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元年,一代女皇武则天在神都洛阳的上阳宫溘然长逝。
她留下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李治合葬乾陵,只留下一块无字碑,功过任后人评说。
女皇的时代落幕,属于李安宁的时代,正式开启。
这一日的长安城,万人空巷。天未亮,朱雀大街两侧已挤满了翘首以盼的百姓,禁军盔明甲亮,肃立如林,从承天门一直延伸到太极宫前。
晨曦刺破云层,将金光洒向巍峨的宫阙。九重宫门次第洞开,浑厚庄严的钟鼓声传遍四方,震彻云霄。
太极殿前,汉白玉铺就的广场一直延伸到视线尽头。
文武百官、宗室勋贵、四方使臣,依品级冠冕朝服,肃立于御道两侧,如同彩色的潮水,寂静无声,唯有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吉时已到!
礼乐大作,庄重恢弘的《秦王破阵乐》经由庞大的乐队奏响,声浪直冲九天,仿佛大唐开国以来的赫赫武功、百年气运都凝聚于此。
在万众瞩目之下,一道身影出现在高高的龙尾道尽头。
李安宁身着专为皇帝设计的、糅合了男女特征的十二章纹衮冕礼服。
玄衣纁裳,上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肩扛天地,背负山河。
头戴十二旒冕冠,垂下的玉珠轻轻晃动,遮挡住她部分容颜,却更添神秘与威仪。
她步伐沉稳,一步步踏着御阶而上。
阳光在她身后铺开万丈光芒,那袭庄严无比的衮服仿佛吸纳了所有的光辉,让她如同从光中走来的神只。
礼官高唱仪程,声音洪亮,穿透乐声,回荡在每一个角落。
“拜——”
山呼海啸般的声浪骤然响起,从殿前蔓延至广场,再传至更远的宫门之外!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官俯首,万民跪拜。这一刻,天地之间,唯她一人独立。
她终于走到了太极殿前那象征着至高权力的御座之前,缓缓转身,她微微抬手,
“众卿平身。”
声音清越,并不如何响亮,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传入前排每一位大臣的耳中,继而通过一层层通传,响彻全场。
人们抬起头,仰望那位立于苍穹之下、殿宇之巅的新君。
冕旒之后,她的面容看不真切,但所有人都能感受到那平静目光中所蕴含的力量——那是掌控乾坤、睥睨众生的帝王之气。
隆重的册封仪式紧随其后。
当内侍监宣读诏书,首封驸马杨昭为“并肩王”,享双俸,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可参决军国大事时,群臣中虽有细微的骚动,却无人敢提出异议。
杨昭身着亲王礼服,出列谢恩。
他一步步走上御阶,在距离御座九级台阶之下,依礼跪拜。
“臣,杨昭,谢陛下隆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抬起头,望向御座之上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
此刻,她不再是与他耳鬓厮磨的妻子,不再是需要他守护的公主,甚至不再是与他并肩作战的太子。
她是皇帝,是天子,是这万里江山、兆亿生民唯一的主宰。
冕旒玉珠摇曳,他看不清她的眼神,只能看到那威严端丽的轮廓,感受到那君临天下的磅礴气势。
曾经的少女灵动,后来的太子威仪,都在这一刻融汇、升华,化为足以令山河屏息、让日月低眉的帝王风华。
他心中没有半分因位极人臣而生的骄矜,反而,一种难以言喻的、近乎虔诚的悸动充斥着他的胸腔。
他见证了她从微弱到如今的君临天下,陪伴她走过无数腥风血雨,明枪暗箭。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为了走到这个位置,她付出了多少,又承担了多少。
如此光芒万丈,如此……令人心折。
他甘愿俯首,不是屈从于皇权,而是臣服于她这个人,臣服于这由内而外、足以照耀一个时代的煌煌气魄。
他再次深深叩首,声音沉稳而坚定,带着毋庸置疑的忠诚:
“臣,愿为陛下手中剑,腰间盾,荡平前路一切荆棘,护佑陛下,江山永固。”
御座之上,李安宁的目光透过旒珠,落在那个恭敬却依旧挺拔的身影上,她微微颔首,唇角露出笑意。
这天下,她与他,并肩而立。一个睥睨朝堂,一个威震四方。这,才是真正的“并肩王”。
武则天时代的酷吏政治与内部倾轧,虽巩固了皇权,却也极大地损耗了国力,边军体系更是因资源被内斗牵扯而出现松弛。
安宁登基后,以雷霆手段肃清了朝中残余的谄媚逢迎、尸位素餐之辈,迅速将权柄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一个强大的帝国,必须有一支锋利的爪牙。
她的目光,第一个投向了她的并肩王,杨昭。
御书房内,只有他们二人。安宁将一摞关于边镇军备废弛、将士怨言的密奏推到杨昭面前。
“昭表哥,母皇晚年,精力不济,以致边陲不宁,将士寒心。这重整边军、再塑大唐军魂的重任,满朝文武,朕只信你。”
她没有给他任何推辞的余地,直接将象征着帝国最高军事指挥权的虎符,放在了那摞奏章之上。
杨昭看着那枚沉甸甸的虎符,再看向龙案后那个目光灼灼、气度恢弘的帝王。
沉寂了十年的热血,在这一刻轰然沸腾。
他单膝跪地,声音沉稳如磐石:“臣,领旨!必不负陛下重托!”
杨昭没有辜负安宁的信任,也没有辜负他“并肩王”的威名。
他以铁腕整顿军纪,汰弱留强,同时大力改善边军待遇,修复堡垒,更新装备。
他不仅精通战阵,更深谙人心,很快便赢得了边关将士的由衷爱戴。
沉寂十年,利剑并未生锈,反而在岁月的沉淀下,锋芒更盛。
他与坐镇中枢的安宁心意相通,配合无间。安宁在朝中为他提供无条件的支持,调配粮草,顶住一切非议;杨昭在前线则如臂使指,攻城略地,无往不利。
几次针对屡犯边境的突厥残部及西域不臣小国的战役,杨昭或用奇兵奔袭,或以堂堂之阵碾压,皆取得酣畅淋漓的大胜。
捷报一次次传回长安,朝野振奋。曾经蠢蠢欲动的周边势力,在这对帝王朝臣组合的雷霆打击下,纷纷遣使来朝,献上降表贡品,祈求和平。
“并肩王”杨昭的声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他的名字,在边关能止小儿夜啼,在长安则是百姓口中护国战神的象征,声名日盛,如日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