,树会开花;夏天,叶子茂盛;秋天,果实成熟、叶子变黄落下;冬天,树木休息,等待下一个春天。这是‘循环’。”
“我们脚下的土地,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喝的水,所有的一切,都相互关联,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他教导樱,她的力量,就像这星光、这四季、这自然循环的一部分,需要遵循某种内在的“秩序”。滥用力量,就如同强行改变星辰的轨迹,或者让树木在冬天开花,可能会打破平衡,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樱安静地听着,看着。她澄澈的眼眸中,倒映着璀璨的星河,也倒映着苏晓沉静而睿智的侧脸。她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规律”、“循环”、“平衡”这些词语的深意,但她能感受到苏晓话语中的郑重,以及那份对世界底层规则的尊重。
图书馆的书香与思维的闪光,夜空的星辰与四季的轮回,面包的香气与阳光雨露的温暖……这些构成了樱最初认知世界的课堂。
在娜娜巫的温柔与苏晓的理性共同浇灌下,樱那源自本能的、纯粹的自然灵性,开始被注入人性的理解与秩序的框架。她不再仅仅是一个拥有力量的小精灵,更开始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懂得感受、思考,并能为这个世界带来美好,而非混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