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刚过去没俩月,地里的庄稼正长得旺,麦穗开始灌浆,玉米也抽了雄,村民们天天去地里看,心里都盼着秋收。可这天早上,大柱去自家玉米地除草,刚进地就叫了起来,声音里满是慌劲。
阿澈正好在附近巡地,听见喊声赶紧跑过去。到了地头一看,也愣了——好几棵玉米的叶子上全是小洞,叶子背面爬着不少黑褐色的小虫子,正啃着叶子往下掉渣。大柱急得直跺脚:“这咋回事啊?前儿个看还好好的,咋突然就生虫了!”
阿澈蹲下来,用手指捏起一只虫子,仔细看了看。这虫子身子窄,有翅膀,看着像是蚜虫,可又比平时见的大些。他心里沉了沉:“怕是虫害,得赶紧看看别的地有没有。”
两人没敢耽搁,赶紧往村里其他庄稼地跑。这一看,心更凉了——不光大柱家的玉米地,好几家的麦地、豆子地都有虫子,有的麦穗上都爬满了,啃得麦粒都露了出来。
消息很快传到村里,村民们都涌到地里,看着被虫子糟蹋的庄稼,有的急得直叹气,有的甚至红了眼。赵勇和刘老栓也赶来了,赵勇看着地里的虫子,皱着眉说:“这虫来得太凶,再这么啃下去,用不了几天,庄稼就全毁了。”
刘老栓也急:“我活了这么大岁数,也没见过这么厉害的虫害。咱们得赶紧想办法,不然今年的收成就没指望了。”
阿澈让大伙先别慌,把村里有经验的老农户都叫到一起,在村口商量对策。老人们围着虫子议论起来,有的说用石灰撒,有的说用草木灰,还有的说以前见过用烟杆泡的水能杀虫。
“那咱就都试试!”阿澈当即拍板,“家里有石灰、草木灰的,都拿出来;会做烟杆水的,赶紧去煮。咱们分片负责,把地里的虫子先治住。”
村民们立马行动起来。家里有石灰的,扛着袋子往地里撒;妇女们则聚在村口的大灶旁,把晒干的烟杆掰碎,倒进大锅里煮水;老吴头也没闲着,他扛着锄头,帮着把撒完石灰的地翻了翻,说这样能把土里的虫子也弄死。
可忙活了一天,效果却不好。撒了石灰的地里,虫子只是少了点,没一会儿又爬了回来;烟杆水喷上去,虫子倒是不动了,可玉米叶子也跟着发蔫。大柱看着自家地里还是满是虫子的玉米,蹲在地上直叹气:“这可咋整啊?试了这么多法子都不管用。”
阿澈心里也着急,但他知道不能乱。他想了想,对赵勇说:“邻村跟咱们情况差不多,说不定他们有办法。我明天去邻村问问,你和刘叔在家看着,别让大伙乱了阵脚。”
第二天一早,阿澈就揣着两个干馍,往邻村赶。邻村的情况比他们村还糟,地里的虫子更多,村民们也都愁眉苦脸的。阿澈找了邻村的村长,问他们有没有治虫的法子。村长摇着头说:“我们试了好几种办法,都不管用。不过前几天有个路过的老货郎说,山那边的李家庄去年也闹过这虫害,他们用一种野蒿泡的水能治住。”
阿澈一听,赶紧问清李家庄的路,又谢了村长,转身就往山那边赶。山路不好走,他走了大半天,才到李家庄。李家庄的村民听说他是来问治虫法子的,都很热情,把他领到种野蒿的地方。
一个姓李的老汉告诉阿澈:“这种野蒿叫苦蒿,泡水后喷在庄稼上,虫子一沾就死,还不伤庄稼。你多采点回去,泡的时候多煮会儿,效果更好。”说着,还帮阿澈采了不少苦蒿,又详细说了泡制的方法。
阿澈谢过李老汉,背着苦蒿就往回赶。回到村里时,天已经黑了。他顾不上歇,赶紧把村民们叫到一起,把苦蒿分给大家,又说了泡制的方法:“把苦蒿切碎,加水煮半个时辰,放凉后用喷壶喷在庄稼上,明天一早咱们就试。”
第二天一早,村民们都按照阿澈说的方法,煮了苦蒿水,往地里喷。阿澈和赵勇、刘老栓也跟着一起喷,还不时查看效果。到了中午,他们再去地里看,惊喜地发现,虫子真的少了很多,有的虫子已经死在了叶子上,庄稼叶子也没再发蔫。
“管用了!管用了!”大柱看着地里的情况,高兴得喊了起来。村民们也都松了口气,脸上终于有了笑容。老吴头更是激动,他拿着喷壶,又往地里多喷了几遍,说:“这下好了,庄稼有救了,秋收有指望了。”
接下来的几天,村民们每天都用苦蒿水给庄稼喷药,地里的虫子越来越少,庄稼也慢慢恢复了长势。阿澈看着地里的麦穗又变得饱满,玉米也重新挺直了腰杆,心里踏实了不少。他对大伙说:“这次多亏了李家庄的法子,也多亏了大伙齐心协力。以后不管遇到啥困难,只要咱们心齐,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村民们都点头称是。老吴头也说:“是啊,以前是我糊涂,现在我明白了,咱们村就是一家人,只有互相帮衬,日子才能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