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交通厅那份关于全省港口规划修编的“建议性”征求意见稿,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滨州市委市政府内部激起了巨大的波澜。稿中明确提及,为“优化全省港口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拟将滨州港新港区的未来发展定位,从“综合性枢纽港”调整为“以大宗散货和临港工业为主的专业性港口”,并将部分原规划给予滨州港的集装箱航线资源和政策扶持,向地理位置更靠近内陆经济腹地的邻省通远港倾斜。
消息传来,沈青云第一时间召集了市长宋青山、常务副市长李伟、分管交通的副市长、发改委主任、交通局长以及港务集团新任董事长周国梁,召开紧急会议。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交通局长拿着那份征求意见稿,声音带着愤懑:“沈书记,宋市长,这简直……这简直就是釜底抽薪啊!如果按照这个规划定位,我们滨州港就别想发展集装箱和现代物流了,永远只能当个‘搬运工’,吃最累的饭,赚最少的钱!而且,航线资源一旦被通远港拿走,再想抢回来就难如登天了!”
周国梁更是急得嘴角起了燎泡:“书记,市长,我们改革草案的核心就是转型升级,发展集装箱和高端服务业!省厅这个规划要是定了,我们的改革还没开始就直接胎死腹中了!这不仅仅是港口的问题,这会直接影响我们滨州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格局!”
宋青山面色铁青,手指敲着桌面:“省厅这个调整,理由冠冕堂皇,但背后的意图,恐怕没那么简单。通远港那边,这几年 lobbying(游说) 的力度很大啊。” 他看了一眼沈青云,“青云,这件事必须高度重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业务规划问题,而是关系到滨州核心利益的区域竞争和政治博弈。”
沈青云始终沉默地听着,大脑飞速运转,分析着这份“建议”背后的层层原因:既有区域经济布局的宏观考量,也难保没有通远港乃至其背后支持力量的游说和施加影响,甚至可能与他强力推动港口反腐、触动某些利益链条后引发的反弹有关。
“同志们,”沈青云终于开口,声音沉稳,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慌解决不了问题。省厅的还只是征求意见稿,这说明事情还有回旋的余地。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立刻行动起来,用最扎实的依据、最充分的理由、最有效的渠道,去争取、去博弈、去改变这个对我们极为不利的规划!”
他迅速做出部署:
1. 成立专项应对工作组:由他亲自担任组长,宋青山担任副组长,相关市领导和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统一指挥协调。
2. 立即准备反驳材料:由发改委牵头,交通局、港务集团、规划局配合,组织精干力量和专家学者,必须在三天内拿出一份高质量、有说服力的报告。报告要重点阐述滨州港作为综合性枢纽港的不可替代性(深水良港、腹地辐射、产业配套),以及定位调整将对北阳省整体经济利益和战略安全造成的负面影响。
3. 多方渠道同时发力:
· 官方渠道:由他和宋青山联名,向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省领导进行紧急汇报,陈述利害。
· 人大政协渠道:动员滨州籍和在滨州有重要利益的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准备在即将召开的省“两会”上提出议案、提案,制造舆论声势。
· 专家智库渠道:邀请国家级的港口规划、区域经济专家来滨州实地考察,召开研讨会,从第三方专业角度发声。
· 市场力量渠道:动员与滨州港命运休戚相关的大型货主、航运公司、物流企业,向省级相关部门表达诉求,施加市场压力。
“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沈青云目光扫过全场,语气斩钉截铁,“关系到滨州的未来,没有退路!各部门必须高效运转,密切配合,所有材料数据必须精准无误,所有沟通汇报必须抓住要害!”
