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连绵了三日,依旧没有停歇的迹象,只是从之前的细密阴冷,偶尔转为一阵急促的噼啪作响,旋即又恢复成令人心烦意乱的淅沥。湿气无孔不入,仿佛连思绪都能被濡湿、滞重。
那通充满试探的记者电话之后,苏晚意刻意减少了网络平台上的个人动态更新,将“墨香记忆”工作室的对外宣传重心,完全放在即将启动的“古籍里的云城”专题活动本身,内容严谨,措辞中性,不掺杂任何可能被过度解读的个人色彩。她像一只察觉到危险的蚌,将柔软的内心紧紧闭合,只展示出坚硬而光滑的外壳。
然而,暗流并未因她的沉默而止息。两天后,李站长神色凝重地来到书店,带来一个更确切的消息:市里某位主管文化的领导,在非正式场合被问及对“民间文化机构接受外部资金”的看法,虽未点名,但话里话外,暗示需要加强规范和审计,尤其关注“背景复杂”的合作方。
“晚意,树大招风啊。”李站长叹了口气,压低声音,“我打听过了,风向……似乎是从上面吹下来的。你们最近是不是……”
他没有把话说完,但意思已经很明显。林明慧的影响力,果然如同蛛网,无声无息地蔓延到了云城,开始从官方层面施加压力。
苏晚意的心沉了下去,但脸上并未显露过多惊慌。她给李站长倒了杯热茶,语气平静:“李站长,谢谢您告知。‘墨香记忆’的所有账目和合作记录都清晰可查,我们欢迎任何形式的合规审查。我们的初心和所做的工作,经得起检验。”
她的镇定让李站长稍稍安心,又叮嘱了几句诸如“谨慎行事”、“近期低调”之类的话,便起身离开了。
送走李站长,书店里重新只剩下苏晚意一人。窗外的雨声仿佛更大了,敲打在心头,一片冰凉。她走到窗前,看着被雨幕扭曲的街景,一种无力感混合着怒意,在胸腔里翻涌。她不怕审查,也不怕竞争,但她厌恶这种凭借权势在背后操纵、试图从根本上否定他们努力的行为。
她拿出手机,想给顾屿打电话,哪怕只是听听他的声音。但手指在拨号键上悬停片刻,又缓缓放下。他现在在北城,面对的局面恐怕比她这里更为复杂激烈,她不能在这个时候让他再为后方分心。
她的目光再次落在那方“金石”砚盖上。冰凉的触感透过指尖,仿佛在提醒她“坚守”二字的千钧重量。顾屿将这块金石送给她,不仅是赞许,更是期许。期许她能在风雨中,成为一根不为所动的砥柱。
是啊,砥柱。既然暗流汹涌,那她便要做那中流砥柱。
她迅速冷静下来,开始思考对策。被动等待审查不是办法,必须主动破局。她想起顾屿曾经提过的“晨曦”应对危机时常用的策略——转移焦点,强化核心价值,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和成绩说话。
“古籍里的云城”专题活动,不就是最好的契机吗?与其纠结于资金来源是否“背景复杂”,不如将公众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活动本身所呈现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上来。
她立刻行动起来。首先,她联系了省古籍保护中心相熟的研究员,邀请他们作为活动的学术顾问,提升活动的专业性和公信力。接着,她与志愿者们重新细化活动方案,增加了更多面向公众的互动体验环节,并计划邀请本地媒体进行全程跟踪报道,确保过程的公开透明。最后,她开始整理“墨香记忆”自成立以来所有的活动记录、参与者反馈、社会影响评估报告,准备成一份详尽的、图文并茂的成果汇编。
她的动作迅捷而有序,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志愿者们虽然不清楚背后的暗流,但都被她突然迸发出的强大行动力所感染,工作热情空前高涨。
忙碌间隙,她给顾屿发了一条信息,没有提及李站长带来的消息和自己的担忧,只是简单写道:「‘古籍里的云城’活动筹备顺利,大家干劲十足。勿念,一切安好。」
她选择独自扛起这份压力,如同砥柱,默然承受着水流的冲击,只为守护身后那片他们共同开垦的净土。
顾屿的回复在深夜才到来,同样简短,却带着穿透距离的力量:「我知道你能处理好。保重自己,等我回来。」
看着屏幕上那行字,苏晚意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吐出。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小了些,只剩下屋檐断断续续的滴水声。她走到书桌前,摊开活动方案,继续工作。
台灯下,她的身影依旧单薄,脊背却挺得笔直。暗流汹涌,但她已决心做那最坚定的砥柱。不是为了证明给谁看,而是为了守护他们共同相信的价值,以及那份不容玷污的、名为“初心”的洁白。秋雨终会停歇,而砥柱,将始终屹立。