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叠云峰翠微涧回来的那个晚上,苏晚意几乎一夜未眠。兴奋、期待、还有一丝面对可能的重大发现时所产生的敬畏与忐忑,交织在她心头,让她辗转反侧。黑暗中,她睁着眼,脑海里反复回放着那块巨大岩石的形态、根部的缝隙,以及手电光柱探入时那片幽深的、仿佛能吞噬一切光线的黑暗。
顾屿躺在她身侧,能清晰地感受到她身体的紧绷和并不平稳的呼吸。他没有出声安慰,只是伸出手,在被子下轻轻握住了她微凉的手。无声的支持,比任何言语都更能抚平焦躁。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苏晚意就起来了。她坐在书桌前,开始撰写一份详细的发现报告,附上昨天拍摄的所有照片和位置草图。她的字迹因为激动而略显潦草,但叙述条理清晰,将发现过程、地点特征、初步判断以及保护性发掘的建议一一列明。
“我要把这个提交给市文物局。”她将打印好的报告递给刚刚洗漱完毕的顾屿,眼神里带着一种郑重的光芒,“如果那里真的是‘金匮石室’的遗迹,必须由专业的人来进行后续工作。”
顾屿接过报告,快速浏览了一遍。她的严谨和责任感让他欣赏。“我陪你一起去。”
事情比他们预想的还要顺利。市文物局的负责人在看到报告和照片后,高度重视。叠云峰一带此前并未有过重要的文物发现记录,苏晚意的报告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线索。局里立刻组织了一支由考古研究员和技工组成的小队,决定尽快前往现场进行初步勘察。
三天后,一支小小的队伍再次来到了翠微涧那块奇特的岩石前。除了苏晚意和顾屿,还有文物局的张研究员和两名经验丰富的技工。张研究员是个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者,戴着厚厚的眼镜,围着那块岩石仔细查看了半晌,又用手敲击了几下,听着回声。
“苏老师判断得很有道理。”张研究员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这岩石的形态和位置,确实可疑。底部的缝隙人工痕迹明显,像是故意留出的通风口或者排水道。而且你们听这回声,”他又用力敲了敲,“里面是空的,而且空间可能不小。”
初步的判断得到了专家的确认,苏晚意的心落回了实处,随即又被更大的期待填满。
技工们开始小心翼翼地清理岩石底部及周围的浮土、杂草和灌木根系。这是一个缓慢而精细的过程,不能使用大型机械,全靠手工,生怕对可能存在的遗迹造成破坏。顾屿和苏晚意在一旁帮忙递送工具,或是用相机记录下清理的过程。
随着覆盖物的清除,岩石底部的景象逐渐清晰。那并非一个完整的洞口,而是一道狭长的、由人工开凿形成的石缝,高度仅容一人弯腰侧身通过,里面黑黢黢的,向外透着一股阴冷潮湿的、带着陈腐泥土气息的风。
张研究员拿着强光探照灯,率先弯腰向石缝内照去。光柱刺破黑暗,划过布满苔藓和水渍的粗糙石壁,向深处延伸。
“有戏!”张研究员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里面确实是个石室!能看到石壁和……好像是石砌的台阶!”
所有人的精神都为之一振。苏晚意感觉自己的心脏在胸腔里剧烈地跳动着,她紧紧抓住了顾屿的手臂。顾屿反手握住她,能感受到她指尖的微颤。
由于石缝过于狭窄,且内部情况不明,为了安全起见,张研究员决定先使用带有摄像头的探测杆进行内部探查。当探测杆缓缓伸入,实时传回的画面出现在便携显示屏上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画面晃动,光线不足,但依稀可以辨认出,里面是一个不算太大、约莫十几平米的天然岩洞加以人工修葺的空间。石壁开凿得不算十分平整,留有明显的凿痕。地面是天然岩石,靠近内侧的位置,有几级粗糙的石阶通往一个稍高的平台。平台上,似乎散落着一些模糊的、深色的物件,因为光线和角度的关系,看不太真切。最引人注目的是,在石室的一角,似乎堆放着一些码放相对整齐的、长方形的物体,外面包裹的东西已经腐朽破烂,露出了里面……书籍的轮廓?!
“是书!好像是书!”一位技工忍不住低呼出声。
苏晚意的呼吸一滞,几乎要落下泪来。金匮石室!可能真的找到了!而且里面,可能还保存着未被时光完全吞噬的典籍!
张研究员强压下激动,指挥着操控探测杆的技工:“慢慢来,看清楚,尽量不要碰到任何东西……对,把镜头拉近一点,看看那些‘书’的状况……”
探查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记录了石室内部的初步情况。可以确定的是,这确实是一处古代用于储藏的石室,保存状况相对完好,没有明显近期人为破坏的痕迹。里面发现的那些疑似书籍的物体,是此次发现最具价值的潜在文物。
“必须立刻进行保护性发掘立项。”张研究员摘下眼镜,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语气斩钉截铁,“这里湿度很大,那些纸质文物状况堪忧,需要尽快进行抢救性保护和提取。”
后续的工作,正式进入了文物部门的专业流程。苏晚意和顾屿作为发现者和报告人,被邀请作为顾问,参与后续的工作,但主导权已移交。
离开叠云峰时,夕阳依旧。但两人的心情,与来时已截然不同。那不再是单纯的探险好奇,而是混合着参与历史发现的责任感与见证文明延续的震撼。
“我们……真的找到了。”下山的小径上,苏晚意轻声说,语气里还带着一丝恍惚。
“是你找到了它。”顾屿看着她,目光深沉而柔和,“是你的坚持和学识,叩响了那扇沉默了几百年的石门。”
苏晚意摇了摇头,握紧了他的手:“是我们一起。”
是的,是他们一起。从解读古地图,到分析旧谣,再到实地探寻,直至最终确认。这个过程,早已将他们的名字,与这座即将重见天日的“金匮石室”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叩石问路,路在脚下,更在有心人的心中。而他们,无疑是这个夏天里,最幸运的叩门人。一段被尘封的历史,正等待着被小心开启,而他们,将是这庄严仪式最初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夜色渐浓,而他们心中,已为那石室中的千年文脉,点亮了第一盏复苏的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