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封来自上海的邀请函,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在苏晚意平静的生活里激荡起层层叠叠的涟漪。最初的惊喜和惶恐过后,便是漫长的纠结与思量。
去,还是不去?
这个问题盘旋在她脑中,整整两日。她对着电脑屏幕反复查看活动议程,那些陌生的名字和高端的议题既让她向往,又让她望而生畏。她检索着活动地点——那个位于黄浦江畔、光鲜亮丽的现代都市,与她所熟悉的这座静谧水乡仿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顾屿将她的犹豫看在眼里,并不催促,只是在她对着窗外发呆时,会递上一杯温热的茶,或者看似随意地提起:“这个主讲人我好像有点印象,观点挺独到的。”又或者,“上海有几家很棒的老书店和博物馆,可惜这次没时间陪你去逛逛。”
他的话语里没有施加压力,只有全然的鼓励和淡淡的遗憾,巧妙地稀释着她的不安,又不动声色地勾勒出远方可能存在的精彩。
第三个黄昏,苏晚意坐在窗边,看着夕阳将河水染成金红色,终于下定了决心。她深吸一口气,拿起手机,回复了那封邮件:“非常感谢您的邀请,我很荣幸能够参加。期待与各位交流学习。”
点击发送的那一刻,心脏砰砰直跳,手心甚至沁出了一层薄汗。但一种全新的、带着轻微眩晕的兴奋感随之涌起,取代了之前的焦虑。
顾屿恰好在此时走过来,看到她如释重负又带着雀跃的表情,以及手机上已发送的邮件界面,唇角扬起一个了然又欣慰的笑容。
“决定了?”
“嗯。”苏晚意重重点头,眼睛亮晶晶的,“去看看。”
“好。”顾屿的回答简单而有力,他伸出手,“恭喜你,苏老师要出远门交流了。”
他的手温暖而坚定,紧紧握住了她的。
决定之后,便是忙碌的准备。苏晚意几乎没有出过远门,更别提参加正式的活动。她开始焦虑该穿什么衣服,该带些什么,甚至反复演练自我介绍。
顾屿成了她最耐心的“顾问”和“听众”。他会帮她参考哪件衣服更得体大方,会提醒她带上充电宝和常用药,会听她磕磕绊绊地练习那几句简单的开场白,然后给出中肯的建议:“不用太复杂,真诚就好。你就是你,你的故事就是最打动人的。”
他的镇定和包容极大地安抚了她的无措。她甚至在他的鼓励下,开始认真准备一个简短的分享——关于如何通过一本旧书,触摸到一段被遗忘的历史和情感。她将修复好的那页宋刻残卷小心翼翼地包好,放入行李箱,作为她演讲时的“道具”。
出发前夜,苏晚意收拾好行李,坐在床边,看着那个陌生的行李箱,心情依旧有些忐忑。
顾屿洗完澡出来,看到她怔忪的样子,走过来坐在她身边,揽住她的肩:“紧张?”
“有一点。”苏晚意老实承认,“怕说不好,怕丢脸。”
“不会的。”顾屿的语气无比笃定,“你站在那里,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记住,你是去分享,不是去考试。享受过程就好。”
他顿了顿,声音放缓:“而且,别忘了,我就在这里。随时可以打电话给我。”
最后这句话,像是最有效的定心丸。苏晚意靠在他肩上,轻轻点了点头。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透,顾屿便开车送她去市里的高铁站。一路上,他车开得很稳,偶尔说几句轻松的话缓解她的紧张。
到达人头攒动的火车站,现代化的庞大建筑和川流不息的人群让苏晚意再次感到了些许目眩。顾屿停好车,很自然地提起她的行李箱,另一只手紧紧握着她的手,穿过熙攘的人群,帮她取票,过安检,一路护送到候车大厅。
广播里开始播放前往上海虹桥的列车检票通知。
“到了给我发消息。”顾屿将行李箱递给她,仔细嘱咐,“酒店地址和联系方式都存好了吧?出门打车用软件,注意安全。”
“嗯,都存好了。”苏晚意点头,看着他为自己忙碌叮嘱的样子,离别的愁绪和远行的不安交织在一起,鼻子微微发酸。
顾屿看着她微红的眼眶,叹了口气,伸手将她轻轻拥入怀中。这个拥抱短暂却用力。
“去吧。”他松开她,揉了揉她的头发,眼神温柔而鼓励,“好好玩,好好看。我等你回来讲故事。”
“嗯。”苏晚意重重应了一声,拉起行李箱,一步三回头地走向检票口。
