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刺杀的鲜血还未干涸,陈远的反击已然如同蓄势已久的雷霆,骤然劈落!他深知,在政治斗争中,一味隐忍退让只会让对手更加肆无忌惮。必须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用更猛烈的手段,打疼敌人,才能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反击的目标,并非直接指向老谋深算的周延儒本人——那需要更充分的证据和更合适的时机。陈远的剑锋,首先斩向了周延儒麾下最为活跃、也是跳得最高的几只“恶犬”——那几位在朝堂上和在渌水夜宴中,对他攻击最为卖力的御史和给事中(科道言官)。
这些言官,看似清流,实则大多与地方豪强、不法商贾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屁股底下并不干净。
陈远手中,掌握着两张王牌:沈炼的“夜不收pLUS” 和 赵顺的数据司。
“净街司”在北京的暗桩早已启动,针对那几名目标言官进行了全方位的秘密调查。而数据司则对从大名府、山西、乃至通过海贸司渠道搜集来的各类商业、田产、资金往来数据,进行了大规模的交叉比对和分析。
很快,一份份触目惊心的黑材料,被整理成条理清晰、证据链完整的密报,送到了陈远手中。
御史甲,表面上两袖清风,实则通过其小舅子,在老家霸占民田千顷,并与晋商勾结,私下参与违禁物资的走私。
给事中乙,号称不畏权贵,但其家族在江南经营的织坊,长期偷漏巨额税款,并利用其职权,打压竞争对手。
翰林丙,清谈误国,却暗中收受晋商重金,为其充当保护伞,并在士林中散布攻击陈远的言论……
这些材料,如果公开,足以让这些平日里道貌岸然的“清流”身败名裂,锒铛入狱!
陈远没有选择将这些材料直接呈递给崇祯或者通过常规渠道弹劾——那样效率太低,且容易被周延儒在中途拦截、化解。他采取了一种更加高效、也更符合这个时代规则的方式——利用勋贵的关系网络和市井舆论。
首先,他通过成国公朱纯臣、襄城伯李国桢等勋贵的渠道,将这些黑材料的“精华部分”,巧妙地“泄露”给了一些与周延儒政见不合、或者单纯看那些言官不顺眼的其他御史和给事中。
顿时,科道内部暗流涌动。对于那些渴望上位、或者与周延儒一党有矛盾的言官来说,这无疑是扳倒政敌、讨好新贵(陈远)的绝佳机会!
紧接着,在北京城的茶楼酒肆、书院会馆之中,一些关于那几位言官贪赃枉法、欺男霸女的“段子”和“小道消息”,开始悄然流传。细节生动,有鼻子有眼,虽然未点明来源,但传播速度极快。
舆论的发酵,比任何正式的弹劾都来得迅猛。
几天之内,那几名被盯上的言官便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同僚异样的目光,市井百姓的指指点点,让他们坐立不安。他们试图找周延儒求救,但周延儒此时为了撇清西山刺杀的关系,正焦头烂额,哪里还顾得上他们?
很快,第一封正式的弹劾奏章出现了!一名素以耿直着称、且与周延儒不和的御史,率先发难,依据那些“流传”出来的线索,上书弹劾御史甲侵占民田、勾结奸商!
这仿佛是一个信号。紧接着,第二封、第三封弹劾奏章接踵而至,目标直指给事中乙、翰林丙等人!罪名五花八门,但都证据相对扎实(得益于陈远提供的核心情报)。
墙倒众人推。更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官员,看到风向不对,也纷纷加入弹劾的队伍,或者提供新的“罪证”。一时间,科道内部掀起了一场针对周延儒羽翼的猛烈风暴!
周延儒试图保下这几只“恶犬”,但在汹涌的舆论和确凿的证据面前,他的努力显得苍白无力。崇祯皇帝原本就对言官们的空谈和党争深感厌恶,接到这么多言之有物的弹劾,更是龙颜大怒。
“查!给朕一查到底!”崇祯的旨意冰冷无情。
锦衣卫和东厂(虽然势微,但仍有职能)迅速介入。有陈远暗中提供的“弹药”,调查进行得异常顺利。短短半个月,御史甲、给事中乙、翰林丙等数名周延儒的核心党羽,相继被革职查办,投入诏狱!其家产被抄没,牵扯出的晋商和地方豪强也纷纷落网。
这场由陈远在幕后主导的雷霆反击,战果辉煌!周延儒在科道言官中的势力遭到重创,元气大伤。他本人虽然暂时未被波及,但威望已然扫地,在朝中的话语权大不如前。
而陈远,则通过这次漂亮的反击,向北京所有的势力展现了他可怕的手段和能量——他不仅能在北地治民练兵,更能在波谲云诡的京城,运用各种手段,精准地打击政敌!
那些原本还在观望的勋贵,更加坚定了与陈远合作的决心。一些中间派的官员,也开始重新评估这位“首席执政官”的分量。
经此一役,陈远在北京的地位,不仅没有因刺杀而动摇,反而更加稳固,真正获得了与周延儒这等老牌权臣分庭抗礼的资本。
“这只是开始。”陈远看着手中关于周延儒一党溃败的报告,眼神冰冷,“接下来,该是彻底清算的时候了。首席执政官的加冕之路,需要用敌人的尸骨来铺就。”
权力的游戏,从来都是这么残酷。而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最终的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