三天后,一份厚达百余页、数据翔实、论证严密的《关于恳请支持滨州港维持综合性枢纽港定位并加大扶持力度的紧急报告》摆在了沈青云的案头。他仔细审阅修改后,与宋青山一同,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报告,直奔省城。
他们首先拜会了分管交通的副省长。副省长办公室内,气氛严肃。沈青云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主题,指着报告中的核心数据和图表,条分缕析:
“省长,滨州港拥有北阳省唯一的深水航道和大型专业化集装箱泊位条件,这是通远港无法比拟的自然禀赋。如果强行将集装箱业务转移,不仅前期投入的近百亿基础设施将大量闲置,北阳省每年至少百分之三十的外贸集装箱货物将不得不绕道外省港口,仅此一项,每年就将增加本省企业物流成本数十亿元,削弱我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宋青山补充道:“更重要的是,港口定位直接决定产业布局。如果滨州港被限定为散货港,那么依赖高效物流和高附加值运输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就很难在滨州乃至我省北部地区集聚,这将严重影响我省的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升级战略。”
副省长认真听着,不时提问。他显然也感受到了此事的分量,表示会“慎重研究”。
随后,沈青云又单独约见了省委书记和省长,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汇报。他不仅从经济角度,更从政治和战略高度阐述了滨州港的重要性:“书记,省长,滨州港不仅仅是滨州的港口,更是北阳省联通世界、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门户。放弃滨州港的综合性枢纽定位,无异于自断臂膀,将我省经济发展的主动权部分让渡于人。这背后,是否还存在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干扰,值得警惕。”
省委书记沉吟良久,最终表态:“你们反映的情况很及时,也很重要。省里的规划修编,一定会本着对全省发展最有利的原则,进行科学论证,统筹考虑。滨州市委市政府的意见,省委省政府会认真研究。”
就在沈青云在省城全力斡旋之际,滨州这边却出了岔子。那份精心准备的应对报告的部分核心内容和数据,竟然被一家颇有影响力的财经媒体率先披露,并进行了倾向性明显的解读,暗示滨州市“不顾全省大局”、“搞地方保护主义”,引发了舆论关注和一些不必要的争议
沈青云在省城接到宋青山的紧急电话后,心中震怒,但表面依旧冷静。他立刻指示宋青山和李伟:第一,严格控制内部消息,由纪委和办公厅联合成立调查组,彻查泄密源头;第二,市委宣传部主动发声,以新闻通稿形式,正面阐述滨州市基于全省利益和科学发展对港口规划的合理诉求,引导舆论,批驳不实解读;第三,稳定港务集团内部情绪,防止自乱阵脚。
调查组的效率很高,很快锁定了泄密嫌疑人——市政府政策研究室的一名副科长。此人曾参与报告的数据核对工作,与通远港某企业高管有远亲关系,并在一次家庭聚会中酒后失言,被对方有心套取了信息。此人立即被停职检查,并移交纪委进一步处理。
这次泄密事件,给沈青云敲响了警钟。他意识到,对手无孔不入,内部的篱笆必须扎紧。他借此机会,再次强调了工作纪律和保密要求,在全市干部大会上公开处理了泄密者,起到了强烈的震慑作用。
在沈青云和滨州市多方努力、特别是省委主要领导明确表态要“科学论证”后,省交通厅的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最终出台的全省港口规划正式版本中,删除了那份征求意见稿中关于限制滨州港定位的争议性表述,保留了其“区域性综合枢纽港”的定位,并对支持其发展集装箱运输做出了原则性规定。
消息传回滨州,市委市政府大楼里一片欢腾。这场惊心动魄的规划保卫战,虽然过程曲折,甚至伴有泄密的插曲,但最终以滨州的胜利而告终。
然而,沈青云并没有太多欣喜。他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思考着更深层次的问题。规划保卫战的胜利,只是为改革争取了一个起跑的机会,真正的竞赛才刚刚开始。省里的博弈暂时告一段落,但来自市场、来自竞争对手、来自内部顽固势力的挑战,将会更加具体和复杂。
他拿起那份已经被翻得有些卷边的港口改革草案,对走进来的周国梁说:“国梁同志,外部障碍暂时扫清了一些,现在轮到我们真刀真枪地干了。改革方案要尽快细化,特别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设计、职工安置的具体方案、‘三产’剥离的稳妥办法,都要有可操作性的细则。我们要用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来证明滨州港值得省里的大力支持,来回应所有的质疑和挑战!”
周国梁重重地点头,眼中充满了干劲:“书记,您放心!集团上下都憋着一股劲呢!我们一定把方案做扎实,绝不辜负市委的期望和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
沈青云知道,滨州港这艘巨轮,在经历了反腐风暴和规划危机的洗礼后,终于要开始真正调转船头,驶向那片充满希望也布满暗礁的深蓝海域。而他,作为这艘船的掌舵者之一,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引领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