通过检票口,再次回头时,看到顾屿还站在原地,隔着人群,朝她挥手。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穹顶落在他身上,他身姿挺拔,笑容清晰。
那一刻,苏晚意忽然觉得充满了勇气。
她朝他用力挥了挥手,转身汇入南来北往的人流,走向那列即将载她驶向远方的钢铁长龙。
列车启动,窗外的景物飞速后退。熟悉的城市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开阔的田野和陌生的城镇。
苏晚意靠在窗边,看着飞速掠过的风景,心跳渐渐平复,被一种崭新的、跃动的期待所取代。
几个小时后,列车平稳抵达上海虹桥站。随着人流走出车厢,踏上这片完全陌生的土地,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与云城截然不同的、快节奏的气息。
她按照指示牌找到出租车等候区,学着别人的样子用手机软件叫了车。坐在飞驰的出租车上,看着窗外掠过的高楼大厦、纵横交错的立交桥、步履匆匆的行人,她像一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这一切新鲜而强烈的视觉冲击。
抵达主办方安排的酒店,顺利办理入住。房间整洁而现代化,窗外是繁华的街景。她放下行李,第一时间给顾屿发了消息报平安。
几乎就在消息发送成功的瞬间,他的视频请求就弹了过来。
苏晚意接起,屏幕那端立刻出现顾屿的脸,背景是熟悉的书店。
“到了?顺利吗?”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
“到了,很顺利。”苏晚意将摄像头转向窗外,“你看,外面好多高楼。”
顾屿看着屏幕里她兴奋又略带紧张的脸,和背后陌生的都市风景,笑了笑:“嗯,看到了。别怕,慢慢适应。”
两人简单聊了几句,顾屿那边似乎有顾客进来,他便挂了视频,最后嘱咐:“晚上活动开始前吃点东西。加油。”
挂了视频,苏晚意看着手机,心里那片小小的不安彻底被抚平。纵然相隔千里,那份守护依旧如在身旁。
傍晚,苏晚意换上精心准备的衣服,对着镜子反复练习了几次微笑,深吸一口气,走出了房间。
沙龙地点在酒店楼下的一个会议厅。门口有工作人员引导签到,发放资料。走进会场,柔和的灯光,专业的音响,以及已经到场、三三两两低声交谈的与会者们,都透着一种正式而专业的氛围。
苏晚意找到一个靠后的位置坐下,手心微微出汗。她环顾四周,看到几位只在网络上关注过的、气质卓然的老师,心情更是紧张。
活动很快开始。主办方致辞,嘉宾演讲……内容精彩纷呈,观点碰撞激烈。苏晚意最初还有些拘谨,渐渐被内容吸引,沉浸其中,甚至忘了紧张,拿出本子认真地记录着。
茶歇时间,大家自由交流。苏晚意正犹豫着是否要主动和人打招呼,一位看起来温和知性的中年女士却主动走了过来。
“你好,刚听你记得很认真。是对这个话题特别感兴趣吗?”女士微笑着递给她一杯果汁。
苏晚意受宠若惊地接过,连忙点头:“是的,老师您刚才讲的关于非遗活化与商业平衡的观点,我觉得特别受启发……”
她鼓起勇气,将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说了出来。那位女士听得十分认真,不仅没有轻视,反而和她深入探讨起来。很快,又有一位年轻的男士加入讨论……
交流比想象中顺利得多。这些来自天南地北、背景各异的同好们,因着对传统文化的共同热爱而相聚,彼此之间并无隔阂,反而有种惺惺相惜的坦诚。
第一天的活动结束时,苏晚意竟有些意犹未尽。她不仅没有露怯,反而结识了几位聊得来的新朋友,甚至还约好明天一起去逛附近的一个设计展。
回到房间,她迫不及待地给顾屿拨视频电话,眼睛亮闪闪地和他分享今天的见闻、听到的精彩观点、认识的新朋友。
屏幕那头的顾屿,坐在书店窗边,背景是温暖的灯光和静谧的夜色。他安静地听着,看着她眉飞色舞、一扫之前忐忑的模样,眼底满是温柔的笑意和欣慰。
他知道,他的女孩,正在更广阔的天空下,舒展羽翼,悄然绽放。
千里之外,奔赴新的旅程;书店之内,守望如期而归。
时光在两处空间同时静静流淌,因为一份共同的期待和成长,而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