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石室”发掘出的典籍,被连夜送入市博物馆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文物保护中心。那里有恒温恒湿、无尘无光的库房,以及各种精密的检测和修复设备,是这些历经数百年地下幽居的脆弱纸张所能得到的最好庇护。
接下来的日子,苏晚意几乎将“墨香”书店和工作室的大部分日常事务都托付给了志愿者们,自己则一头扎进了博物馆的文保中心。她有古籍修复的功底,又是此次发现的重要参与者和顾问,得以被特批进入修复工作室,在张研究员和几位资深修复专家的指导下,参与部分基础性的辅助工作。
首要任务是对这批典籍进行全面的“体检”。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纸张纤维和墨料成分,高分辨率扫描记录下每一处细微的破损和霉变,微生物检测确定是否存在有害菌群……现代科技的光芒,冷静而精准地剖析着这些古老的载体,为后续的修复方案提供最科学的依据。
苏晚意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和手套,穿梭在各种仪器和长桌之间。她负责协助进行初步的表面清理,用极软的羊毛刷和特制的吸尘设备,小心翼翼地将函套和书页上的浮尘、泥沙一点点清除。这个过程枯燥而耗时,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稳定的手法,稍有不慎就可能对已经脆弱的纸张造成二次伤害。
但她乐在其中。当覆盖在字迹上的尘埃被轻柔拂去,当那些因潮湿而粘连在一起的书页被成功分离开一道小缝,露出下面依然清晰的墨迹时,她心中涌起的成就感,不亚于完成一幅精美的画作。
顾屿没有像她那样天天泡在文保中心。他有自己的工作需要处理,但他几乎每天都会在傍晚时分,开车到博物馆门口等她下班。有时会带一盒她喜欢的点心,有时只是一杯温热的蜂蜜水。他不问她进展如何,只是接过她略显疲惫的身体,为她拉开车门,说一句:“回家。”
这种无声的体贴,成了苏晚意那段紧张忙碌日子里最温暖的慰藉。
初步的清理和检测工作持续了将近半个月。结果令人振奋又忧心。振奋的是,这批典籍的品相比预想的要好,尤其是核心的几部,如《云城舆地考略》、《云城先贤诗文辑佚》等,虽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虫蛀、霉变和纸张脆化,但大部分字迹保存尚好,具有极高的文献和史料价值。忧心的是,部分书籍受潮严重,纸张酸性偏高,需要进行复杂的脱酸和加固处理,修复周期会非常漫长。
修复方案经过专家组反复论证后确定下来。苏晚意被分配参与《云城舆地考略》的修复工作。这是她最早辨认出的、也是她最为心系的着作。
正式的修复如同精密的外科手术。在放大镜和特殊光源下,修复师们用特制的工具和材料,一页一页地进行处理。苏晚意主要负责一些基础步骤,比如配制不同浓度的修复用糨糊,裁剪补纸,或是协助进行简单的溜口(修补书页中间的裂口)。
她看着张研究员和几位老修复师,如何用比头发丝还细的桑皮纸纤维去连接断裂的纸张,如何运用“掏补”技法在不伤及字迹的情况下替换掉完全糟朽的书页角落,如何通过控制湿度让卷曲的书页慢慢舒展平整……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数十年积累的经验和智慧,是对耐心、技艺和心性的极致考验。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由小麦淀粉熬制的天然糨糊的清香,混合着老旧纸张特有的味道,形成一种奇特的、属于时间工坊的气息。苏晚意沉浸其中,感觉自己仿佛也成了一名穿越时光的工匠,正用最微小的力量,参与着文明的接力。
这天下班,顾屿照例来接她。坐进车里,苏晚意没有像往常一样靠在椅背上休息,而是兴奋地拿出手机,给他看一张她今天偷偷拍下的照片——那是《云城舆地考略》中刚刚修复好的一页,上面清晰地绘着一幅本地山脉的走向图,旁边用娟秀的小楷标注着地名和物产。
“你看!”她的眼睛在暮色中闪闪发光,“这一页记载的内容,和我们发现的那幅手绘地图可以相互印证!而且更详细!”
顾屿看着照片上那历经数百年依然清晰的线条和文字,再看看苏晚意脸上那种发自内心的、因知识与历史交融而产生的纯粹喜悦,心中一动。他伸手,轻轻拂开她额前因忙碌而散落的一缕碎发。
“辛苦了。”他低声说。
苏晚意摇摇头,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光彩:“一点都不辛苦。能亲手触摸到这些,参与到让它们重见天日的过程里,我觉得……很幸福。”
是的,幸福。这种幸福,源于热爱,源于价值的实现,源于与志同道合者共同从事一项有意义事业的归属感。它不同于爱情的甜蜜,却同样深沉而持久,滋养着她的灵魂。
车子缓缓驶离博物馆,汇入城市的车流。窗外霓虹闪烁,车内安静温馨。苏晚意靠在椅背上,鼻尖似乎还萦绕着文保中心里那独特的“楮墨余馨”——那是纸张、墨迹、糨糊与时光共同酿造出的、安静而悠长的芬芳。她知道,前方的修复之路依然漫长,但每修复一页,就如同点亮一盏灯,照亮一段被遗忘的过往。而她,愿意做这执灯人,与顾屿一起,在这楮墨余馨中,继续他们与历史、也与彼此相伴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