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屿离开后的书店,仿佛被抽走了灵魂。空气凝滞,连漂浮的尘埃都似乎变得沉重迟缓。那熟悉的、清冽的气息在一天之内便消散殆尽,只剩下旧书固有的沉香,此刻闻起来却带着一股陈旧的寂寥。
苏晚意机械地做着日常的一切。开门,打扫,擦拭书架,给绿植浇水。动作比平时慢了许多,眼神时常放空,望着窗外同一片天空,耳朵却总在捕捉巷口的每一次脚步声,每一次风铃响动。
手机就放在柜台最显眼的地方,屏幕常亮,停留在与顾屿的聊天界面。他抵达市区后报过平安,之后便只简短地发过两条消息,一条说“会议中”,一条是深夜的“安,勿念”。字句精简,透着一股忙碌紧绷的意味。
苏晚意不敢过多打扰,每次回复都斟酌再三,最后只化作最简单的“好”、“你也是”、“放心”。
第一天在心神不宁中缓慢熬过。
第二天上午,天气阴沉。苏晚意强迫自己专注修复那页宋刻残卷,试图用极致的精细劳作麻痹纷乱的思绪。然而,当她用小镊子夹起一片极薄的补纸,准备贴合时,手却不受控制地微微一颤,镊尖险些戳破脆弱古纸。
她放下工具,深吸一口气,闭上眼。不行,不能这样。
就在她试图再次凝神时,店门被推开了。不是顾客,是周姨,手里还提着一袋刚买的菜。
“晚意啊,”周姨嗓门依旧洪亮,但眼神却有些闪烁,带着欲言又止的局促,“忙着呢?”
“周姨,”苏晚意站起身,勉强笑了笑,“不忙,您坐。”
周姨却没坐,只是将菜篮子放在门口,搓着手走进来,目光在店里逡巡了一圈,像是确认只有苏晚意一人后,才压低了声音:“那个……顾先生……回去了?”
苏晚意的心微微一沉,点了点头:“嗯,他回去处理点工作上的事。”
“哦哦,工作好,工作重要。”周姨连连点头,眼神却飘忽不定,顿了顿,像是下定了决心,声音压得更低,“晚意啊,周姨多句嘴,你别嫌烦。昨天……是不是有位看着就很气派的太太来找过顾先生?”
苏晚意指尖一凉,握紧了手中的镊子:“……是顾屿的母亲。”
“哎,我就说嘛……”周姨一副了然的表情,随即脸上露出担忧,“晚意,你别怪周姨多事。那位太太……看着就不是一般人。昨天你们在门口说话,我在杂货铺里都……都听到一点动静。”她说的含蓄,但眼神已经说明了一切。
苏晚意的脸颊微微发烫,有种隐私被窥破的难堪。
周姨见状,连忙道:“你别多想,我没听清具体说啥,就是感觉……气氛不太对。后来街坊们都在传,说顾先生家里好像……不太同意你们?”她的语气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和关切。
流言蜚语,总是传得比风还快。
苏晚意低下头,看着光洁的柜台面,喉咙发紧,不知该如何回应。否认?似乎苍白无力。承认?又该如何启齿。
周姨看她这副模样,叹了口气,语气变得语重心长:“晚意,你是周姨看着长大的,好姑娘一个。但有些人家啊……门槛高,事儿多。周姨是怕你吃亏受委屈。咱们平头百姓,过日子图个安稳踏实,有些福气,强求不来,反倒累着自己……”
她的话说得委婉,却像软刀子,一下下戳在苏晚意心上。连周姨这样的老邻居,都已嗅到了风声,并下意识地认为她“高攀不起”。
“我知道的,周姨。”苏晚意打断她,抬起头,努力让自己的表情看起来平静,“谢谢您关心。我和顾屿……我们心里有数。”
周姨看着她强装镇定的样子,张了张嘴,似乎还想说什么,最终只是又叹了口气:“哎,你有数就好,有数就好……那什么,我先回去了,灶上还炖着汤。”
她提着菜篮子,脚步匆匆地离开了,仿佛生怕再多待一刻。
书店重新恢复寂静。苏晚意却再也无法静心修复。周姨的话像魔咒般在耳边回响——“门槛高”、“强求不来”、“累着自己”……
下午,这种无形的压力开始以更具体的方式显现。
先是来了两位平时常来淘旧书的老先生,他们依旧和蔼,但交谈中却透着一丝欲言又止的拘谨,不再像往常那样随意开玩笑,坐了一会儿便借故离开。
然后,隔壁茶馆的阿婆过来借一本茶谱,还书时,眼神复杂地看了苏晚意好几眼,最终只是含糊地说了一句:“晚意啊,最近……还好吧?有什么事别一个人憋着。”
甚至连快递小哥来送新到的书时,看她的眼神都带上了几分好奇和探究。
仿佛有一张无形的网,正在悄无声息地收紧。每个人似乎都知道了什么,都用一种混合着同情、好奇、甚至些许疏离的目光打量着她。顾母的到来和那场夜间的对峙,像投入古镇平静水面的一块巨石,涟漪正一圈圈扩散,无声地改变着周遭的一切。
苏晚意感到一种窒息般的孤立无援。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她和顾屿的世界之间,隔着的不仅仅是地理的距离和财富的差距,还有一道道看不见却坚实存在的藩篱和目光。
傍晚,她收到顾屿发来的消息,说今晚要应酬,会晚些联系。文字依旧简短。
她回复了“好”,放下手机,看着窗外渐渐沉落的夕阳,却没有去开灯。
书店沉浸在愈来愈深的昏暗里,如同她此刻的心情。
她走到窗边,望着被暮色吞噬的巷口。那里不会再出现那个熟悉的身影了。她必须习惯这种空荡和等待。
孤独和压力像潮水般涌来,几乎要将她淹没。
但她只是静静地站着,背脊挺得笔直。
黑暗中,她慢慢握紧了拳头。
无声的硝烟已然弥漫,她不能就此倒下。
为了他,也为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