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将至,年的气息开始在云城的空气里悄然酝酿。河面上偶尔会漂过几只准备年货的乌篷船,沿街的店铺陆续挂起了红灯笼,空气里除了湿冷的寒意,更多了一丝若有若无的硝烟味(那是顽童们提前偷放的零星炮仗)和蒸糕点的甜香。
“墨香记忆”工作室也迎来了它成立后的第一个年末。苏晚意和志愿者们商量着,策划了一个小小的“岁末书声”活动。他们挑选了一些与年节民俗相关的古籍段落、地方志中关于旧时年俗的记载,以及“云城记忆”项目中老人们回忆过往过年的口述片段,整理成册,准备在腊月廿三小年那天,在工作室举办一场温馨的诵读分享会。
消息一出,便吸引了不少人报名参加,有本镇的居民,也有留在古镇过年的游客。活动当天,工作室里暖意融融,志愿者们早早生起了炭盆(为了安全放在特制铁盆里),烧好了驱寒的姜茶。临窗的活动区,桌椅被重新摆放,围成了一个松散的圆圈。
顾屿这次没有躲在幕后,而是被苏晚意拉着,也坐在了圈中。他起初有些许不自在,这种过于充满“人情味”的集体活动,与他过往的经历相去甚远。但当他看到苏晚意眼中期待的光芒,还是顺从地坐了下来。
活动开始,先是由李站长声如洪钟地诵读了一段地方志里关于“祭灶”的记载,古朴的文字将人们的思绪拉回了遥远的过去。接着,几位本镇老人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磕磕绊绊却又充满感情地分享起他们记忆里的年味——如何熬制麦芽糖,如何打年糕,除夕夜守岁时的趣事……那些琐碎而鲜活的细节,引得在场年轻一辈阵阵好奇的追问和笑声。
轮到苏晚意时,她诵读的是自己从一本清代杂记中整理出的、关于江南人家“插冬青、柏枝于户上”以祈吉祥的习俗,并配上了自己拍摄的、如今古镇人家依旧沿袭此传统的照片。她的声音清润温和,讲述娓娓道来,将古籍上的冰冷文字与眼前的生活联系了起来。
顾屿就坐在她身侧,看着她被炭火映得微红的脸颊,听着她清晰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心中那片习惯于冷静分析和保持距离的领域,仿佛也被这温暖的氛围悄然浸润。他注意到,当她讲述时,台下那些原本可能对古籍感到隔阂的年轻人,眼中也流露出了兴趣和理解。
最后,是自由分享环节。一位带着孩子来的年轻母亲,鼓起勇气诵读了孩提时外婆教她的、一首几乎失传的本地年谣,声音虽轻,却格外动人。气氛被推向了高潮。
活动结束时,已是华灯初上。参与者们意犹未尽地散去,嘴里还讨论着刚才听到的趣事,相约着下次活动再见。志愿者们忙着收拾场地,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
苏晚意和顾屿最后离开。锁上工作室的门,走在寂静下来的巷子里,清冷的空气扑面而来,与方才室内的暖意形成鲜明对比。
“感觉怎么样?”苏晚意侧头问顾屿,语气里带着一丝做完一件满意事情后的轻快和一点点探寻。
顾屿沉默了片刻,似乎在认真品味刚才的感受。然后,他开口,声音在冬夜的空气里显得格外清晰:“很……奇妙。”他斟酌着用词,“那些古老的文字和个人的记忆,通过这样的方式被诵读、被倾听,好像……一下子就活了过来。不再是躺在故纸堆里冰冷的知识,而是变成了可以传递温度的东西。”
他停下脚步,看向苏晚意,目光在路灯下显得格外柔和:“你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情。晚意,你让这些被遗忘的声音,重新被听见。”
他的评价如此精准,如此深刻地理解了她所做一切的核心价值。苏晚意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猛地撞了一下,酸软而滚烫。她所做的一切,在外人看来或许只是不起眼的文化工作,但在他这里,却得到了最高层面的理解和肯定。
“谢谢你,顾屿。”她轻声说,主动伸出手,握住了他微凉的手指。
顾屿反手将她的手紧紧包裹住,放入自己大衣的口袋里。“外面冷,我们回家。”
两人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身影在青石板路上被拉长。远处,不知哪户人家已经开始试放烟花,一两点星火在夜空中短暂地亮起,又倏然熄灭,留下淡淡的硫磺气息。
岁末的书声已然散去,但那些被唤醒的记忆和情感,却如同种子,留在了聆听者的心中。而对于顾屿和苏晚意而言,这个共同参与、共同感受的夜晚,也像一颗温暖的种子,在他们彼此交织的生命里,埋得更深,静待下一个春天的萌发。年的脚步越来越近,而他们的故事,也即将翻开充满烟火气与人情味的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