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丧首日,天色灰败,丧钟自凌晨起,每隔一个时辰,便会不紧不慢地敲响,整个皇宫,都被一片刺目的纯白吞噬。
乾清宫内,巨大的梓宫停于正中,这里曾是先帝权力的心脏,如今却成了他最后的安寝之所。一百零八名高僧分列两侧,诵经声如浪潮般起伏。
地上铺着厚厚的白毯,吞噬了所有脚步声,萧衍穿着一身厚重繁复的纯白孝服,长跪在棺木前的蒲团上。
他为父守灵,背脊却挺得像一杆戳破天际的长枪,即便行着最卑微的孝子之礼,那股无形的压迫感,依旧让周遭的空气都冷了几分。
袅袅升腾的烟雾,模糊了他那张毫无情绪的脸,礼部尚书领着几名官员,几乎是踮着脚尖挪到他身后数步之外,齐齐跪下,连头都不敢抬。
“回……回殿下,”官员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微弱得发颤,“大行皇帝的梓宫,按祖制将由神武门出,经东华大街,绕城一周,再送往皇陵……”
萧衍没有回头,甚至未曾动弹分毫,声音却穿透诵经声,冰冷地传来。
“祖制?”他重复着这两个字,语调里带着毫不掩饰的讥诮,“父皇在时,尚有逆子谋反,如今国丧,人心浮动,谁能保证,不会有乱臣贼子混迹其中,惊扰父皇安宁?”
礼部尚书的冷汗瞬间浸透了里衣,他们只顾着遵循旧例,却忘了如今的朝局早已是另一番光景,“臣……臣该死!”
“改道。”萧衍的声音不带一丝温度,“由玄武门出,经禁军卫戍的北街,直出城门。沿途清道,百丈之内,不得有百姓,若有冲撞仪仗者,格杀勿论。”
格杀勿论!四个字,轻飘飘地从他口中吐出,却让殿内所有官员都感到了一股寒意顺着脊骨向上爬,这大周的天,是真的换了主人了。
夜深了。
萧衍终于得以从那令人窒息的灵堂中,获得片刻喘息。他未在宫中停留,乘着一顶毫不起眼的青呢小轿,悄然出了宫,回到靖王府。
王府也已挂上白幡,只是比起宫中那铺天盖地的悲戚,这里终究还存着一丝人间烟火气。
苏晚晚院里的灯还亮着,那豆昏黄的光,在无边的黑夜里,是唯一为他而燃的灯塔。
苏晚晚亲自从小厨房里,端出一碗刚熬好的红豆粥,袅袅的热气,模糊了她的眉眼。
沈嬷嬷跟在她身后,看着她身上那件月白色的素裙,终究还是忍不住开了口。
“姑娘,”沈嬷嬷的声音里满是藏不住的忧虑,“宫里那些人的嘴,碎得跟地上的瓷片似的,嚼起舌根来最是伤人。您没个名分,却日日得见天颜,这在他们眼里,就是最显眼的靶子,奴婢是怕……怕那些脏话污了您的耳朵。”
苏晚晚搅动汤匙的手未停,只淡淡道:“嬷嬷,这世上能伤到我的,从来不是那些碎嘴的闲人。”
她抬起头看向门口,萧衍回来了,他脱下那身厚重的孝服,只着一件单薄的家常便饭,脸上是挥之不去的倦意。
他走到桌边坐下,没有动筷,只是看着苏晚晚,看着她就能从那片无边无际的悲伤与算计中,暂时抽离出来喘一口气。
“林家那边,有什么动静?”苏晚晚一边替他盛汤,一边状似无意地问。
“没有。”萧衍接过汤碗,眼底闪过一丝冷嘲,“安静得像死了一样。”
他那个所谓的“外祖家”,在他籍籍无名时冷眼旁观,在他一朝势起后迫不及待地送来林芷容,如今他即将登基,他们反而没了动静,这极不寻常。
“阿姐,”他喝了一口粥,那股暖意终于让他冰冷的四肢有了些许回温,“他们想做什么?”
苏晚晚将一小碟八宝菜推到他面前,抬起眼,那双总是含着笑意的眸子里,此刻是一片清明。“他们不是安静,是在蓄力,蛇在咬人之前,总是最安静的。”
大行皇帝出殡那日,天色阴沉得像是要塌下来。
巨大的梓宫,由一百二十八名身强力壮的禁军抬着,缓缓从玄武门驶出。长长的仪仗队伍,像一条白色的巨龙,蜿蜒在被清空的街道上。街道两旁,百丈之外,挤满了前来送行的百姓,所有人都穿着素服,跪在地上,鸦雀无声。
萧衍穿着最厚重的孝服,亲手扶着灵柩,走在队伍的最前方。
他的脸是一张用悲伤精心雕琢的面具,看不出丝毫破绽。他的背挺得笔直,像一柄出鞘的利剑,撑起了这摇摇欲坠的江山。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他身上,有敬畏,有同情,有审视,也有藏在人群深处,不加掩饰的怨毒。
队伍行至城门,高大的城楼下,风声呜咽,吹得漫天纸钱与白幡疯狂舞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